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儒家生死观.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强调人世间有重于"生"者,为了国家和民族,应"舍生取义",超越死亡,死而不朽.从根本上说,儒家的死亡观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先秦儒家的生死观成为评价人们面对生死的一个标准,并对后世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生死观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给予生命现象以辩证的理解,其敬畏生命、天人合一等思想,跨越了历史时空,闪烁着智慧光芒。先秦儒家生死观,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借鉴,也可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价值归属,构筑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与“死”?面对大学生生命意义观现状,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生死,对大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不仅使大学生能够对生死有深度的理解,更在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信仰和生命责任感.  相似文献   

5.
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关于其基本内容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当前,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以笔者对生死观和生命教育的理解为基础,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生死观的实际情况,将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孔子与老子生死观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观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指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先秦诸子中,有许多关于生死问题的阐释,以儒道二家影响最大.通过阐述孔子与老子的生死观,比较两者的异同,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从而深刻认识儒道二家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儒家,道家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的共同观点,但两家探讨生命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儒家生死观的重心是“生”,首家生死观的重心是“死”。  相似文献   

8.
论先秦儒家生死观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生死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承认死亡的意义。先秦儒家生死观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是建立现代生命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而严峻的现实。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概念: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生死观教育等等,名称多样,概念表述不一,但所有的概念其理念都涵盖了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创造提升生命的价值。笔者将借用生死观教育概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老年人在生死观上表现为不怕死,而当真正面临死亡时,又呈现出恐惧的一面。此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解决老年人生死观和生死态度之矛盾,一是要突破人们对死亡的避讳,二是避免用革命英雄主义生死观看待自然死亡,三是要对老年人进行生命教育,提升其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道之间关系辩证地说是相反相成的。本文拟用心理学的观点,从“伦理自由·审美自由”、“中庸原则·否定原则”、“婴儿意识·成人意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方法论上言,旨在为理解先秦儒道本身及其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的探析中,比较和分析理性主义生死观与非理性主义生死观、享乐主义生死观与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儒、墨两家生死观的异同,挖掘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死观的传统生死观资源,促进大学生热爱生命,显示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并寻找有效的教育对策,我们对上海市10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生命意识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学生大部分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与感知,但层次较浅,视野较窄,缺乏自觉和主动意识;大学生基本具备了承受生活压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和耐力,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但生命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克服人生的有限性、实现永恒的生命存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愿望。在中国古代,它曾经典型地体现在道教的神仙理想及其长生理论与实践中。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了儒道生死观,尤其是道教长生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探讨了西方宗教原罪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而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反思了未来科技文明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先秦儒家学派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儒家主张舍生取义,但在生死抉择问题上,却是非常慎重的,并不赞同无谓的牺牲。追求精神不朽、正命而死是儒家看待死亡、超越死亡的基本态度。儒家生死观念的形成与先秦时代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是儒家生死观滋生的土壤,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其生死观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16.
大学德育呼唤"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应引起各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认为,缺乏"生死观"教育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根本原因,各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神圣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与死亡观教育,帮助他们摆脱负面影响,促进他们热爱生命,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避生死是我们教育的一大误区,面对当代学生日益凸现的生命体验与死亡认知需要,谈生论死,教育责无旁贷。生死观教育不同于心理咨询,生死观教育要真正进课堂必须完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课堂参与、强化生命体验并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联动。  相似文献   

18.
儒家做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渗透、影响着中国人传统的世俗化的生死观。儒家生死观的核心内容就是乐生安死。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积极影响,构建起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认识死亡、正视死亡并超越死亡的科学生死观。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5,(63):149-150
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等。大学生个体对生存及安全意识的冷漠,很大可能是因其生命意识淡薄,家长和学校、社会对生命意识的教育或宣传不足等。本课题小组成员通过调查和了解广东某高校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现状并提出合理有效的提升生命意识的策略,旨在更好地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高生命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20.
生命的复归——略论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对生命进行价值判断并极端否定的结果。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死观教育,使学生具备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合理的生命价值位置、自觉的生命实践诉求和丰富的生命过程体验,最终促使生命的复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