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纵观中国文学艺术史,发现元代主要文艺形式——元杂剧中有很多白话的方言俗语。方言俗语,是当时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虽然经文人作家加工提炼为艺术的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但它仍具有民间俚俗的特色。诸如明白通俗、形象生动、质朴无华、有着浓厚的北方地区的色彩,同时,它又是节奏分明、音乐性强的优美的语词。方言俗语进入杂剧,  相似文献   

2.
从今天的眼光看,元杂剧的人物构成与设置,显然不当之处甚多;如果跟西方传统戏剧相比.某些问题还格外突出.总的来说,元杂剧的人物构成复杂多样,并带有明显的市民性;人物设置则比较自由、随意,不讲究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情节要素入手,探讨元杂剧对情节的处理,说明元杂剧实际是“抒情戏剧”,一般不注重精心组织情节,细致展开矛盾冲突。其次通过对元杂剧戏剧高潮的分析,指出元杂剧文本的戏剧高潮实际是一种情感高潮,并形成其以情感为主、情节为辅的双线结构。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中国戏剧最初的成熟作品,我们在充分肯定其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元杂剧作家并没有将杂剧与诗、词、散曲严格区分,绝大多数作家在创作中没有按照戏剧文学的独特方式构建文本。本文试图从矛盾冲突、人物台词、戏剧情节诸方面揭示元杂剧作家体裁意识的模糊性,并探讨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元杂剧文本结构研究的第一部分。在《宋元戏曲史》中,王国维先生高度赞誉元杂剧为“一代之绝作”、“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但又评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剖析这一命题的实质,着重考察元杂剧在西方传统戏剧模式的观照下出现的种种差异,旨在呈现两大戏剧体系迥异的艺术风貌,以引发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元杂剧悲剧的特征李唐董贵杰元朝是中国古代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以后的戏剧成就都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元杂剧悲剧的认识,不仅涉及对元杂剧规律和特点的认识,而且也涉及中国古代戏剧的评价。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埃斯库勒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得...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的宾白以“传事”为重点,注重以线性结构来转换时空串联全剧,同时又有强烈的叙述欲望,致使宾白溢出角色溢出剧情。这些特点都是叙事学的传承,是叙事学残留在元杂剧中的烙印。元杂剧的宾白不仅构筑了整体的故事框架,而且在细微处反复强化渲染情节线索,不仅为人物的抒情设置了宏观背景,而且营造了戏剧情境。元杂剧宾白中的内心独白又具有自我对话的性质,形成复调叙事的独特韵味,也更有艺术真实性。元杂剧宾白的非动作性、开放性正与西方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封闭性、严肃性形成了显而易见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戏剧与讲唱伎艺在北宋京都的瓦舍勾栏一同繁盛,促使戏剧叙事功能的强化和戏剧故事的世俗化,并直接导致了元杂剧的形成。因此元杂剧与讲唱文艺在演述方式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故事整体结构上词话韵语的大量间插、单折中第三人称讲唱形式的直接运用、故事背景交待及人物内心情感抒发中讲唱人声口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它与唐诗、宋词 ,明清小说并列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时代经典” ;本文对元杂剧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艺术特色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析 ,尤其是通过和西方戏剧的比较 ,论证了元杂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并进一步指出元杂剧对后世戏剧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举了今天内蒙古西部地区民间存在的大量各种词性、各种形式的方言语词,说明其与元杂剧方言俗语的承接关系,并探索了这一地区为什么能保留并使用大量元代语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拥有悠久历史的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国元代的元杂剧和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更体现了文化的共同性。本文试从历史背景、剧本来源、舞台格局、舞台道具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贡献这五个方面,对元杂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做一个对比研究以揭示人类文化共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共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中,我国元杂剧和古希腊戏剧大为世人所推崇.本文拟对元杂剧悲剧和古希腊悲剧做一番比较,寻其异同,探其渊源,以期展示各自的民族艺术特点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论元杂剧的悲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中国古代其他悲剧作品相比较,尽管元杂剧的戏剧手法比较幼稚,但无疑,元杂剧的悲剧精神却是非常突出的。因为无论从元杂剧作家的悲剧意识、元杂剧的悲剧冲突和悲剧情节、元杂剧的悲剧形象以及悲剧的审美特征等几个方面来看,都是具有悲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戏剧形态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戏曲研究界多沿用王国维“代言体”指标元杂剧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这是对王国维“代言体”的误角,“代言体‘说并不能概括元杂剧的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演述”一词才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元杂剧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又名北曲、北杂剧、元曲,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形式综合的产物,尤其是金院本及储宫调的影子居多,结合当时年代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戏剧形式,是戏剧的综合,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情节的跌宕、故事的喜剧结局等三方面。元杂剧中,战争戏剧的喜剧风格的形成原因也会多种多样,本文就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形成体现的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详细的从人物形象、戏剧情节、故事结局三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元杂剧以其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独特而完善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元代剧作家以其独到的眼光,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致观察并加以发挥,运用于戏剧创作中,使元杂剧亦庄亦谐,产生寓教于乐的社会功用。在元杂剧的艺术表现体系中,插科打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最为剧作家广泛使用,也最为观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17.
葛琦 《集宁师专学报》2012,34(1):31-36,47
大团圆结局在中国古典戏剧中长盛不衰,成为其特色之一。元杂剧尤其如此。该文对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成因研究作了综合分析,探讨其中的得与失,认为前期的研究侧重汉文化角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元文化背景走入研究者的视野,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其局面刚刚展开,还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8.
周婷 《华章》2011,(36)
本文通过结合文本对元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所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在剧情、人物塑造及戏剧主旨等方面进行一次粗浅的比较.通过比较希望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代戏剧对西方戏剧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西方戏剧对于中国戏剧采取的是一种继承发展的态度;中国戏剧应该学习这种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93):24-25
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中丰富多彩人物形象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中,母亲形象批量涌现始于元杂剧,从宏观视角看,母亲这一群像的繁盛对元代文学、明清通俗文学乃至戏剧文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以鲜明的平民意识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代戏剧美学则以其平民主义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元杂剧作家、观众和作品内容三方面可以探析元杂剧的平民意识与元代戏剧美学平民主义倾向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