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性说明文字”强调展览说明文字不仅仅是信息的呈现,更在于鼓励观众参与和增加展览的互动性,对自然史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通过结合美国文化遗产学家Freeman Tilden提出的六条解读原则,以及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在解读性说明文字方面的成功经验,旨在分析自然史博物馆解读性说明文字撰写设计的关键要素——关联性、准确性、艺术性和互动性等。进而提炼出提升自然史博物馆解读性说明文字撰写水平的途径,为我国自然史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临时展览的氛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时展览是满足观众需求、增强博物馆活力、发挥博物馆职能、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如何进一步提高临时展览的水平、扩大其影响,成为业内人士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就氛围与临时展览的关系做一思考。  相似文献   

3.
展览是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是博物馆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表现。《两岸"无锁不谈"合作巡回展》一方面将科技智慧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一方面将引进成果与再次创作融会贯通,进而彰显出博物馆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精神。文章从展览名称与主题定位、展览结构与空间规划、展览氛围与亮点解读、展览思考与价值立意等方面对"无锁不谈"展览进行分析,指出其体现的设计理念对今后博物馆的陈列工作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博物馆社会功能和教育职能的不断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展览陈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动展示的出现改变了博物馆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观众研究的结论增进了博物馆对观众需求的认识;而体验经济的发展更是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益文化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体验式展览,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阐释和传播形式,扭转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固有印象,而且使博物馆展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本文在提炼总结体验式展览定义,厘清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网络资源和实地调研信息,分别对历史、艺术、科学类博物馆体验式展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陈列式展览进行比较,归纳出其目的、意义及特点,最后提出体验式展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陈列展览可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两个部分。针对博物馆临时展览,从临时展览的选题策略、到临时展览的实践尝试,以苏州博物馆临时展览框架为例,详细解读了系列化临时展览对于提升博物馆影响力、促进博物馆学术研究和培养博物馆策展团队的优势,同时也分析了系列化展览应避免的误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移动端推送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但不少博物馆面临数字化应用无法实现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的预期,导致下载量和使用量较低的处境。本文以“故宫展览”数字化项目为例,通过对开发数字产品观念意识、展示设计能力的分析,总结出在设计数字产品中结合博物馆需求与观众需求,结合观众心理习惯与博物馆特色,构建以“物”为核心的展示内容,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展示形式,应用分众化传播策略等方法,探讨借助移动端数字应用对博物馆以教育为目标的传播属性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陈列展览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以时间为唯一轴线的文物陈列方式,各类主题展览也应运而生。将大量的叙事元素引入到陈列展览中,正成为主题展览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空间叙事的研究成果中吸收"主题-并置"这一叙事理念,对展览空间叙事结构进行探讨,对主题-并置这一叙事结构在博物馆主题展览中运用的可行性及效果进行分析,希望提供一个解读主题展览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随着各类公立博物馆在馆内相继设立儿童专区,其在对外营运中诸多问题也逐步暴露:误读儿童专区就是开展儿童教育项目的场所;缺乏儿童展区策展资金、人员和经验;老博物馆并未预留足够的儿童专区空间。为此文中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馆方应明确儿童专区需包含展现本馆特色的展览主题;博物馆应大胆涉足并不断积累、交流儿童展览经验;老博物馆或另辟分馆,或撤换展区,满足儿童展览空间需求。以期切实为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传播效益的提升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史前遗址博物馆展示面临着遗址出土物不具备观赏性而无法成为展览支撑,考古学研究成果又无法为展览提供切实可用的阐释信息和内容脚本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跨湖桥遗址信息解读的实际案例,以公共考古学的理论为基础,对如何通过考古学信息解读为博物馆展示提供内容支撑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文章认为,通过考古学信息解读能够为该类遗址博物馆构筑出信息主导型的展览方式。这一展览方式的采用既以考古学信息解读为基础,也对研究与解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博物馆跨媒体叙事通过多维、立体、多元交互式的呈现与表达,拓宽了博物馆多平台叙事的方式,面向不同层次观众,从不同角度提供更丰富、完整、宏大的博物馆叙事。各媒体平台叙事元素相互呼应,共同构建统一的博物馆叙事通道,实现博物馆信息的多样化传播。在新环境下的博物馆跨媒体叙事,展览依然是主要的叙事载体,但不再是唯一的渠道,展览前后社交媒体的大力宣传,展览过程中观众使用的自助导览,以及配合展览的公众教育活动、开发的文创产品、剧场演绎等都成为博物馆叙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对发挥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重大。结合实际工作,在对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范围并提出了博物馆陈列展览档案的归档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不同类型的观众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展览服务是博物馆在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并存时代提升博物馆效能的一种好的选择。南京博物院通过对"一院六馆"基本陈列以及各类临展的分众服务模式设置,来表达分众传播的理念,满足了不同取向与需求的观众,提高了观众量。博物馆要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关照到观众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进一步推动事业进步、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说明文字是博物馆展览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就叙事型主题展览而言,说明文字理应承担展现内容、揭示主题、传播知识的作用,但目前却普遍存在逻辑结构及其层次不清晰、文字量过多、可读性不足等问题,致使博物馆展览长期面临难以吸引观众、社会效益不高的困境。本文将对博物馆叙事型展览说明文字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探讨编写好说明文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临时展览是增强博物馆活力,满足观众需求,发挥博物馆职能的重要途径,而展览评价则是对展览绩效的监管、检验和优化。目前,我国博物馆临时展览良莠不齐,大多缺乏与观众的良好沟通、策展人员对观众需求了解不足、对展览整体把握力度不够等等。因此,对临时展览进行长期有效的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博物馆自身特点和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并建立了博物馆临时展览评价体系,期望能通过该体系,对临时展览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并适当调整,从而达到提升展览水平的目的,旨在为我国博物馆临时展览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社区博物馆是社区的有机成分,它设立在社区中,关注社区的现实,为了社区的发展。本文选取中美两国比较典型的两座社区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安那考斯提亚社区博物馆和福州三坊七巷博物馆为案例,对其缘起、发展历程、外部环境、内部展览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经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二者在吸引当地居民效果方面、居民参与度方面都有着显著差异,并得出了社区博物馆需要增强互动以达到更佳文化传播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以藏品为信息源的博物馆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古对今、彼对此的传播,没有信息的传播,博物馆将沦为一座座储存仓库。博物馆必须为公众梳理好信息,将展览内容和观众联系起来,找到文化遗产对现在的意义。博物馆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即博物馆为公众定义需要关注内容,并对各种不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博物馆的展览或藏品的重要性判断,进而影响公众对博物馆及其展示的文化内容的认知乃至态度和行动,从而实现博物馆传播文化、教育并娱乐公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博物馆管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2019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季刊,16开,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654/G2。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办刊方向,刊载博物馆管理研究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技术传播,提高博物馆管理水平,服务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内容范围:博物馆理论前沿,涉及博物馆功能、文博政策、博物馆发展趋势等;博物馆管理实践,涉及库房管理、藏品管理、展览管理、安全管理、观众管理、传播管理、设备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经营管理、博物馆动态等。针对博物馆领域热点问题,刊物不定期组织专题研究,邀请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和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责任、服务广大观众、对外传播服务、直接和公众发生关系的基本手段。而博物馆展览评价是对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产品——展览绩效的监管、检验、督促以及优化。国外对博物馆展览评价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而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通过对美国博物馆展览民间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相关国情,从建立中国博物馆展览民间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入手,进而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博物馆展览事业发展的中国民间体系的评价标准,最终探究中国民间体系将为学界、业界带来的多重功用。  相似文献   

19.
“换一种说法”是2004—2006年伦敦6家博物馆联合进行的展览更新改造项目的名称。在我国,尽管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千展一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难以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为展览“换一种说法”已经势在必行。叙事型展览,因其强大的吸引力和出色的传播力,为展览的同质化困境提供了解决之道。因此,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对展览文本展开探究,讨论如何通过人物微观叙事、丰富叙事结构和转换叙事视角进行突破与创新,让博物馆讲出更多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向来被视作是进行文化、历史、科学方面教育的极佳场所.同时,作为新闻与传播研究的一个分支,博物馆和展览传播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开放地接纳传播领域的相关理论.本研究以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园林"特展为研究对象,采用个体采访的质化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受众对展览的观感和理解,从而揭示在博物馆语境下,跨文化传播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以及促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