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全文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畅达,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大凡读过<核舟记>的人,无不为中国古代精美绝伦的工艺所折服,无不为作者富有情趣、充满想象的语言所感染.但长期以来,人教版教材在选编此文时,一直省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和"嘻,技亦灵怪矣哉"中间的一段内容: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3,(12):25-25
本文具有层次分明、布局精巧,细致全面又重点突出的特点。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代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第二部分是全文主体,共四个自然段,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个人物的雕象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的三位主人公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即核舟窗户上的雕刻,虚写环境,引起读者的创造性想象,以补充小舟四周环境无法雕刻,难以直接再现的不足,使人们看到…  相似文献   

3.
《核舟记》是一篇以善于描写具体物象著名的文章,选自清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书,作者魏学洢,文章极其细致地勾画出雕塑艺术品核舟的船体结构,生动地描摹了人物的神态,洞幽察微,艺术地再现了核舟“大苏泛赤壁”的全部情景,在记叙和描写方面表现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引起读者很大兴趣。“奇巧人”王叔远在一片“修狭”的桃核上,运奇奋巧;剖析毫厘,雕刻成一幅充  相似文献   

4.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5.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核舟的奇特构思,体现了雕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凝聚着雕刻家滴滴心血。小小核舟,有何奇特之处呢?第一,体积小,容量大。“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在这“曾不盈寸”的小舟上竟雕刻了五个人,八扇窗,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共三十四字,仅此足见雕刻家技艺超群。第二,物有趣,人有神。篷,用箬竹叶做成;小窗,灵活自如,能启能闭。开启小窗,“雕栏相望焉”,说明船舱是中空的,增强了小舟的立…  相似文献   

6.
“核舟”究竟有多高多长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刘同中魏学的《核舟记》记下了核舟的尺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由于用“黍”作量词,现代汉语中已经绝迹,于是引出了不同的解释,而对这枚“核舟”的具体高度与长度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统编课本初中语文...  相似文献   

7.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生动介绍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的说明文,但又何尝不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散文珍品呢?在我们惊叹于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他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所折服。《核舟记》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想象丰富,构思独特。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忠实而准确地反  相似文献   

8.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工艺美术品的说明文 ,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 ,却生动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全部景物 ,一一注明了各部分人、物的方位、数目、大小 ,并细笔勾画 ,给人具体深刻的印象 ,使人感到无限情态奇趣尽在寸核中 ,不禁称奇道绝 ,叹为观止。根据单元提示所述本单元“要继续练习诵读 ,培养文言语感”的要求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练习诵读 ,培养语感 ;(2 )理解语言的简洁、生动。课文对核舟的整体及各部分的介绍有条不紊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这是初二学生还不易理解的问题 ,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较巧妙地突破教学的重难…  相似文献   

9.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在文中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代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艺术成就。这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细读全文,感到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相似文献   

10.
针对《核舟记》一文中有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个问题,从意境的角度,探讨“奇巧人”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11.
《核舟记》是说明性的“记”体文,雕刻者的“奇巧”技艺在文本中是显性的。细探核舟作品背后,是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爱岗敬业的大国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坚韧执着毅力的体现,是华夏儿女豁达乐观、热爱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意志的体现。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需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核舟记》是一篇记物的文章,但它与那些记叙风景、建筑物的记物文章不同,它描写的对象是雕刻艺术品核舟。好的艺术品总有它独特的构思、鲜明的主题。记述一件艺术品如果只是把它的外部形态描写一番,不能反映它内在的艺术构思,这样的文章即使描写再生动,也不能算是好文章。《核舟记》的作者却非常成功地把核舟的艺术构思生动地再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13.
针对《核舟记》一文中有关"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个问题,从意境的角度,探讨"奇巧人"不雕明月而明月自出的雕刻技艺.  相似文献   

14.
<核舟记>是聋校入年级上册的一篇写精美工艺品的说明文.文章以简洁的语言,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中,有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谚:“玉不琢,不成器。”此语常被引用来说明人不受教育就难以成才的道理。明人魏学洢在他的《核舟记》一文中推出了一则成功者的范例涑晒Φ牡览?很值得我们这些“琢人”者们借鉴。《核舟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每读此文,我总要被“奇巧人”王叔远在木雕技艺方面的精湛绝伦深深折服。王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方寸之木见世界,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但我更为叹服的是王叔远在选材、构思方面的独到眼光和匠心独具。这一点,尽管作者语焉不详一笔带过,但只需对文…  相似文献   

16.
唐正富 《现代语文》2005,(12):24-24
《核舟记》系明代文人魏学洢所作,属文言短篇。通篇来看,它是一篇文言说明文。我们在获知说明文及文言知识的同时,对文本仔细进行扫瞄不难发现:雕核舟者鬼斧神工;以写“核舟”为名,作者也匠心独运。一奇作者在首段中交待“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擅长微雕技术,该段末句又讲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选定末句分析,我们发现它的神奇巧妙在于:作者暗示我们“桃核样大的小船虽然小,然而我拥有它、经常把玩它,观察自然仔细,对所记情形真实性,读者朋友完全可以放心”。这拿我们今天创作首先要仔细观察的观点去衡量,依然不过时。二奇艺人王叔远微雕…  相似文献   

17.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8.
王叔远曾刻核舟,魏学伊受赠核舟遂作《核舟记》。核舟,构思奇特,巧夺天工;《核舟记》,谋篇绝妙,脍炙人口。真可谓“舟奇文妙,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9.
明末魏学洢撰写的《核舟记》为人教版教材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经典古文篇目,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详尽地描摹了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精品,雕刻名家王叔远成熟期的微雕作品之核舟。通过魏学洢的笔端,我们了解到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家竟然刻出了器物若干、文字34个,还有5个形态各异的人物,这些人、物被合理地安排分布在一艘游船上。  相似文献   

20.
《核月记》(初四册)一文中关于“高可二黍许”的“黍”字,课文注释为黄米,“高可二黍许“即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为黄米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核舟记》中作此解,就似乎欠妥了。前文作者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果说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左右,那就只能利用半爿桃核,雕一只没有棚的“舢板”了,而作者接着又说“中轩敞者为篛篷”。这就令人费解了。再者,舟长“八分有奇”,而高度只有两粒黄米高,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