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翻译家毕修勺在文学译介方面以自然主义文学家左拉作品为主,形成“毕译左拉”的鲜明风格。毕修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践行了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风格和意境,带有翻译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意义     
<正>大家好,我叫董仲蠡,是一名英语培训师。作为一名老师,我有的时候总有一些困惑,我讲的大多都是考试类的课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等等。有一次我在讲四级翻译的时候,讲到林语堂先生如何翻译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讲到许渊冲先生如何翻译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讲到王佐良先生把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针对目前我国翻译现状,提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设想和原则。即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分为:被动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积极翻译能力的培养;教学必须遵循真实原则、交际原则、透明原则和充分原则。  相似文献   

4.
该文考证杨文会、欧阳渐、吕澄三居士前赴后继,创立金陵刻经处,刻经讲学,建立院训,创立五科讲习纲要,陶铸群贤、培训学僧、沾溉学子,启动了近代佛教结集流通、阐发流通、翻译流通的复兴之门,三居士被公认为近代佛教的复兴之父。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古称"彭蠡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瑰宝,她是我国文学史中的才女之一。本文以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为背景,以其生平为依据,对李清照的诗词翻译进行讨论。将以前期作品《如梦令》和后期作品《醉花阴》《蝶恋花》为例,以形象化、真实化、生活化为原则进行翻译。而对李清照诗词的翻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研究我国宋词文学和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百余年来,我国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异议也有争论,但人们还是基本接受和认可这个标准。翻译工作者和出版界应少一点“商业观念”,多一点职业的责任感,尊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使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得以真实再现,免遭践踏。  相似文献   

8.
百余年来,我国翻译界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异议也有争论,但人们还是基本接受和认可这个标准。翻译工作者和出版界应少一点“商业观念”,多一点职业的责任感,尊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使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得以真实再现,免遭践踏。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与西方大学讲义的译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朗 《教育研究》2005,26(4):79-84
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浪潮的推动下,来华耶稣会士译介了大量的西方大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讲义,其译著包括《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灵言蠡勺》、《寰有诠》、《修身西学》、《名理探》等。耶稣会士通过译介西方大学讲义导入了西方大学的课程体系以及科学的方法论,并开创了晚清第二次“西学东渐”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蠡测是以蠡测海的略语。蠡的由来和它的音读 ,历来说法不一。蠡 ,在这里是水瓢。这瓢是什么瓢 ,也历来说法不一。其实 ,瓢是与匏连在一起的。瓠和匏是两种植物 ,它们都是葫芦的变种 ,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神话传说中 ,葫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瓠壶匏古书上是相通的。葫芦有狭义和广泛之分 ,古代多指广义而言 ,故瓠瓜匏瓜葫芦混淆不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12.
汉语摘要英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受汉语“负迁移”的作用,产出一些不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不地道”译文。其原因在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别。因此,译者应仔细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别,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摆脱汉语“负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译者的选择性、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这三方面。本文通过古典诗歌的两个具体译例进行分析,说明译者主体性在诗歌翻译中所发挥的作用,并给译者以更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汉语摘要英译过程中,译者有时会受汉语“负迁移”的作用,译出一些不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不地道”译文。其原因在于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别。因此,译者应仔细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之间的差别,以便翻译过程中能够摆脱汉语“负迁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中国典籍著作之一,其特殊语言和名言警句对后世文学创作以及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在韦利英译本《论语》中误译上的体现,得出翻译成败的关键就是看译者主体性能否正确发挥。译者不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文化、把握原作者意图,还要考虑到限制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客观因素,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尽可能避免误译,充分再现原文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论文基于《天府的记忆》英译项目,以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对译文初稿及交叉审阅后的译文进行了风格考察与对比。结果表明:译者本身下意识的语言选择和使用习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源文本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更大。论文提出对译者风格的考察应结合源文本,并考虑译者所偏好的句法结构以及语篇衔接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从小受中西文化浸染,一生著述和译著丰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特殊的贡献。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就翻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动机、诗歌翻译、以及翻译创作论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译著和翻译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众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在西方世界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许多国际大奖,对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分析葛浩文的翻译诗学,可以看出他的诗学观除了受到个人诗学影响外,还受到主流诗学地位、诗学态度、经典诗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选材、翻译方法与翻译作品的宣传等方面,而这一切都体现了他是一个成功的中国文学的翻译者。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英文表达。因此,译者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传递汉语文化信息,以便其译文既便于读者的理解、又尽量保留汉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色。为此,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名家译者注解的基础上,依据周志培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和廖七一提出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原则,总结出其主要的翻译方法有:借用、替代、释义、仿译和注解等,目的是为汉英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戴乃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以分为合译期和独译期两个阶段。目前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她和杨宪益的合译作品上,而对她的独立译介活动关注不多。独译阶段的戴乃迭脱离合译者、翻译助手的身份,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着译者主体性。翻译文本中存在大量“译者现身”的现象。通过对《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原本和英译本的比较,深度挖掘译者身份,力求更深刻地洞悉戴乃迭独译期明显的“译者现身”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