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家世小说,以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阿里一家三代的故事,时间跨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令人回味无穷。《荆棘鸟》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主题:爱与命运。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用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忍受着爱和命运的折磨,而他们又不肯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本文试着以主要人物对爱的执着和命运的无奈为重点对《荆棘鸟》这部小说进行初步分析也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一部深受中国读者大众喜爱的作品,但在无数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是它描写的那份充满激情的超凡脱俗的非维多利亚式的爱情,然而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品除了作家笔下的清雅脱俗的爱情描写外,还有一个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重要因素,就是基督教思想对作家及人物的价值观、爱情观及生存观的潜在的也是更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许多爱情故事,表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其中“知己之爱”写得最为出众,《连城》就是代表作。小说描写的连城和乔生的知己之爱,可追溯到中国传统的交友之道——“士为知己者死”,作者就是把这种交友之道置换到爱情上,将它进行了变形处理。从分析《连城》知己之爱的几种表现形式来看,这部作品实可当作一篇爱情哲学来阅读。  相似文献   

5.
爱情诗是《诗经》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爱情诗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先民的爱情生活。在《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对爱情的描写表现为:对爱的渴求的描写与对情爱婚姻的描写等两个方面。对爱的渴求的描写分别有:坦率直接型、委婉含蓄型;对情爱婚姻的描写分别有:幸福欢乐型、痛苦悲怨型。坦率直接型侧重于以情感的展示、心理状态的凸现表现人物情感,委婉含蓄型利用外在的景物,并运用修辞手法表现人物情感,幸福欢乐型利用设置场景,景、事结合,记录人物对话的方式表现幸福欢乐,痛苦悲怨型让人物悲泣自述,利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写人物的痛与悲。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以女性为主,描写女性又多写他们的婚姻爱情:她们的婚姻多是无爱的,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枷锁。借婚恋这一视角,张爱玲以非女性主义的笔调写出了现代女性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矛盾,揭示出无爱的婚姻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本文试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女性婚姻爱情关系的分析,了解张爱玲本人对女性婚恋问题及社会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7.
王玉侠的长篇小说《爱在工作之余》,以商业经营为故事背景,描写了发生在上世纪末西安和渭南一带的一段奇异动人的爱情和人生故事,展现了诸多人物不同的社会遭遇和苦乐,揭示了人物心灵的变化历程,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和事业的思考,也反映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作品塑造了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采取了多情节结构,故事线索明显,结构巧妙,曲折而富有变化,语言优美,简洁清新,是一部能引起人们可思可议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的短片小说。他在小说当中刻画了一个浑身散发着悲剧气息的女性角色。而造成这一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以女性主义视角来看,是因为当时社会由于受父权制的影响而忽视且压迫女性,此外,人物所处而的阶级也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因素。通过对爱米丽这个悲剧角色的描写与铺展,福克纳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透露着他对爱米丽这一女性角色的关注,关注她的生活状况,关注她的爱情,也关注她的最终命运。  相似文献   

9.
《飘》是一部以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女主人公斯嘉丽曲折人生的小说,其中,尤以斯嘉丽的爱情最引人入胜。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围绕斯嘉丽的爱情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一个人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三个人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0.
刘畅 《文教资料》2009,(12):10-12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却没有常人想象得那么美好.她所描写的爱情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她在爱情观上持悲观的态度.不论小说中人物对命运是积极抗争还是消极无奈.他们都难有如意的未来。没有心想事成的美好结局。她的小说透露出情爱世界中情感的千疮百孔。隐喻着世事沧桑、爱情无望的答案。这种爱情观的形成,又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及其对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庆鹏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0-13
发生在数百年前的宝黛爱情故事可谓绝唱,历来有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分析,而现代心理学理论为我们找到解读作品的新视点,找到了新的打开人物内心世界的钥匙,通过对这些心理现象的解读,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宝黛爱情是真实可信,也更清楚地看到了曹雪芹对生活的熟悉与非凡的艺术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3.
情爱题材散曲在元朝特定的社会思想风潮中兴盛,并在明清时代接续传承,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赋予其与传统情爱题材诗词不同的情爱观。散曲作品中追求情爱时大胆而自然的表达、享受情爱时真实而美好的抒情、感情生活受阻时的怨恨与决裂、突破重围争取美好婚姻的呼唤,都显示出其与传统诗词高雅含蓄之美截然不同的世俗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在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方面充分体现了川端文学的创作特色,蕴含着三种不同的情感,即"模拟恋爱"、"纯美爱情"和"伪爱情"。既让人感到心灵的执着,爱情的纯美,又让人感到情感的幻灭。种种情感交织成一幅清纯与悲凉、幽静与朦胧的画卷。  相似文献   

15.
《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都探索了自然之爱、文明之爱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以批判现 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自然之爱与文明之爱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和简·爱的幸福结局阐释了 自然之爱虽然独具精神魅力,现实生活中,文明之爱终将获胜。  相似文献   

16.
吴趼人在其独立创作的三部写情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棣华、婉贞、阿男等三位女性形象,从而生动地阐释了“情为理之根、理乃情之果”这一情理关系。也就是说情是先天存在、自然发生的,如果个人把握得合理,就能升华为社会伦理道德;如果个人把握得不好,就会沦为“魔”“欲”。  相似文献   

17.
王茹 《海外英语》2012,(5):217-218,220
文章以多恩的爱情诗为研究对象,从三方面探讨了多恩的爱情观。第一,诗人对女性极力赞颂和大加谴责大男子主义态度,体现了对待爱情的矛盾心态。第二,追求专属之爱,公开强调肉欲之爱,体现了自然的人本主义气质。第三,将爱与科学、宗教和死亡等各种抽象意象相联系,开玄学先锋之气又发人深思,体现了万物普遍联系的哲学情爱观。通过该三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多恩爱情观——对爱的终极追求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虹》中布郎温家族三代人的婚姻之爱。第一代人汤姆与丽蒂雅的婚姻是建立在感知层面的和谐之爱;第二代人威尔和安娜的婚姻是放弃精神的肉欲之爱;第三代人厄秀拉的爱则是挣脱旧关系的新探索——这一开拓是从内外两个角度展开的: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寻是其强大动力;对自我世界的不断开掘是其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高尔斯华绥《殷红的花朵》中的主人公莱恩南在经历了春的懵懂之恋、夏的炽热之恋、秋的成熟之恋后,终于完美地完成了他的人格建构过程。本文主要从石竹花的隐喻、莱恩南三个阶段情感的变化以及主人公在面对"挚爱"与"欲爱"的抉择这三个方面来阐释主人公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乔伊斯常被学界视为善于运用各种意象和象征手法,他的短篇小说《阿拉比》充满了各种富有意义的意象。在小说中,"blindness"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意象,并具有三层含义:社会现实的象征、主人翁盲目追求的爱情和失败的象征、爱尔兰人精神和生活状态的象征。这三个方面的象征暗含着小说主人公恋爱之旅失败的真正原因,揭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二十世纪初爱尔兰社会环境封闭压抑、爱尔兰人精神"瘫痪"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