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学会了理解     
陈香  罗小军 《中学文科》2004,(12):20-20
无须太多表白,也无须过分抒情,只要我们细细地关注父母的一言一行,也许就会读懂父母之爱。小作者抓住自己饥饿时母亲急忙做饭这一细节,真实地再现了母亲的“伟大”,自然地道出了自己受到的教育。文章点面结合,情感充沛。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请大家欣赏一首深情动听的歌曲(阎维文《母亲》),注意思考:歌词中的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同学们,一颗流星能划亮漆黑的夜空,一滴小水珠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写作时,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对人物、事情进行细致的刻画,我们的作文肯定也能够熠熠生辉。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如何于细微处做文章》。二.明确细节描写的含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某个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等描写之中,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妈妈的厨房     
米洁 《新读写》2013,(3):26-26
好像所有的母亲都把厨房作为自己的领地,因为在那里她们可以烹饪出对家人满满的爱。作者看似是在描写母亲对盘子和食材的挑剔,又何尝不是在炫耀母亲对自己的爱呢?这是一篇充满幸福感的小短文,在作者笔下,妈妈的味道来自厨房,来自心灵,来自早上那个可爱的章鱼保罗……生活的乐趣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游子吟》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诗,作者通过慈祥的母亲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衣服这一细节描写,把一位勤劳善良的伟大母亲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  相似文献   

5.
《水》教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课文简析】本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描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情景。作者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文中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  相似文献   

6.
爱的颂歌     
<正>链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18课《慈母情深》《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作者通过对场景以及母亲工作时的外貌、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课堂知识※“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是本单元的重点,品读下面的句子,说一说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她并不平凡     
樊思哲 《新读写》2014,(11):26-26
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一段晚上的生活场景,从各种细节描写中体现出妈妈对“我”的关爱。还利用首尾呼应的技巧,通过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付出。但由于题目“她并不平凡”含有转折的意思,小作者可以再对自己“如何从平凡中见不平凡”这个认识的转变过程稍加笔墨。 又是一年秋天,柿树上挂满了饱满圆润的果子,果子在阳光下显得晶莹剔透,像温润的美玉。树上的叶子已经稀疏,偶有几片顽强的,在果色的衬托下,显得面黄肌瘦。无边的秋意,让我知道,它们逃不了平凡坠去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细节描写,是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悟作者表情达意的一项重点内容。在写作中,细节描写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文字,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学生更积极地观察、运用和交流。本文论述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细节描写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2008,(7):59-59
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得到更为细腻的体现,能获得见微知著的效果。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有细节描写,但在描写细节时要确保细节的真实性。金圣叹说过,一花、一瓣、一毛、一鳞、一焰,其间皆有极微。我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必须有敏锐的目光,及时意识到细节描写中存在的小问题。如果在细节描写中出现不合人们生活常识的逻辑错误,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显得不真实了,从而影响作文的整体感觉,使得文章不真实、不感人。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相似文献   

10.
小作者善于细致地观察事物,用心地体验生活,在流畅的叙述中跳动着一颗热爱生活的童心。细节描写和联想手法的运用拓展了思维的空间,也增添了习作的趣味性,开头欲扬先抑,中间一波三折,  相似文献   

11.
细节描写在小说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其作用。在分析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时,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富有生活特征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出小说中所描绘的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生活画面所蕴藏的深刻内涵和美学意义。那么,怎样分析小说作品中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呢?一、推敲人物语言,挖掘语言细节描写的暗示作用教师进行小说教学时,应当抓住人物富有特色的语言,仔细推敲、品味语言的含义,把人物语言置于小说情境中,挖掘人物语言所隐藏的暗示作用。读过莫泊桑的《项链》的人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生动传神的…  相似文献   

12.
写亲情的文章本刊发得不少,可写得如此朴实、如此动情的文章却并不多见。读过朱自清《背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父亲那感人的形象,"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古皆然,而子女对父母的思念也是刻骨铭心的。不信,就请你读读出自一个女学生之手的文章吧。一个农村孩子,离开了家乡,到了几百里外的城里读书,思念父母之心油然而生,这是很平常的事。这篇文章之所以值得一读,是因为作者写得真实而自然,平淡而朴实,这种真情是发自内心深有感触的,是远离父母之后的心情的自然流露。作者在一个假日里,因为城里离家很远,加上风雨大作,使她无法回家,而在凄雨冷风之中,当同学们都纷纷回家之后,平日里热热闹闹的校园突然静寂下来,作者的"心情也跟着又是风又是雨"的,思念之情就显得很真实了。本文另一个特点是,运用细节来描写自己的思乡之情。作者主要是写母亲的爱。儿时在家,母亲的呵护是无微不至的。作者写自己在母亲面前撒娇,小鸟依人,像她有事无事依在母亲身边,"有时还会肆无忌惮地猴在母亲的怀里撒娇"。作者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母亲,而母亲的慈爱却在文章中呈示出来。再如母亲在送作者上学时,凌晨就起来烧饭,收拾行装,然后送作者到长江边上等车,直到车来送作者上车走远后,还依依不舍地站在江边,作者还隐隐看到母亲"在用手揉眼睛"。这些细节,写出了母女间甜蜜的苦涩,写出了母女间思恋的亲情。文章最后作者在对母亲的思念中,母亲不期而至,也很有亮点,这可以看作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文字,也可以看作是感情爆发的至高点。如果把它看作是真的母亲突然来,有些刻意为之的牵强,但也可以看作"母女连心"的感情相通,当然也可以看作作者在朦胧之中的梦境,在梦境里见到了母亲,产生感情相通的幻境,有一种朦胧美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初三     
康佳佩 《新读写》2009,(1):46-46
小作者运用几处细节描写,通过几句师生的话语,就把紧张的初三生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文末回家路上的心理活动描写,真实地表述了一个初三学生的心声。文章构思,了妙,情节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读者,我们读完优秀的文学作品,印象最深的就是文中的细节描写,那些细节让我们身临其境,让作品中的人物真实、立体地呈现于我们的脑海。作为作者,我们也要善用细节描写,使自己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立体感强。  相似文献   

15.
精彩的细节描写,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一个平常生活场景中富有包孕性戏剧性的一瞬;或写景物微细的动态。如此就能把作者很难说出的复杂、丰富、微妙的感情意绪,鲜明可触地表达出来,而且韵味浓郁,耐人咀嚼。下面试析几例,以期对大家有所启迪。1.细节描写得好,可以把人物形象刻画得个性鲜明、生动逼真、血肉丰满《故乡》里的杨二嫂从“我”家走出去时“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细节把人物的  相似文献   

16.
半晴半雨     
崔英 《新读写》2014,(12):26-26
小作者由现实引入过去,又回到现实,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故土和旧友的不舍以及对新环境的迷茫与彷徨。一段在地铁上的思考,由小及大,构思得不错,对细节的描写也很到住。结尾扫除了所有阴霾,积极向上,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纪展月 《新读写》2014,(3):30-30
母亲的暂时缺席却让小作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从未缺席的爱,这样的题材在众多描写母爱的材料中较有新意。文末,“我”对母爱的感恩不仅仅停留在感受的层面,更落实到了陪伴母亲一起旅行的行动层面,使文章有了一个梯度的提升。另外,动作表情的描写细腻到位,也给文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18.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3,(25):39-40
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哪几件事,体会母亲对儿孙的钟爱之情和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节描写,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殷殷亲情美。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表达自己敬爱父母的心意。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间的哪几件事,感受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殷殷亲情美。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2.谁来朗读自己搜集的歌颂母亲的名言或诗歌。3.上节课,同学们初读课文后,觉得这篇课文用《荔枝情》做题目更为妥当,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一问题研读课文,寻找答案。二、自主自学,整…  相似文献   

19.
【案例呈现】《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师: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眼神?作者为什么要写母亲的动作?……师:用这种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的母亲,你们会写吗?你要写些什么?【案例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关于这类指向写作方法的提问比比皆是。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指向性很明确,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写母亲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  相似文献   

20.
背书课上     
背书抽查课,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曾经历过。这样一件平常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竞变得那么生动,那么扣人心弦,具有了很强的可读性。精彩的细节描写无疑是作者制胜的法宝: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真实细腻。紧张的气氛渲染贯穿始终,就连“喜忧参半”这样细微的心理变化也表现得活灵活现;开头和结尾的语言描写真切自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同学们对背书课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