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课堂导入及其设计的概念界定出发,对课堂导入及其设计从目的的分析、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中,在设计原理、设计原则、设计类型、操作举例等部分,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想法,并总结了教学实践中一些富有新意的做法,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无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平面广告设计中,文字的作用和设计方法容易被忽视。事实上,文字的设计与安排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既有传递信息的直观作用,还有思维导向和图形符号表意的作用。文字设计的不考究会破坏整个设计作品的意境,造成无法弥补的缺憾。设计中,将文字视为元素、符号,重视文字自身魅力的展示、版式、本土化,避免文字的附属、装饰地位,才有可能创作出构思巧妙、图文合度,意境深远的平面广告作品。  相似文献   

3.
垂钓人生     
藏卓  文俭 《教书育人》2005,(5):53-54
《包装设计》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设计课程,该课程集包装装潢设计、图形设计、色彩设计、印刷技术、造型设计等为一体,其涉及的内容庞杂、知识点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课程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步骤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性环节制作出包装的设计样品。  相似文献   

4.
进行心理学教学设计,有利于更新教学观念,实现心理学教学的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设计中,以系统论、教学理论等为指导,以当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实际为依据。设计的范围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评估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钟之峰 《教书育人》2002,(12):23-24
教学设计是以人类的学习心理为基础,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是落实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改革的有力措施,是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教学大纲是教研室或课题组集体制定的,是为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等进行的集体化教学设计,其偏重于对教学内容的规划,是长程设计。而我们所指的教学设计,是一种短程教学设计,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的设计。近几年我校大力推行教学设计,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重视…  相似文献   

6.
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指导朗读教学将会大大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要树立生成性朗读教学观;其次,要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设计,注意朗读的目标设计、情境设计、方法设计、协作训练设计、评价设计和课外训练设计。  相似文献   

7.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融突和合、化解矛盾、张扬个性、创造新生之特征。因此以和合思想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符合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背景、新发展观和发展规律。和合思想可以作为发展中国设计文化的方法论,以和合的时空结构思想来指导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化解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现代设计文化、中国本土设计文化与全球设计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实现中西设计文化差异的协调与传统设计文化的现代转换,为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作出最优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创作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利用各种知识及初步学会制作多种类型服装,相互结合,自行设计作品。从服装的设计、面料的运用、颜色的和谐搭配、穿着效果的审美观,将所学过的一些课程:设计原理与构成、服装史、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工艺、服装流行与信息、服装材料等在设计中加以应用,通过对市场调研,了解国内外流行趋势而设计出系列作品。设计作品要求设计主题明确,应有可推行性,可加工性,可营销性。为了使学生的作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应认真搞好创作设计教学,并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和发掘灵感,让学生自觉地创作出好的作品为…  相似文献   

9.
图形设计有它的科学性和独特完整的设计过程,要想上好《图形设计创意》课.就要了解图形设计创意专业知识。国际上通称的图形设计,负有视觉设计的任务,广泛应用在视觉传这的全部领域,换一种说法,图形是无声的视觉语言,具有世界通用性。图形设计由构成的基本要素组成,按图形的特点、表现种类、图形构成的彤式来进行设计。图形设计广泛运用在标志设计和广告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计即教学构想,是指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设。包括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检测设计、评价设计,作业设计、过程设计等。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按线性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目标——通向问题的狭窄小径——标准答案。这种设计强行让学生进入教师的思维渠道,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发展需要,忽视了学生个性的丰富  相似文献   

11.
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既要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亦要使人获得一种活得更好的能力。因而,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应超越知识而面对生活与意义,应超越设计而面对境遇与传统,应超越塑造而走向对话式生成,应超越实体而让师生在交往关系中共享幸福,应超越裁定而面向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设计: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与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与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仅实用艺术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纯艺术与一定的技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历史与艺术的历史一样久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总是需要更高层次的艺术观念来引导和互助,这样才能使技术融入艺术之中。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在不断发展的层面上开展和提升的。随着21世纪高科技的日益发展,两的结合表现得更加紧密,并走向新的整合。设计艺术将以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为己任,并以之为手段和工具来创造为人所用的一切产品,它能够克服两之间的不协调和矛盾,并将两有机地整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论怪诞     
通过对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怪诞现象的探源和浅析 ,认为怪诞是一个流变的概念。初步概括并分析怪诞的审美特征 :反常的构成原则 ;混合恐惧和滑稽的震惊感 ;双重性的功能价值。怪诞与滑稽的区别主要在于反常程度、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的差异上 ;怪诞与荒诞的区别在于怪诞更多作为一种创作手法 ,荒诞更主要是一种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14.
The inclusion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to mainstream schools needs effort and cooperation by all those involved. Both educators and medical professions need to be skilled in identifying and supporting neurodiversit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cross-professional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four of the most prevalent neurodiversities: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and dyslexia,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the diagnostic pathway and the subsequent support.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a number of training events for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asking what a condition was, and how it could be supported. Using a thematic analysis, data from 189 responses were examined and cross-referenced with diagnostic criteria, in addition to identifying the overarching themes of support. Results show a serious gap in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of neurodiversity in both medical and educational sectors, followed by a cacophony of intervention, breaking the pathway for diagnosis before it begins and ultimately faili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  相似文献   

15.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诗人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形而下现实生存和形而上生命存在的观察和思考。它以意象的平凡朴素、语言的凝练工整及哲学意蕴的强烈穿透构成了整体风格的轻灵深邃。诗歌在主题的对立、矛盾和互补上,在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和并列上,在长句的精心分割与诗行的巧妙编制上都恰到好处地凸现诗人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给诗歌带来了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受传统考试文化、现代消费享乐文化的影响与侵蚀,劳动及其教育观念萎缩的趋势不减,而科技的发展又进一步解放和控制了人的身体,加剧了这种趋势与危机。这些问题的重要认识论根源是身心二元论,劳心者高于劳力者,且认为心的发展与身体无关。其实割裂的机械劳动训练与精神德育灌输,既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又逆时代发展。未来,以纯粹体力劳动为生的职业将不复存在,但劳动并不会也不应该消失,它不仅是人类大脑和智力发展的基础活动,而且是学习和创造的重要方式,还将是人们生活和娱乐的一部分。因此,劳动教育也应该回归身心融合的本源,发展面向未来美好生活的具有创造性、娱乐性和综合性的劳动学习,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的创生性和融合性劳动课程,让学生的身体、心智与情感等"整全的人"参与到劳动学习与创造中,进而实现劳动意识与习惯以及相关知能意情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Scaffolding techniques, such as sequencing and fading, used in online video lectures may help mitigate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lex contents represented by intrinsic load and content understanding represented by germane load. This study analyzed survey responses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 (n = 2365) who participated in online classes in South Korea, and looked 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quencing and fading and germane load, intrinsic load and germane load, an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quencing and fad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load and germane load. Results show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quencing and fading and germane load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load and germane load. Furthermore, sequencing and fading moderated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insic load and germane load. This article examines conflicting evidence on the topic and provides explanations as to why sequencing and fading reduc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complex contents found in the current study.  相似文献   

19.
修辞是一种了解事物的方式。隐喻和故事作为修辞方式,更重要和深层的意义表现在思维方法论上。隐喻思维构筑着日常和科学概念,提供着认识世界的框架,启发着心理学理论的建设。叙事实现的模式形成与模式识别使之具有解释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思维功能,从而在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中起着并将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Recognition and toleration are ways of relating to the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 of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The article concerns the possible meanings of toleration and recognition, and the conflict that is often claimed to exist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to diversity. Different forms or interpretations of recognition and toleration are considered, confusing and problematic uses of the terms are noted,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toleration and recognition is discussed.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re is a range of legitimate and importantly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both toleration and recognition that are often not clearly distinguished, and that compatibility varies across this range and depending on what one considers the conceptions in relation 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