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杲同志的四部论著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探讨建设中国特色的编辑出版学。文章从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取向以及普通编辑学的内容构成和覆盖范围两方面,阐述了刘杲同志的理论创新以及他对构建我国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24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举办的"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刘杲同志于1956年开始从事出版工作,曾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党组副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副局长。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和长期的研究工作中,他对出版业管理的诸多方面,如法律法规、市场管理、各类题材出版物的出版、人才培养、外事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曾以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为出版业建言献策,强调推进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其主要著作有《刘杲出版文集》、《刘杲出版论集》、《出版笔记》、《我们是中国编辑》等。来自新闻出版总署、中宣部出版局和全国各地出版单位的领导、资深编辑家、出版人及高等院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授等,在研讨会上纷纷发言,表达了自己对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的认知、感悟及对他的敬重之情。本刊将陆续选登此次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和论文,为广大编辑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张志强先生的《20世纪中国的出版研究》(20世纪中国出版文化丛书之一),是一本“对中国出版研究的历史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刘杲序言)。作者张志强教授是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编辑出版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该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  相似文献   

4.
刘杲同志编辑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文章从四个方面概括了会议研讨的主要内容:一是刘杲同志具有的先进出版理念,二是刘杲同志对编辑学理论建设的重大贡献,三是刘杲同志可贵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四是刘杲同志自身拥有并努力倡导高尚的职业道德。编辑出版界要进一步发扬刘杲等老一辈出版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促进编辑出版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我国与外国的出版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今年5月13日,韩国首尔举行第十三届国际出版学术会议期间,中国编辑学会名誉会长、本刊顾问刘杲先生荣获韩国第三届南涯安春根出版文化奖。安春根教授是韩国出版学创始人,1969年倡导创立韩国出版学会,并任会长。他著有《出版概论》《出版社会学》《韩国出版文化论》《韩国出版文化史大纲》和《杂志出版论》(中译本1993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等。1993年安春根逝世后,为纪念这位出版学者,设立了南涯安春根出版文化奖。该项奖共颁发了三届,授予三位国际知名出版学者,第一、二届分别授予日本出版学会原会长清水英夫和日本出版学者箕轮成男。现将授予刘杲先生奖牌上的颁奖词和刘杲在授奖大会上的答谢词,一并在本刊发表。答谢词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谨向刘杲先生祝贺并致谢。此外,刘杲先生已把所得奖金韩元500万元,兑换成人民币3.12万元,作为善款全部捐给了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用于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  相似文献   

6.
刘杲编辑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在出版活动中,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文化是出版的灵魂"。刘杲先生的编辑出版观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出版的文化特色,彰显了他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出版的本质是文化,要促进出版业的健康发展,就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刘杲的编辑出版观为我们促进编辑出版事业发展提供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7.
系统学习刘杲的《刘杲出版文集》(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刘杲出版论集》(199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和《出版笔记》(200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后,使笔者深深感到:刘杲关于编辑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编辑最高追求的论述非常丰富,研究非常深透,并贯穿于刘杲编辑思想的整个体系之中;三者之间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具有鲜明的编辑职业特色、时代特色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湖北省编辑学会主编的《点击(出版科学)》于近日出版。这是《出版科学》自1993年创刊至今十年发表论文的选辑,包括王益、王仿子、宋木文、刘杲等出版界老前辈和专家学者以及一批出版科研新秀的论文,共75篇,分为《卷首论坛篇》《研究评述篇》《编辑出版实务篇》《出版物质  相似文献   

9.
正"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国新闻教育贡献人物奖""新中国60年100个有影响力的期刊人"获奖者,现年80岁的宋应离先生依然笔耕不辍,醉心于编辑出版学这片园地,不断有新的研究论著问世。近几年,继《亲历新中国出版六十年》《呕心沥血铸精品——现当代名编辑叙谈》《名刊名编名人》之后,又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宋应离出版文丛》一书。《宋应离出版文丛》收集了宋先生1978年步入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法国作家加缪逐步成为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热点。随着加缪《局外人》、《鼠疫》、《西西弗神话》等作品的引进出版,论文、论著相关研究成果数以千计,其中大多探讨加缪的文学创作、社会活动、作品艺术、哲学思想,对加缪传记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从编辑出版学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刘杲同志的这本《出版笔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都是一本沉甸甸的著作.里面收编了作者从《刘杲出版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7月)和《刘杲出版论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之后论述出版、发行、编辑、版权、序跋等文章以及访谈、书信等二百多篇,涉及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所议广泛、具体,独具见识,而作者却只称之为"笔记",可说是另一种含意的"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12.
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叶再生著的《编辑出版学概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论述编辑出版学的著作。这部书规范了编辑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揭示了编辑工作的若干基本规律。作者明确提出,研究编辑出版学,决不能墨守成规,自囿于一国的范围,应该冲破国境的限制和人为的障碍,树立起全球观点,放  相似文献   

13.
《编辑出版学概论》(叶再生著),即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发行。这是一部结合世界新技术革命形势和我国出版工业现状,系统论述编辑出版学的著作。它引用了大量的国内外出版史料和最新的国际出版工业信息,从理论、发展趋势、新的变化、出版改革和提高从事人员实际业务水平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和世界出版工业,包括编辑、出版、发行、企业管理等问题。这本书阐述了图书出版的历史、性质、任务,介绍了世界现代出版工业的发展背景、现状和特点。并设专章,分别讨论了中国出版工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编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辛勤耕耘,将专家、学者、作家们的著作编辑出版,为广大读者奉献出一部又一部的精美图书。他们这种奉献精神被人喻作“为他人作嫁衣裳”。最近,华夏出版社从全国编辑界中,物色于六位随笔水平较高的编辑,为他们结集出版随笔集。这套“名编辑随笔丛书”由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主编并撰写总序。丛书共六种: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社长江曾培随笔集(抬轿人语》,花城出版社社长肖建国随笔集《夏日牵挂》,新闻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新闻学术研究,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决定编辑出版一套《新闻学研究丛书》。这套丛书由该会新闻学著作编辑委员会负责编辑工作,胡绩伟同志主持。丛书广泛收集并精选我国新闻界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新闻研究方面的论文,也有一些历史论著。这套丛书的第一部是《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陈力丹编)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全书以介绍马列主义新闻思想为主旨,共收  相似文献   

16.
此文是应约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30周年社庆写的回忆录,受刘杲同志《我的出版观》的启示,定名为《百科塑我编辑观——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出炉前后说开去》。文成后送刘杲同志一阅,意在聊博一笑,不想刘杲同志偏爱,推荐给《中国编辑》。原文篇幅较大,根据编辑部的建议我做了压缩,文中省略号处即为被压缩之处。全文分四个部分:探究编辑灵魂所在,解读编辑深层内涵,体验编辑邻接关系,追寻编辑最高境界。该文将分两期刊毕。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出版年鉴》是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版协主办、中国出版年鉴社编辑出版的一部大型工具书。2010年是《中国出版年鉴》创刊30周年,它不仅是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权威性工具书,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出版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2009年《今传媒》杂志出版共十二期,总刊文  相似文献   

18.
《出版笔记》对编辑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阙道隆 《出版科学》2007,15(5):93-96
刘杲同志出过三本文集.第一本《刘杲出版文选》和第二本《刘杲出版论集》中的作品,绝大部分是担任国家出版行政领导职务时写的,其中虽有许多个人见解,但又是代表出版行政领导机关讲话,带有职务作品性质.第三本《出版笔记》则是1993年底退居二线以后写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属于个人创作.《出版笔记》中的作品分出版、发行、编辑、版权、议政、序跋等类.我的阅历有限,水平不高,无力全面介绍它的研究成果,只能就它对编辑学的贡献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为拓展中国编辑史研究视野,深化编辑出版学理论研究,推动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学习出版社、中国编辑学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近期联合举办了"《中国编辑思想史》出版研讨会",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中国编辑思想史》一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注释、校勘、阐述、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非常多,可谓已形成了一门“《文心雕龙》学”。从《文心雕龙》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看,虽已出版了不少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但论著中,也不乏因对原著概念理解偏差而诠释不当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文心雕龙》本身术语繁多,包蕴宏富,难以通解。《<文心雕龙>字义疏证》(武汉大学出版出版社);正是武汉大学中文系吴林伯教授针对研究界存在的上述状况而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旨在廓清迷雾,纠谬归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