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957年11月1日,新华社电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等电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奖。电文中说:中国物理学家对这一可喜事件感到自豪! 由吴有训来发电报给自己当年的学生是很合适的。吴有训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任过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当时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吴有训(1897—1977),  相似文献   

2.
【我解读】作者杨振宁,系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人以后。两人虽分居美中两国,但对祖国的感情却同样浓烈炽热。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王荣德杨振宁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大陆完成从小学到硕士的教育,1945年赴美攻读博士并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至今。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  相似文献   

4.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获诺贝尔物理奖,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的成功,是中西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他自小生活在中国,其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泰勒和费米,以后长期在美国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后,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访问,并常常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谈论他对中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道的治学经历对科学教育的启示叶松庆李政道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1957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的在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宇称不守恒定理,曾轰动了当时的整个物理学界,使物理学因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他的...  相似文献   

6.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同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杨振宁于1922年10月出生  相似文献   

7.
世界华人物理学家聚会汕头面向21世纪展示物理学领域新成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出席会议本刊讯世界华人物理学家的历史性盛会第一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于1995年8月5日至9日在中国广东汕头大学隆重举行。大会由海外华人物理学大会、...  相似文献   

8.
李政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是美国、中国、意大利三国的科学院院士。1957年,当时只有31岁的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从而,李政道和杨振宁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适奉杨振宁教授七十华诞之际,愿借《复旦教育》一页,探索其治学方法论思想,並谨此以志祝愿。作为一名大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他于1954年与米尔斯一起创立非交换规范场论,许多人认为这是继相对论,量子力学之后理论物理学上的最大成就;他和李政道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成为炎黄子孙中最早  相似文献   

10.
(《人民画报》)1957年12月10日,杨振宁与李政道接受瑞典国王颁发的诺贝尔物理奖$《诺贝尔基金会》  相似文献   

11.
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给了美籍中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他们于1956年首先提出了震惊世界的宇称不守恒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公认的宇称守恒定律,从而开拓了物理学研究的一个新纪元。1956年,青年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在解读“q-g疑谜”时,发现在所有的强相互作用里,宇称守恒的证据非常充分,但在弱相互作用里却没有足够的可信证据。于是他们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不成立!但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为,宇称守恒这条物理学上的金科玉律,绝对不可能违反。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出生于中国上海。1943年毕业于江西联合中学。同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次年转入国立西南联大,在这里,李政道遇到了一生中获益最多的老师——吴大猷。1946年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虽然大学未毕业,还是进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研究院,开始同杨振宁合作。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赴加拿  相似文献   

13.
杨振宁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在中国大陆完成从小学到硕士的教育,后赴美攻读博士并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至今。1957年,他与李政道一起因创立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65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1995年又荣获了美国富兰克林学会颁发的“鲍尔科学成就奖”,表彰他“在提倡中国和西方  相似文献   

14.
李政道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在1957年31岁时就和杨振宁博士一道获得了诺贝尔奖,是世界上获诺贝尔奖年龄最小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英国的和其父合作而成功的布雷格),周恩来总理曾用四字评论说:“李(政道)精于学”。  相似文献   

15.
人物简介: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46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因为他对核物理学相当广泛领域的巨大贡献,还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等许多荣誉。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0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崔琦教授与美国和德国的两名科学家同获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继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今,第6位获诺贝尔科学奖殊荣的华裔科学家。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扬眉同庆。对此,崔琦却以十分平和的心态表示“极其幸运”,能从事自己深感兴趣的研究工作。并打趣地说:所谓“研究”,就是做些好玩、有趣及具挑战性的事情。同年,在参加香港中文大学第三届亚太物理会议  相似文献   

17.
小朋友们,相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大名你一定听说过吧?他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杨振宁在读书和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呢?今天,我就给你讲讲杨振宁的“  相似文献   

18.
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共合写了32篇论文。李政道曾经写过:“杨振宁和我的合作,和当时物理的发展十分契合,并且反映了当时的精神。我们的合作紧密而且成果丰硕,是既竞争又和谐。我们共同的工作激发出我们最佳的能力。结果远比我们各自分开来工作的总和要好得多。”杨振宁也曾经说他和李政道合作是令人羡妒的。1956年他们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也使他们成为头两个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那一年…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宁教授是当代最卓越的物理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理论物理方面。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使他享誉国际物理学界。  相似文献   

20.
阅勘 《神州学人》2001,(6):25-25
在数学界,熊庆来、杨武之、华罗庚等一批先驱蜚声中外。熊庆来教授30年代关于整函数与无穷级的亚纯函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誉为“熊氏无穷极”。国际公认的力学和应用数学权威林家翘,是当代应用数学的领路人。赵访熊献身清华数学教学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后起之秀。 在物理学界,叶企孙、吴有训、萨本栋、周培源、赵忠尧是清华物理学系的奠基人,也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在现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清华学人多次登上世界科学高峰。杨振宁、李政道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登上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领奖台,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