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乡村政治研究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村民自治所开启的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村落家族与村民自治的博弈。将村民自治看作一个突生的制度变量,从农民个体这一微观层面出发,探讨这些个体行动的聚合所形塑出的家族关系、社区关系及村落社区的政治或权力结构,以企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国家、村落、村民之间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自治:村治制度的继替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而经济和社会基础则是支持其制度运作的关键性变量.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从"形式"到"实体"的转变,推动着农村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若干突出的矛盾.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转换,农村土地流转的逐步开放、村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及经济组织的多元化以及各种要素资源的快速流动,不断突破着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作为新型的农村治理形态,社区自治超越了既定村治制度中户籍、地权关系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契合了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时期流动性与开放性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当前农村基层治理的总体转型方向.  相似文献   

3.
村级选举后的治理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选举在中国已经实施了二十余年,其制度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村级选举对村级治理所起的作用甚微.尽管村级选举和国家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向强调"村级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但当选的村委会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有效的村民自治潜力,选举出来的村委会并没有在村级事务上进行有效的治理.导致乡村治理薄弱之因有制度上的缺陷,国家对村民自治定位的宏观影响以及乡镇政府的微观掌控.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村民自治制度化的实施和村庄治理绩效提升.村民自治在维持社会稳定以及为数亿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能被忽略,更不能失败.必须实施新的村民自治模式,整合和区别传统村组织的职能,解决村级治理制度化建设这一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九溪村1978年以来的乡村治理变迁进行考察。并进行文化与制度的分析。认为在我国类似于九溪村此类拥有丰厚传统文化和诸多民间组织的村落。在乡村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可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处理好体制性资源和村落内生性资源的关系问题。如能正确审视这一对关系。并据此进行制度设计和实践把握,必能推动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5.
1917-1928年间,阎锡山领导了一场具有广泛政治和社会意义的村政改革和村治建设运动,史称"山西村治".这一运动前后分为国家提倡和村民自办两个阶段.在此期间,山西各地农村建立起了各种村自治组织和制度."山西村治"具有将国家行政与乡村自治进行整合的基本特点.它坚持了具有高效动员力的中国传统强势行政,首次创设了区乡一级国家行政和具有自治与"官治"双重性质的行政村,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制度缺陷和因受宏观社会环境限制而产生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兴起后,更多的中外学者从民主价值追求的角度对村民自治表达了学术关怀。其实,国家积极推动村民自治制度,主要是从工具合理性角度考虑的。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制度推进政治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稳定的功能日见清晰。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管理从传统社会到转型期社会,其管理主体、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村民自治使村级组织不再是政权组织,而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霍山县落儿岭村为例分析得出,农村社会管理有两方面途径:一个是切实贯彻村民自治制度,强化农村正式组织即村党委和村委会的管理;另一个是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发挥农村社会组织即村民自治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作用。一个强有力的农村正式组织需要从几个方面建立,即发展村级经济重塑农村正式组织的权威,村级社会管理需要精英治理,村级社会管理需要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在矛盾的分析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村民自治民制度实施后,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引发了地方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于是乡镇政府干预、操纵村民选举,越权干涉村级财务管理,干涉农民经营自主权。因此,要解决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使村民自治制度得以彻底贯彻,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立法,明确界定政府与村的利益关系,乡镇以《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准绳,依法行政;二是建立基层财政自治制度,赋予村委会独立的财政地位并发挥财政监督功能;三是加快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使村民自治向"本我"回归。  相似文献   

9.
乡村社区是人类社会中形成最早的社区形式。在我国的社区划分中,乡村社区的划分主要是以自然村落作为划分的标准,而这些自然村落多半都是由于血缘关系等造成的。乡村社区的自治与管理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难以逃避宗族势力的影响。宗族与经由法律正式确立的村民委员会为主要形式的村民自治制度结合在一起,成为许多乡村中社区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村委会与宗族势力的不断博弈,使得乡村社区的自治趋于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立和健全有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应着眼于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体制,实施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推进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制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把党支部工作、村民自治、民主监督有机地融于一个制度体系中。  相似文献   

11.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政府要宏观调控,积极引导;高校要提升素质,搭建平台;社会要扩大需求,加强合作。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和创业,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顺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和国家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具有现代意义的村民自治应运而生。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村民自治同整个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紧密相连。随着历史脚步的迈进,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处在新的环境和历史节点下,村民自治的发展和研究凸显出了新的问题和境况。梳理分析广大学者近年来对村民自治相关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决途径等问题的研究文献,对于新时期村民自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培育社会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尤其是作为其实现形式的农村基层选举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是县乡治理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压力型体制模式对于农村基层选举的影响经常为人们所忽视,而良好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规范化离不开县乡关系权力重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社团发展的问题与路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前我国社团组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法制不完善、政社不分、活动经费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先天性原因,又有后天性因素。促进我国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其路径为:调整双重管理体制;完善社团组织管理法规;强化社会对社团的监督;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发展社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一项指导性政策,与村民自治制度之间并无冲突,但国家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则需要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实践中某些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所做出的某些政治权利的承诺也应加以修正;大学生与村委会之间的代理或委托关系也应当加强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是人民当家作主思想。发展村民自治制度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村民自治的制度变迁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无论在起点上,还是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制度效率。在村民自治的制度框架下,村民真正行使了民主权力,有效地缓解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7.
村庄权威认同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政治不能忽略的因素。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及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基础的设立,农村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原子化,在这样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结构中,派系这一新的农村非正式组织开始在村庄中出现,村庄的派系化使得村庄权威认同呈现出了碎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转型期农民政治冷漠现象成因与乡村治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农民的政治参与存在着一种较普遍的政治冷漠现象,这种状况将成为村民自治进程的障碍和困境。分析了农民政治冷漠成因,对于改善村庄治理,推进村民自治,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希望能为促进中国农民更广泛和更真实的政治参与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当今社会极其重要的热点问题。作者首先对城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城镇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推力与拉力分析、三大产业驱动分析、市场与政府作用分析以及城镇空间的自组织机制驱动分析四个角度对城镇化驱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其驱动力机制系统,指出释放城镇化内在潜力、寻求外部动力以促进河南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