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从我国能源结构,居民用能消费结构,集中供热的建设规模和人民的承受能力等方面说明城市集中供热方式是我国供热可持续发展的主力军.从房屋建设发展规模,从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方面说明我国城镇供热应发展多能源的供热方式.  相似文献   

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在我国自然资源稀缺的形势下,为减少对世界能源市场的依赖,增加我国能源储备,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能源发展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监管体制三个方面提供了一些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自身能源状况的刚性约束,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以煤为主和碳排放总量与增量双增长的局面。因此,节能与碳排放约束也就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整体要求。湖南的能源消费结构同样具有高能耗、高排放性特征,这就要求湖南在"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充分认识能源的刚性约束,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产业结构,加强政策引导,构建科学的节能型能源消费机制。  相似文献   

4.
能源反弹效应的大小影响了能否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下,选择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来刻画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实, 构建能源反弹效应测算模型, 并测算了我国1980-2012年的能源反弹效应, 其平均值为151%, 有着明显的 "回火" 效应. 通过综合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 提出了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进行能源价格机制改革, 能源税收和补贴机制改革, 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构建能源全球互联网, 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加强节能环保宣传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均衡性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过分依赖煤炭能源以及能源发展战略及政策的频繁变动等是造成我国能源结构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树立能源结构安全的发展观,减少煤炭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过大比重,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使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相适应,是增强我国能源结构安全性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杨欢 《华章》2012,(28)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离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内外能源的消费结构中,中国是能源的消费大国,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0%左右.国内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活,环境污染、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消耗量大等问题纷至沓来,使得能源开发与利用成为国内能源战略核心的重点难题.本文将在对比分析国内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国内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从侧面上反映新能源开发的必要性,最后提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CDM 是《京都议定书》中引入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共赢的一种机制。我国CDM 项目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关系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明晰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分析我国能源产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研究我国CDM 项目数的分布情况以及排放量的分布,探究碳排放权交易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影响,对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政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起源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将缓解全球油气资源匮乏的局面、使油气供需基本面趋于平衡,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同时,在传统产油国、美国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之间,形成复杂的油气地缘政治互动格局。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应重新审视全球油气地缘政治和能源安全形势,制定一套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国际能源战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时间序列数据以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厦门的能源消费水平和利用效率、能源消费结构、工业"三废"排放状况等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节能减排这些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中,应当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优先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对新的清洁能源的研发管理、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并重视能源的计量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由中国50余年的能源利用情况为切入点,描述了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演进状况,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和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那么这样的综合改革,也就是以节能降耗、保护环境为核心要素。在这方面,临沂市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已经很好地体现了这个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临沂市提出"两型社会"建设目标,是一种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考虑,对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郭英 《娄底师专学报》2010,(6):10-12,15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娄底在低碳经济上还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娄底应进一步提高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整合优化现有的工业生产资源、增加企业技改投入、探索娄底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切入点,来分析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和本质特征,可以发现二者随资源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有着共同的渊源。它们倡导的是经济系统要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的过程。如果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过度使用资源和排放污染,就会违背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规律,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下降,从而削弱和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中得到实现。为了发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支点作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加快法制建设,调动企业的内在动力,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4.
加快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能源压力、解决能源供求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途径.我国先后确立一系列加快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和规划,特别是西电东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水电资源富集的西部民族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势必将发展成为西部民族地区最具优势的支柱产业,极大地拉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低碳经济是合肥应对资源环境挑战、抢占发展先机的必然选择。面对现有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支撑、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合肥必须内外统筹,因势利导,从产业结构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城市低碳化、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加大工作力度,优化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发展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衡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数量指标是C02排放量,质量指标是万元GDP能耗.然后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了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结论表明,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关键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人口总量、人均受教育水平;而科技投入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不够显著,表明科技投入中用于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比例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因此,为了提升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改变能源消费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人口数量、提升人口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循环经济助推青海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展循环经济,青海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生态工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倡绿色消费。以能源、资源投入的有效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青海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劳动对象资源开发利用的强调占据非常重要的住置。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地认识劳动对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不可能科学论述资源在增长理论及模型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并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践。建立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及能源支撑体系,并调整优化资源及能源的供给与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19.
资源产业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力性产业。区域资源产业往往存在着物耗和能耗大、产业结构单一、自我积累和自我创新发展能力差、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根据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改自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观为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观和和谐观,实施科技先导与转型升级、空间整合与资源安全、纵深利用与接续产业、限量开发与资源产业生态建设等资源产业发展战略,以使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和资源产业能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