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2011计划"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已经在全国高校全面铺开。各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制订适合学校发展的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协同创新对高校的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研究不多。本文主要研究了协同创新对高校固有职能的反哺作用,即协同创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反哺作用。  相似文献   

2.
"2011计划"提出以来,高校协同创新相关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文章对中美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理论、制度、以及中美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功能、教育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EPSCoR协同创新计划,是一项推动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肯定性行动计划。基于其"卓越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追求,EPSCoR协同创新计划通过优化高校科研协同创新基础设施、支持跨学科协同研发、提供涉外信息服务等实施路径,有效地提升了美国EPSCoR地区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国当前中西部地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期待通过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联合海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与资源,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北京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介了协同创新及"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论述了高校在"2011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探讨了实施"2011计划"对国家、对高教发展的迫切性,粗浅探索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2011计划"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这一计划强调的协同创新理念已经对高校原有科技工作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深刻认识协同创新的重要意义,如何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各项重点工作,如何营造协同创新的良好环境,已经成为高校科技工作内涵发展的重要前提,也决定了今后高校科技工作的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该计划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与"211  相似文献   

8.
2012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为我国科技发展、产业升级换代乃至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工业"2.0"发展规划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协同创新中的风险隐患正在逐步显现,如协同创新利益分配不合理、协同创新技术共享机制不健全、协同创新政策法规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9.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是"2011计划"的重中之重,协同创新调动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主体的积极性,强调优势互补的"大协同"。所以云南各主体不但要通力合作,共同进步。而且,云南高校要找到自身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同中有特",不迷失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云南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旨在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崭新模式,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协同创新,关键在于改革体制机制。一、推动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与障碍我国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建国初期"零起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11计划"的实施,协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作为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需在招聘、选用、激励、考核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及其旋进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科技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呈现出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促进创新成为新趋势。协同创新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益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2011计划"的实施,既为国内一流高校提供了崭新的科技导向,也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提供了新机遇。本文围绕目标、模式、平台、机制和环境等方面设计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原型,运用旋进策略理论分析了地方高校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协同创新的初衷就是要用一流的科学研究与服务来支撑一流的教学,最终一切都是为了人才培养。对协同创新的曲解或过度的包装对高等教育有害无益,这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为了使"2011计划"运行在正常轨道内,既有效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改革,又不偏离育人为本的初衷,应从理念、制度环境、管理文化、教师教学和企业参与等方面理解高校协同创新应以培育创新人才为根本,防止协同创新形式化现象带来的严重后果,还高校协同创新的本义。  相似文献   

15.
2015年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其中"实培计划"是市属高校与中科院等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环节,是市属高校学生的访学。此项计划的开展,有助于形成多校园育人机制,推进高校与研究所的协同发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旨在通过搭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完善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文章主要从高校特色、协同伙伴特征、协同平台特征和环境特征四方面系统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是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切实实施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落实"2011计划"为契机,不断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加大先行先试的力度,闯出了多条不同特色的协同创新之路。针对高校传统人才培养的缺陷,建议构建"寓教于研、教研相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近年来,江南大学不断探索与实践"开放、集成、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从行业高校多年的实践来看,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有效汇聚校内外创新资源和要素,已经成为实现协同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加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认真思考高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实现协同创新的互动关系,对农林高校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成效有了  相似文献   

19.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高校可通过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构建的需求分析,利用"2011计划"给高校带来的全新的机遇和模式,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概念框架,从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支持保障系统构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设计,通过"协同共赢、协同共建、协同重构、协同共享"达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探索专业发展机制、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支持保障系统的预期。  相似文献   

20.
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价值追求在于大力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探索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工科为主的研究型高校、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研究型高校,协同创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地方高校中实力不俗,特点、优势突出的高校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其优势特色尚有很大提升空间的高校,贯彻"2011计划"亦应采取不同的思路。现实中高校的协同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出现某些误读,需要及早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