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文学笔谈——20世纪中国城市文学的风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版图中,城市文学是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尽管总的看来,乡土文学无疑是这块版图中最大部分也是最醒目的风景,城市文学的逐渐发展、繁荣仍然向我们昭示了中国巨变、中国文学巨变的某些重要的玄机。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进入稳定、开放、多元的时期,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完成了非常态文学到常态文学的转移。新旧世纪交替前夕所出现的小说形态多元、叙述多样、语言多向的多元共生的活跃景观,不仅是文学形态转移的一个证明,也可视作中国文学从活跃自由走向辉煌繁荣的一种预期  相似文献   

3.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文学经典问题"成为从英语国家文学批评界到中国文学批评界的一个普遍话题。近三四年,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可以说非常热烈,尤其是童庆炳、刘象愚、陶东风、王宁、阎浩岗、吴子林、孟繁华、刘晗、朱国华、赵学勇等学者在经典建构的因素、红色经典的价值评估、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与走向等问题的探讨方面产生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如童庆炳的《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一文在诸多论文中显得言简意赅、观点鲜明,该文认  相似文献   

5.
作家史铁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散文的走向,使它开始告别"红、光、亮"的宏大视角,开始向人性的深处挺进。周作人在1918年提出的"人的文学"的理想,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被空悬之后,在世纪末的20年内得以实现和深化。这几代努力者中,就有史铁生的身影。他为"人的文学"尤其是"人道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对人灵魂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求与探求。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现代主义本是西方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产生和盛行的文学思潮。在本世纪20、30年代,它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应当说,它已经不算什么新潮了。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前期,却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股新潮,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学中最令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潮涨潮落,许多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思考。新时期文学中出现现代主义思潮,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正如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一样,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文学,也是不可能在封闭的与世隔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与文学生产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可能是研究者所忽略的,这就是从本世纪初至49年这段时间里,许多作家的创作数量明显更多于49年之后。而49年到90年代这一段时间里,90年代又是一个转折,在90年代,一些作家的创作数量明显增加。可以这么说,假如将20世纪所有中国作家的作品都以全集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的话,那么,我们将会注意到20世纪的两端,中国作家的写作能力似乎特别强,出的作品也特别多。这一现象,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外,但在我看来其中却包含着许多值得重视的文学关系。所谓文学关系,是指文学生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处于权力、社会地位和话语等多重边缘地位。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在“五四”时期,而女性文学的真正兴起,则是伴随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女性文学凭借历史的机遇实现了两次群体性活跃,并在20世纪末构筑了集体狂欢式的辉煌。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三次高潮的分析,描绘中国女性意识从初步觉醒到走向成熟的漫长道路,并分析其不足之处,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实现人类双性文化的同步建构。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这里要论述的是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的中国文学。 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中国文学在自身的发展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使它区别于几千年的封闭的封建旧文学,而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新文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它称为20世纪中国文学,并且把它作为一个还在继续的历史发展的进程,作为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探索现代化建设模式经历了几次思路的转换。几次思路的形成和转换,都渗透着国际国内的经验,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20世纪前期、中期、后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思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创造和发展。纵观20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思路演变,贯穿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探索精神。20世纪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形成,是整整一个世纪艰难探索的伟大成就,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模式的确定。它将伴随中国走向21世纪的繁荣和富强。  相似文献   

11.
津巴布韦文学作为非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绍纳语文学、恩德贝莱语文学和英语文学三部分组成。其中,津巴布韦英语文学的发展更为丰富多彩,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萌芽期,20世纪50-70年代的成熟期,以及20世纪80年代独立后的繁荣期三个阶段。津巴布韦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相对较少,以英语文学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后,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空白,直至21世纪初才又重新有所发展。总体来说,中国对津巴布韦文学的译介存在译介数量少、译介缺失、作家及作品名翻译未形成统一标准、专门研究性论文缺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史学伴随着新与旧、善与恶、真理与谬误、进步与反动的论争,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建国前的半个世纪,资产阶级"新史学"取代封建传统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并走向成熟;建国后至"文革"爆发的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占据统治地位并一度走向简单化、教条化;"文革"结束至世纪末的20余年,中国史学在反思中复苏,逐步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成为学术的基本权力,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和案头。纵览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向世界末“现代主义理论”的嬗变演进,决定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清晰地暴露出来,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价值观念和叙述方法变迁例析汤一原在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创作中基本上可以看出西方话语作用于中国的历史,从世纪初现代性神话的建构到世纪末后现代式世俗意识形态的崛起,折射出一个世纪来几代留学生的探索之路,他们的探索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几乎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和基本面貌。在新的世纪里,中国“乡土文学”有何基本走向?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乡土文学”有三个基本走向,即民族化、独立化和跨文化跨地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伴随19世纪末到2O世纪初的历史风云,中外文坛出现了一批批报道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报告文学,其社会价值和文学创造在20世纪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风行全球。但困于传统的文学观念,一些文艺理论家将其贬为"非文学"或"亚文学",不将其纳入文学史范畴研究。如果从时代需要、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创造等方面来解读,可以发现20世纪国际报告文学特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学定位。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有利于推动新世纪报告文学创作的繁荣和理论研究的演进。  相似文献   

17.
从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的大小、深浅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学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俄罗斯文学;二是欧美文学:三是拉美文学。由于复杂的地缘、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俄罗斯文学对当代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着种子和土壤一般的关系。而欧美文学对今天活跃在文坛上的一大批中青年作家来说,影响则更大。特别是那些20世纪的欧关作家,可以说引起了中国文学质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完全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动机或者助推器。尤其是卡夫卡。还有拉美文学中的博尔赫斯和马尔克斯。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当代文学今天这个样子。然而.要想在世界文学格局中获得显著的地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需要真正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中国的现实与历史中打捞文学的精髓。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今后与外国文学的关系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双脚踏在自己的土地上。与此同时打开视野,重新阗读和思考俄罗斯文学和拉美文学。  相似文献   

18.
女性写作研究在20世纪末的中国成为人文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而八九十年代,作为女性意识在文学中最为蓬勃的一个时间界定,女性写作话语空间无论在纵向的挖掘还是横向的拓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效,但是我们又隐隐约约可以窥视出女性写作话语的一股暗流,即从“开放”到“负开放”的姿态演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各国如何传播,这些东南亚国家选择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国文学在越南、泰国、新马和菲律宾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译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学还通过华校、报刊、社团等渠道传播中国旧文学,通过华侨社会、报刊、南渡文人三种途径传播五四新文学。从传播方向来看,除了从中国到东南亚这个方向传播中国文学外,东南亚各国的华人还通过翻译传播中国文学,并用中国文学形式进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终结了,但这一实践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却起了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20世纪传统模式社会主义留给21世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之初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留下了富有时代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