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整合儿童事业与基础教育,发布十年“儿童计划”;澳大利亚拟改革教师教育,更加重视专业实践;终身学习理念获脑科学支持,早期教育重要性被误解。  相似文献   

2.
反思课程改革以来倡导践行主体性学习方式中存在的偏颇,最为显著的是对“受动性学习”的误解与绝对排斥。“受动性学习”并非“被动性学习”。我们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只要是满足儿童学习需要,能成为儿童愉悦的精神之旅的课堂学习方式就是主体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导读:在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观察记录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在做观察记录时,老师从哪些角度观察更能抓住孩子发展的关键要素?如何基于观察记录进一步做好儿童发展的评价和分析7如何基于评价和分析来制定针对不同儿童发展水平的课程计划以及师幼互动策略,以此来支持孩子的主动学习?本刊将连续两期重点介绍被美国联邦政府视为官方评价标准的HighScope“儿童发展评价量表”,了解这一量表如何有效支持幼儿园落实“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宁夏教育》2013,(7):160-160
底色课程:为儿童发展提供最坚实的基础。底色课程坚持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通过“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培养儿童积极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发展儿童的“学习力”,为儿童发展提供足够的“助跑”和“起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学校教育的内涵和儿童身心发展来剖析儿童的“学习权利”,将其划分为三种向度:指向具有从事学习这一活动的权利;指向具有选择和决定学习目的、内容以及学习途径和手段的权利;指向具有表达自己如何学习的权利。并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大可能地尊重儿童学习权利实质上是一种“在学习中的权利”。为此,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特有的学习意向,允许儿童开放自己的学习路径,宽容地对待儿童的“抵抗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施行十年来,它完全走进了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的价值取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正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感悟到部分教师对这一理念有误解。下面我谈谈对“自主学习”这一理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正迅速走进学校,走进幼儿园。早在1996年《全美幼教协会的报告》一文中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使用得当.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水平”;“适宜的计算机技术被整合到学习环境中.并成为众多的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可见,让幼儿通过计算机这种媒体来有效地学习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教学视野中,往往只有“学生”,很少提及“儿童”,这看似细枝末节,但在理念上有着天壤之别:学生是学习对象,而儿童是文化指向,是一段被时间诗化、被想象虚化的岁月。将“学生”看成“儿童”的教学,是更人文、更人性的教学。因为,儿童是人,具有与成人一样的权益和人格,应尊重并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不仅仅是为成人期准备,还要为当下而活着,应该享有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儿童是极具发展潜能的人,教育应最大限度发展儿童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两个研究领域的重点似乎在向同一方向转化。传统的静态、线性儿童发展观正在逐步被动态的、系统的儿童发展观所取代,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作为一个主动的、正在发展中的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中的他人、客体以及符号之间越来越复杂的双边互动过程。同样,对儿童学习的研究也从对学习过程中个人思维表征特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的社会性与参与性特点的关注。有效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个体活动,它依赖于个体及其周围的成人、同伴以及可用的资源所组成的学习共同体。近来的研究证实了学习引导发展的观点,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再认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成人在儿童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孩子往往会得到“有天赋”的评价。在儿童学习美术过程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定义“天赋”?儿童学习美术一定要有“天赋”吗?是否只有少数孩子有“艺术天赋”呢?首先,“天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包含许多方面,并且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人从出生到逝去的过程中,天赋始终是在变化和发展的,它只是一个人全部发展中的一部分。美国对“有天赋的儿童”有这样定义:相比同龄儿童或青年,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的、更突出的能力,或显示出有突出能力的潛质。  相似文献   

12.
自主学习有被误解为“独立学习”或“没有教师的自学”。实践证明,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在常规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结合各种各样的教学技巧和活动来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蒋岳庆 《江苏教育》2011,(11):53-53
儿童研究.这样一个极富“热度”的词语,已经渗透到儿童教育的各个方面。学科教学在研究“儿童学习的有效性”。德育在研究“儿童道德的成长性”.学校文化在研究“儿童的独特性”……“儿童”成了林林总总的“说法”,概念不一的“名词”。可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环境却是被“污染过的”。学科在研究儿童学习有效性时,潜意识中仍然指向分数;德育在研究儿童道德成长性时,依然到处“贴标签”;学校文化在研究儿童独特性时,却演变成“惟一性”。  相似文献   

14.
对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充市1246名初中生学习习惯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初中“留守儿童”的整体学习习惯状况堪忧,学习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有146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总数的22.12%,学习习惯一般及以下的454人,占被调查“留守儿童”的68.79%;仅有31.21%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好;2、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从平均数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得分要低于非“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得分。建议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改善初中“留守儿童”的堂习习惯现状承担起必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绘本被公认为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深受儿童的喜爱。在“互联网+”时代,儿童传统纸质阅读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冲击,同时也暴露出儿童阅读兴趣缺失、阅读时空局限、阅读环境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儿童绘本阅读研究”旨在通过“愿景的设立、环境的创设、交互的设计”进行改革,构建基于多智慧学习环境的互联、互融、互通的“智慧阅读小人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园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改革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越来越普遍,这使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成为可能。然而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书本电子化、乏味无趣等问题,令人担忧。文章从儿童的认知特征出发,结合实践论述如何有效地在多媒体课件中融入游戏,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快乐程度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青少年发展论坛少儿分论坛上指出,尽管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繁重,但真正的教育却被荒废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保证儿童身心愉快,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生的情绪健康不容乐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对该校12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学习快乐吗?”  相似文献   

18.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除了在“说明”部分强调应重视对儿童学习品质的培养外,在五个领域中都具体提出了与儿童学习品质培养有关的目标与教育建议,学习品质的培养渗透于五个领域之中.强调儿童的学习品质,正是指向了那些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价值的方面,包括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主动性、坚持与专注、想象与创造、反思与解释等.  相似文献   

19.
一、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语言习得是儿童无意识地获得本族语即母语的过程,该过程发生于儿童开始学语言之际,正常儿童在一岁半左右,一般由单词句、双词句到简单句、复杂句。儿童这样习得的语言就是其家庭和社会所使用的“语言”,即母语。因此这一过程也叫母语习得。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语言,通过成年人对儿童语言模仿行为的“鼓励”或“惩罚”,一点一滴、逐条逐项习得的。母语习得过程与儿童的社会同一性的发展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文化和社会价值与母语一起被习得。儿童或成人…  相似文献   

20.
在教师对儿童的理解中,最怕的是教师自以为理解儿童,其实却误解了儿童。由于掌握信息有限或只能主观推测,教师既有可能误解儿童的行为表现,也有可能误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动机,还有可能这两种误解情形同时存在。教师对自己理解儿童的心理过程没有察觉,笃定自己对儿童的理解就是正确理解,倾向于认为儿童是有意或故意为之,是导致教师误解儿童的主要症结。教师不仅要抓住自己因儿童表现而不高兴的刹那消极感受,悬置对儿童的任何评价,实现从“无意识地笃定”到“有意识地质疑”的转变,而且要抓住重新定义儿童行为性质的关键节点,坚定“儿童绝无恶意”的信念,实现从把儿童表现视之为“不当行为”到将之定性为“受挫行为”的转变。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开启理解儿童的意志努力,并沿着遵循儿童本意理解儿童的正确方向理解儿童,从而在尽力防止误解儿童情形发生的意义上消除对儿童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