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般来说,新闻类广播作品都离不开采访,多数新闻性节目都设有主持人。所以,采访、主持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新闻类广播作品的创优。从全国广播评奖中感受到,一些记者不大会采访,有的提问不到位,有的提问不得要领,有的提问信息含量太少,有的提问显得记者无知,等等。一些主持人素质较低,有的驾驭不了节目,有的自己定位不准,有的显得知识不足,有的语言能力偏弱,等等。  相似文献   

2.
李宏 《中国广播》2014,(3):95-100
由香港电台制作的《杀·迷途》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网瘾背后》两个广播特写分别获得2013年、2010年亚广联奖新闻类大奖。这两个作品有许多共同点:一是都选择了青少年问题题材;二是都以广播特写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现象,分析新闻事件、新闻现象背后的原因;三是都从解决问题的立意出发采访、制作节目,都并给以希望,让听众从悲剧中感受到光亮。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品评论,是指对各种新闻作品(包括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稿件和报刊新闻体裁的文章、稿件)及重大报道活动开展评介、评议、评析、评论和评选、评奖。这是各级各地的新闻单位与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同时新闻作品评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新兴社会学科。 从新闻信息传播全过程来看,对新闻作品进行评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编缉—录制 播出—评论(专家评,听众、观众评) 报刊新闻:采访→编辑→刊印→发行→评论(专家评,读者评)  相似文献   

4.
刘旭  杨曼 《记者摇篮》2005,(11):55-56
新闻要用事实说话。好的新闻.特别是广播新闻,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少陈述、多表现。在作品中应该从主题出发,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把新闻事实传播给听众,做到既引人入胜、又印象深刻,使听众久久不能忘怀。而细节描写的则往往会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用细节说话的作品也越来越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和喜爱。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和作品,谈谈广播新闻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2008,(5):49
周导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记者。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文学报社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编辑记者。周导采访涉及领域较宽,视觉敏锐,善于发现;感情真挚,充满正义和良知。他采访过时政、经济、文艺、教育、地区和社会等,采写了大量广播新闻作品。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广播新闻工作以来.始终没有停止采访的脚步.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河北的大山大河、森林草原、海岸沙滩、沙岗荒漠等我都去采访过.河北的136个县市我都跑遍了.  相似文献   

7.
1995年冬,我们成功地采访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商洛的这一重大新闻,并写出两篇获奖作品:其一.我与两位同行联合采写的广播新闻《总书记心系贫困山区农民》连续四次获奖——’95年度商洛地区广播新闻一等奖、商洛好新闻二等奖、陕西广播新闻二等奖、陕西好新闻三等奖;其二.我写的通讯《总书记翘起大拇指》于1996年荣获由中国记协国内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凡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某处有好新闻,可偏偏有关方面不准采访,当事人拒绝采访,或是你没有“…  相似文献   

8.
在采访中能捕捉到“活鱼”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要善于捕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善于挖掘采访中的背后新闻,就不愁没有好稿。笔从事新闻采访多年,从获奖的几篇新闻作品来看.几乎都是从日常例行采访活动中挖掘出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一篇成功的典型人物新闻作品,要让受众在感知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报道对象产生可感、可信、可学的第一印象。因此,典型人物的采访需要技巧,记者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一名广播记者,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典型人物采访的技巧谈一些自己的观点。采访前做足准备工作采访前的准备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关键环节。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确定好采访对象,运用各种手段查找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了解采访对象的相关背景。只有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保证采访思路清晰,报道主题明确。广播采访是一对一的采访,记者要录下采访对象的声音,一般采访时间都比较长,因此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根据已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采访目的,制作采访提纲,精心设计最切中要害的提问。对于专业性领域典型人  相似文献   

10.
陈晓珉 《新闻世界》2008,(10):55-56
作为广播电台的记者,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新闻采访.但可能平常忙于工作,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广播新闻、什么是广播新闻采访。这里,想谈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实践中的体会。广播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概括有三层含义:其一,广播新闻的传播手段;其二,广播新闻的表现形式;其三,广播新闻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广播新闻专题近些年来愈发受到听众的喜欢,当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着大众的视线时,专题类的新闻更加有针对性的被听众所选择。那如何选择好的广播新闻专题的素材、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采写和编辑,本文将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以及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新闻作品为例进行浅析广播新闻专题的采编技巧。  相似文献   

12.
创办于2003年秋天的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广播新闻综合频率的《连线九州》是一档以电话连线方式采访外地媒体记者、再现全国各地突发事、重要事和新鲜事的访谈类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13.
张爽 《新闻世界》2013,(10):183-184
作为广播新闻的采访人员,在采访之前,记者需要确定采访的选题,考虑采访的内容、形式、人物等,为报道的顺利完成做好充足准备。本文在分析新闻选题的来源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广播新闻采访的选题和准备做出着重分析,为广播新闻的采访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汤山 《视听界》2004,(4):86-86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为提高新闻质量而努力着,如评选好新闻,组织学习获奖新闻作品,举办优秀记者作品研讨会,等等,这使得新闻质量不断有所提高。但是,我们平时听广播,平庸的新闻作品仍时有所闻;而广播新闻的质量问题,却直接关系到广播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才能保证新闻的质量呢?  相似文献   

15.
王宴青 《中国广播》2002,(10):29-30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揭晓。共有210篇新闻作品获奖。在获奖的作品中,一等奖33个,二等奖69个,三等奖108个。其中广播类获奖42篇,占总数的近1/4;广播类一等奖9篇,占一等奖获奖总数的1/3,其余分别为二、三等奖。  相似文献   

16.
杨树 《新闻界》2006,(2):79-80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传媒中,广播早已落居“老三”之位。尽管如此,广播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广播中的消息类和娱乐类节目一直是听众所喜爱的,相比较而言,广播新闻评论类节目有些滞后。在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505件获奖作品中,广播类的只占135件,而在这135件作品中又仅有20篇评论作品。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在获奖作品中仅占如此少的份额,不能不说是一种失常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传播方式和媒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分析和研究广播新闻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广播新闻采访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传统的传播方式需要进行革新,要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采访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提高新闻采访质量,做好节目编辑制作,提高广播新闻的收视收听率,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采访的特点,指出了当前广播新闻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信息发展越来越迅速,新闻作为信息时代流动的血脉,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息息相关。广播新闻节目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具有庞大的收听人群,传统的广播新闻以收音机为主,而现在网络广播弥补了传统广播新闻不可视化的空缺。在广播新闻节目采访与制作过程中,只有掌握一定的技巧,把握新闻采访与制作的精髓,才能将更加完美、真实的新闻传播给人们。本文就分析广播新闻节目采访与制作的技巧,探讨采访与制作广播新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特别忙,生活节奏也很快,所以大家都希望所听到的新闻具有新、快、活的特性,而广播新闻就刚好可以满足这一点,广播新闻是记者在事发现场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可以保证绝对的真实性,这也就体现了广播新闻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陈一斌 《声屏世界》2007,(11):25-25
广播新闻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笔者认为,好听的广播新闻,除了语言的生动表述外,在写作上要注重细节描写,特别是广播通讯、专题和特写等类体裁的作品,更需要通过丰富而传神的细节描写来提升广播新闻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