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以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构建西安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为视角,提出西安城市多元文化协调发展的基本对策,找出有效提高西安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文化生态学路径,试图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健康文化环境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安环城景观带建设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辉 《时代教育》2008,(3):228-229
回顾了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安环城景观带城、林、河、路"四位一体"的建设.结合建设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和生态化大西安的战略背景,在充分保护城墙景观带的前提下,提出三点开发设想:即继承、延续历史脉络,积极发掘环城景观的文化内涵;将古城墙景观系统建设成为标准的"古都风貌"历史文化旅游长廊;将城墙景观系统建设成为游憩、休闲、居住的重要环带和大都市中心区的生态感应圈和微调区.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人们的重视,遗址公园作为文化载体,是联系城市与遗址的过度纽带,对于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起到了保护作用。但遗址公园周边地段的建设往往受到自身与外部建设条件影响而造成不合理开发,使得与历史遗址的文化内涵不符。针对我国遗址公园周边地段发展现状,总结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规划应坚持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动态性的基本原则,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在尊重文脉和现状的前提下,对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宫墙周边地段重新定位,植入新的城市功能,整合资源合理利用,滚动开发,与公园一起融入西安生态格局,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平衡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周公仁政”:“关天区”的首张“文化名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等为价值观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包括"时求民主"的民本主义、"敬德保民"的民生主义、"仁义孝顺"的人伦准则和"维新无逸"的奋斗精神等,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许多学者已准确指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骨干,孔子建立的儒家及其"仁学",实际是以"周公仁政"为主要文化源头的;"仁学"的最早故乡就在关中。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时,要公开提出其目标之一是首先建成彰显本地文脉特色的"东方仁都"。包括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园等在内的各文化产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均应首先倾力于"仁政"宣扬和有关项目建设。周公庙、丰鎬遗址等"周文化"遗址保护和建设,应被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张阿玲  张大伟 《陕西教育》2009,(7):226-226,228
在城市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国建都朝代最多最久的古都--西安,其城市建设应如何进行,是保留历史文化特色,还是摒弃一切"旧"的东西,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值得每一位城市建设者认真思考.本文试从西安市已建成的几座具有代表性的仿唐建筑谈起,通过对其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文化价值分析,希望能够为西安以及其他地区的仿古建筑建设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论西安城市文化选择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城市之魂,正确的城市文化选择可以更好地挖掘西安的人文历史资源,把它变为西安文化发展中的现实优势。在西安城市文化选择中,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立足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保护好城市文化生态;二要面向世界,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打造西安城市文化的个性品质;三要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考古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提倡并推广的一种对遗址的创新保护与利用模式,世界上有不少成功的案列,但也有的遗址公园削弱遗址的特征,烘托公园的特征,加入了过多大众娱乐项目,导致遗址公园千篇一律,缺失文化内涵。除此之外,遗址公园还出现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不够,缺少公众的参与和游客的体验式旅游经历,导致遗址公园"有形无神"。本文以西安曲江池遗址公园为例,在分析其发展特色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坚持以文化为导向,把历史遗址文化底蕴作为发展打造的核心,鼓励当地居民加入遗址保护中,让文化展示更加注重对体验式旅游项目的开发,从而真正打造出以文化为向导的"形神兼备"的遗址公园,达到延续文化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上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紧要关头提出了文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都市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矛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形势下大都市发展的重要资本和动力。上海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不仅积淀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传承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和文化性格,是上海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文脉。目前上海处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文化大都市建设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培育城市精神、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举措,所以上海应该借鉴成熟的理论和建议,分门别类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其纳入乡土教育体系,走产业化之路,因为文化大都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中,首先要关注城市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隋唐时期是洛阳都城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为洛阳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洛阳特色文化城市构建过程中,唐代风貌应该着力打造。应该依托洛阳现有的隋唐宫城、洛河、天津桥、洛南里坊区、白居易故居、定鼎门遗址、龙门石窟等历史遗迹和遗址,借助隋唐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打造洛阳的隋唐历史文化和相关的文化产业,营造洛阳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福建大遗址地域特色鲜明、场域宽广,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很强的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在传统保护和开发模式下,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产业融合理念滞后,福建大遗址始终未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产业融合背景下,亟需提出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具有闽地特色的大遗址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健全管理机制、做好宏观布局;增进多元融资、创立合作共同体;深挖遗址内涵、彰显地域特色;活化文物资源、拓展旅游体验项目;开展生态建设、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对安阳殷墟考古大遗址的文化资源及殷墟保护区内经济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大遗址保护与当地城区经济建设之间存在制约和矛盾。通过分析殷墟大遗址公园建设中遗址保护与城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殷墟的建设与保护应符合一般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考古大遗址公园的考古保护工作应与当地城区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西安作为“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的大遗址片区之一,如何依托遗址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成为西安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从分析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转型的要求出发,深入剖析西安大遗址的地位和价值,通过对西安发展遗址文化产业进行PEST分析,论证其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建设现代化郑州大都市区,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国际化发展。本文围绕郑新一体化、郑许一体化等发展规划,从经济发展、人口变化、基础建设、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了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状况,结合国家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分析和定性定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一体化规划的优势和阻碍,通过挖掘政策对城市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力,探讨了一体化规划对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址不仅为城市增添历史厚重感,还为城市发展和旅游提供品质保障。桂林文化遗址众多,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近年来,桂林文化遗址管理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和改进,但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管理不健全、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为此,应从多个方面加强文化遗址管理工作:运用文化遗址元素,增添城市总体风貌;发挥文化遗址功能,促进城市各项事业发展;提炼文化遗址内涵,建设城市"精神家园"。并以此促进桂林城市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世界性发展潮流和趋势,是伴随着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而逐渐成熟起来的。文化产业集群引领着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水平。而西安作为一个世界四大古文明城市之一,其发展文化产业完全具备良好的基础和资源,探索如何将西安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特色、提升竞争优势、协调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史琦 《考试周刊》2010,(38):32-33
顺城巷是西安城的骨架,因对周边环境的串接联系的景观作用而在城市规划中备受关注。它同样作为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记录历史风貌的同时保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实施对顺城巷的有效保护与改造对于西安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顺城巷的居民生活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遵守古城墙、传统民居保护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民居街巷与其的互动性和流通性,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的措施,以实现顺城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史琦 《考试周刊》2010,(37):30-31
顺城巷是西安城的骨架,其对周边环境的串接联系的景观作用而在城市规划中备受关注。它同样作为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记录历史风貌的同时保存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实施对顺城巷的有效保护与改造对于西安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顺城巷的居民生活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保护古城墙与传统民居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民居街巷与其的互动性和流通性,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可行性的措施,以现实顺城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双墩一号汉墓的发掘和六安汉代王陵墓地的发现,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西汉诸侯王陵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填补了西汉六安国历史的空白。本文通过分析六安汉代王陵大遗址的价值、所处的生存环境、国家文物局关于大遗址保护的要求、当地政府关于大遗址建设的战略决策等,提出王陵大遗址展示利用的初步思路,为即将编制保护规划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9.
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西安城市形象的传播。本文主要对日本的海外城市推介类书籍以及主流网络媒体中的西安城市形象相关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对西安的关注程度以及关注内容等方面对西安城市形象的海外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结果显示,西安城市形象在日本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促进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的塑造。另外,本文还对西安城市形象传播策略与侧重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濮阳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代建筑、石刻、近代史迹以及丰富的故事传说等,为濮阳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濮阳市应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按照大遗址保护利用理念,打造一批重点历史文化园区;以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载体,建设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以古今黄河河道为纽带,打造生态观光走廊。遵循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原则,充分展示和有效利用濮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