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流动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流动。对于社会流动的原因,美国学派认为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是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而欧洲学派则认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结构的转变。事实上,社会流动既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受个人特质的影响,其流动规则有先赋性和自致性。现代社会应提供给社会成员更多的通过获致性因素而改变社会身份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在五代宋初,募兵制度的盛行、文官制度尚未确立的背景之下,武人专政迭起,社会各个阶层的身份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中下层身份的人群可以通过这一动荡时期的途径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属性,成为社会垂直流动大幅度加快下的受益者。文章对于五代宋初的武将群体的出身环境、个人所具备的才能和他们得以成为武将的流动途径进行分析,希望把当时各阶层出身武将的流动过程以动态的角度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考察父母身份认同行为、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及机制。使用问卷法对来自北京市四所公立学校、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发现,父母身份认同行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在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家庭环境会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产生影响,父母身份认同促进行为会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流动儿童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在五代宋初,募兵制度的盛行、文官制度尚未确立的背景之下,武人专政迭起,社会各个阶层的身份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中下层身份的人群可以通过这一动荡时期的途径,如军功得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属性,成为社会垂直流动大幅度加快下的受益者。本文对于五代宋初的武将群体的出身环境、个人所具备的才能和他们得以成为武将的流动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把当时各阶层出身武将的流动过程以动态的角度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2000年中国工人、农民两个职业的变化情况说明,这两个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主要体现为:(1)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2)原来的工人大量流失;(3)农民与工人职业的变化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4)工人、农民身份的变化与人口迁移流动紧密联系.目前的这种社会流动模式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如果对这种模式的缺陷认识不足,就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教育身份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社会地位标志通过教育文凭体现出来。不同学校的文凭代表着不同“含知量”的文化资本,意味着不同的社会资源交换价值。对文化资本较为薄弱的农村成员来说,教育身份的社会地位获致效用成为了个人社会流动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教育对个人社会身份的拟制通过成层功能得以实现,这对处于社会关系弱势状态的农村成员的社会流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w村的个案分析证实了拥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的农村成员个人的向上社会流动机会较大。  相似文献   

9.
家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教育劣势地位,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业表现不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期望并没有实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家庭的福利功能是降低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如何推动流动儿童在处境不利环境中的社会融入,是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育支持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教育政策的积极演变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教育支持与积极心理资本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提供了良好保障。构建积极教育环境、推动积极家校合作、促进儿童身份积极认同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社会身份认同、社会接纳感、主观幸福感和自尊四个方面对杭州市流动儿童的人格障碍倾向进行调查,并探讨学校环境、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等因素对流动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社会流动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尤其是我国体制改革所引起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现象,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以职业作为社会分层基础的社会里,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是对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会身份的投资。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取知识和学历,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身份。  相似文献   

13.
社会流动信念是脱贫家庭青少年奋力向上、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内生动力,更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为坚定和提升我国脱贫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流动信念,通过综述国内外最新文献,本文介绍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梳理了社会流动信念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社会流动信念对脱贫家庭青少年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的保护性作用,并从成长型思维观和身份认同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动力机制。为激励社会流动信念以及发挥其促进脱贫家庭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功能,建议探索社会与家庭系统优化发展以培养社会流动信念的多种有效方法,坚持“志智双扶”整合社会流动信念与应对策略的双驱动发展模式,同时提前预防社会流动信念潜在“双刃剑”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国城市流动儿童心理现状水平总体低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孤独感(抑郁)倾向性较强、自卑焦虑心理严重;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现状、学校生活现状与城市当地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个方面来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及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5.
在开放社会中,人们能够在不同阶层中垂直流动,任何一个阶层中的成员,都不是天定的要在父辈的阶层中继承父辈的身份终其一生,然后把这种身份世世代代地遗传给子孙后代.这种流动性是社会活力的源泉,也是公平效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中各个阶层之间互动与分化的过程。社会流动既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受个人特质的影响,国家的制度安排、社会化组织提供的社会资源以及个人后天努力都是影响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在诸多影响的因素中,个人的后致性因素是基础性动因。现代社会应提供给社会成员更多的通过获致性因素而改变社会身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任何时代,由民到官身份的变化都是社会流动的集中体现,而官阶内部的升迁罢黜同样反映了官员社会地位的变化。传统文献与出土汉简,为探讨汉代官员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提供重要参考。居延汉简中,涉及官员因功劳拔擢,因勤奋、重修行的性格而升迁以及为官期间软弱被斥免的状况居多。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起步于战后,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文件,通过明晰教师身份确保教育公平,通过改革教师任命权促进广域流动,通过均衡教师流向弥合流动差距,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增强流动意愿。该政策体系对提高教师创造力、合理配置校际教育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面临如人事纠纷、分权争论等挑战。  相似文献   

20.
民办与公办学校间教师流动本应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及社会学意义,但因我国民办学校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而无法体现。本文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揭示了"资格身份化、政策频繁变、身份等级化"等市场机制下的身份流动"规矩"、及"一校两制、双重身份、退居二线"等政策机制下的身份流动"规矩";并对"规矩"背后的"试水"、"特权"及"等级"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了民办学校教师身份认同感培养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