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现代语文》2004,(7):19-19
本期我们选用了语文报刊网(www.zgywsb.net)之语文论坛上“高中师生茶座”里绿水清荷老师首先提出的“古代诗歌中‘落英,与‘落花’如何区别”的问题。在这里,几位老师的讨论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宝贵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2.
时下的阅读课的确书声琅琅,热闹非凡,读,成了学生学、教师教的最主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体会读之三味——"真"、"活"、"广",凸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教师永恒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刘宗玉 《文教资料》2010,(32):67-68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课本,而应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要构建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语文教学与学校其他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自深圳市宝安区践行胡滨教研员提出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以来.新课标的精神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成为避免低效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言意统一”的教学观主张“语文教学重视吟诵、品读、体味、领悟等学习方法”.主张“语文课应该是‘语言学习课’,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儿童文学教学,实际上是为高师学生日后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们在未来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得心应手地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和文学熏陶做好必要的准备。儿童文学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在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生的创作训练,也要提倡儿童文学作品朗诵、讲儿童故事、儿童剧表演(简称"诵、讲、演")等实践形式。  相似文献   

6.
2005年7月12日.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诗意语文部落”邀请了来自北京、陵西、山东、江苏、福建、新江等地的15住语文教师,举行了一班别开生面的“诗意语文”沙龙。老师们就“诗意语文的溯源与旨归、诗意语文的美学诉求与取向、诗意语文的特性与风格、诗意语文的打断与警觉”等话题.在沙龙上展开自由言说、真诚交流、深度对话。活动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却意犹未尽。现将对话过程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选择     
本期“名师”栏目过传忠老师在《阳光来自“真”、“善”、“美”——对语文教学生涯的思考》中写下了自己求学时亲身经历的感受:“从小学到高中.每一次新书发下来.我都抢着阅读语文课本.先睹为快.甚至争取在短时间里通读一遍。这些时光是美好的,就如同踏进了芳草地之后.  相似文献   

8.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教已有十年的我,回首任教生涯,光阴荏苒,经历了神木教育的“普九”、开展“素质教育”、“普及实验教学”、实施“新课程改革”、争创“教育百强”。一路风雨,一路彩虹。见证了神木教育的发展与辉煌。教学岗位也几经调整,现任职于神木第五小学。第五小学是在新世纪之交成立的一所学校。  相似文献   

10.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是大学文学教授尝试进行中学语文教育的实验报告。它指出当今语文教育存在遮蔽人文精神、遮蔽创造力、遮蔽能力、遮蔽文本、遮蔽母语等"五蔽"现象,提出了用现代民主与科学精神来进行"去蔽"和"立人"的观点。实践中,他走进中学课堂与中学生共同研读鲁迅,领会鲁迅精神,"与鲁迅相遇",为大中学现代文学教学特别是鲁迅作品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秋红 《考试周刊》2012,(39):21-21
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那就是老师期望学生成才的急切心情与学生不听调遣的矛盾.教师“强让”越严重,学生反而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而“疏导”就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以平常心对待教学工作,以朋友心对待师生关系,才是正确的、普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白云 《现代教学》2007,(10):22-2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无处不在。但“无处不在”只是关于语文“外延”的一种诗意的描述,语文无疑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这个只属于“语文”自己、不为其他领域和学科“染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牛传福 《现代语文》2011,(7):103-104
在教育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走向"新"与"活"的重要性,应大力提倡"新"与"活"。  相似文献   

15.
陈燕玲 《教学随笔》2013,(2):106+123
中学语文课不再教生字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需要讲文字了呢?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安排了"汉字形体演变"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多被忽略不计了。因为高考不考,我们就可以不讲?似乎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7.
陈鲁民 《阅读与鉴赏》2010,(6):27-29,55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的人生.绚丽多彩.内容丰富.有人以“加减乘除”高度概括了他的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生涯.颇为传神和有趣。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19.
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学习的本体是母语.一次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展示课上,教师紧扣年段目标,围绕识字、阅读和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主线,删繁就简,让学生在40分钟内经历学习过程,实践言语活动,构建了“向学”、“享学”的母语课堂.  相似文献   

20.
本人在一所中职学校任职五年了,所教的高职语文内容少、难度不大,所教的学生都是中考的落榜生,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如果每一天只按高职语文的低要求兢兢业业却又盲目而麻木地工作,那么无论工作了多少年,其实都只是工作了一天,因为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长此以往,无论自己还是学生都是不可能有什么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