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入选第22届“湖北新闻奖”的数十篇报纸消息中,5篇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件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组元素,描述和展示这两组元素的“对立”状况,其悖理之处就成了引人注目的“亮点”。借此,消息的价值与个性也就异常鲜明地突现了出来。从这5篇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中,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提高消息写作的质量,寻求“对立”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有同行曾问我:"跟写消息、通讯相比,评论不太好写,可你为什么愿意写呢?"在我看来,新闻评论源于新闻,而又高于新闻。这说明,评论要有新闻性,而新闻事件经过评论这一形式反映出来后,其新闻的思想内涵就丰富多了,也就是高于一般的新闻了。有些时候,一篇新闻若想挖掘透,让新闻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就得需要新闻评论这个品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闻学角度来说,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  相似文献   

3.
宋弢 《青年记者》2007,(23):51-52
刚刚从事新闻工作时,写新闻稿件特别是综述性稿件时,最深的体会就是难写。常常握笔踌躇,一两天写不出一句有用的话,当时的痛苦现在想起来还很真切。而且写出来的稿子,自己不满意,别人不爱看。当时很深切的感觉是:你自已觉着好写、像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稿子,读者看起来也会觉着好看;如果写起来很难、感觉下了大工夫的稿子,通常读者也会觉得难读。但具体为什么,一时也想不明白。  相似文献   

4.
杨剑 《新闻知识》2002,(10):19-20,32
一年一度的陕西新闻奖评选,是对全省新闻战线一年来成果、人才、作风的一次大检阅。今年4月份,我参与了省记协组织的2001年度陕西新闻奖消息类的评选,有一些感想,写出来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5.
导语只有“亮”起来,才能让读者“一见钟情”,把读者牢牢地吸引住。 好的导语是消息成功的一半。毛泽东说过: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第一句看不下去,就不看了。这恐怕也是绝大多数读者阅读心理的一个真实写照。 万事开头难。作为消息开头的导语,是不易写好的。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实践证明,就是学识渊博的名记者,也常常为写好一条导语煞费苦心。那么,怎样让导语  相似文献   

6.
1989年,是范长江同志的80岁诞辰。回想40年前,他担任人民日报社长时的音容笑貌,一如既往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不久前,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45期上,读到夏衍同志所说的《长江的道路》一文。文中最后说:“我最后一次见到长江,是1965年彭真提出二月提纲的时候,以后开了一个全国文教工作会议,这次会上我最后一次碰到长江。”在这最后一次见面时,夏衍同志曾问长江:“你现在写什么,他说他现在有一件平生希望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就是很想写一篇回忆录。我说你想写哪一段,他说想写1947年延安撤退,跟着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因为那一段除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以外,文化界跟着走的一个是陆定一,一个是范长江,新闻记者只有他一个。从延安撤退到全国解放是他一生最宝贵、最值得回忆的经历。”这是  相似文献   

7.
写新闻评论不像写消息,事情发生了就可以写了,评论的灵魂是立论,立论不仅要有新意、及时、吸引人等等,还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这就是立论不能给人造成理解上差误。特别在强调舆论导向的现实背景下,评论立论的正确确立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通过评阅两篇通讯员寄来的评论稿件,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9.
说一宿没睡想一个题,莫不如说是,为想一个标题一宿没睡着觉。建国50周年前夕,当时编辑部领导让我采写交通事业发展成就的稿件,原定是公路、铁路、民航各写一篇。待到采访全都结束,要动笔写稿时,领导又告诉我要三篇合写成一篇。这天夜里10点多,把稿子写完就准备休息,想第二天拟一个题就可以交稿了。谁想,上床后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想的就是这篇稿子用个什么题。这些年,全省的交通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写在一篇稿子里,用什么题能涵盖得了而又贴切呢?天上、地下,阡陌、纵横这些词反反复复地在脑子里过。时间一点点地过去,“推”来“…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我搞报道已有4个年头了,虽被军内外报刊采用过一些稿子,可都是些“小不点”,甚至只是三言两语的简讯。有人劝我写些“大块头”,我也想写几篇一鸣惊人之作,可就是写不出来。为什么我就不能写出“大块头”的稿件?54951部队别培海别培海同志:作为一个已有4年采写史的老通讯员,想写出点有分量稿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一定要明白,有分量的一鸣惊人的稿子不一定非是“大块头”不可,有些“豆腐块”新闻同样也很有分量,同样受读者欢迎。你注意到每年被评上奖的好新闻了吗?它们不少是几百字的短新闻。能写出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写好了一个导语相当于写好了一篇消息。”这话很有道理。一篇消息能否紧紧抓住读者,导语至关重要。同样一条消息,导语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就能紧扣住读者的心弦,牢牢地吸引住读者的目光。反之,导语写得刻板老套、平淡乏味,读者看一眼便兴致全无。  相似文献   

12.
张古真,你也想搞新闻? 那回团长带你下去,基层干部当你是大首长,叭地都朝你敬礼,你比团长胖哎。你乐呵呵地说:我原是炊事班长。炊事班长成了新闻系大学生,你咋倒腾的? “说起搞新闻,以前我总以为‘豆腐块’是小闹,谁都成。要写就来大的。“79年,我从自卫还击战场下来,捎回一脑门子悲壮故事。寻思:这是抢手货,写出来保准能登。腌咸菜的旧房子,那儿是我的‘创作室’,天天去。我写一篇寄一篇,寄出后就急着看报纸。结果盼热了肠子,也没个‘反馈’,把我气惨了。“后来,团里让我在关押坏人的禁闭室  相似文献   

13.
何学元 《新闻界》2003,(3):61-61
消息是新闻报道的主导载体,是传播信息的快速手段,也是记者、通讯员的常规武器。一篇消息,不仅要有深刻的主题引导读者,而且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怎样使报纸版面上的消息活起来,让读者喜闻乐见?我在20多年的报道实践中,采取抓特点、找亮点、碰热点,寻求共振点,写出消息的味道来,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抓特点,写出鲜味来。特点即事物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个性。采写一条消息时首先要考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这篇消息的个性、特点,把焦点聚集到这一个性亮点上,集中笔墨写出它的…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通讯式的消息?顾名思义,就是看起来像通讯的消息,也可以说是用写通讯的形式写的消息。通讯式的消息,我有时也叫它消息式的通讯,也就是用写消息的办法写通讯,这种通讯看起来很似消息。这就是我对这种新闻体裁的“土解释”、“土定义”。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的白庆祥同志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来概括通讯式的消息:“总而言之,它是用消息和通讯的两种文体交叉的写法写作的新闻文体。它既有消息主题的客观性、严肃性,又有通讯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性。”他还称赞说,这是我在新闻体裁写作方面的突破和创新。这种赞扬让我有些汗颜,因为这…  相似文献   

15.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16.
一提到“采访的硬功夫”,可能有些同志会不以为然:不就是采访吗?到一个特定的地方,找一些相关的人,谈一些事,回去一篇稿子就出来了,“功夫”何“硬”之有呢?这话也对也不对。从完成平常一般的采访任务来看,可能是这样。但要实现普通稿到优质稿的跳跃,仅仅这样认识就远远不够了。此时,你若没有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和得当的方法是不行的。这里,笔者想就本人一篇获奖新闻作品的采访过程谈谈这一问题。 在1999年度“河南新闻奖”的评选中,我和另一名记者合作采写(本人为第一作者)的深度经济报道〖河南农用车何日再现辉煌──…  相似文献   

17.
许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触:一篇稿子的题目有了,材料也有了,但怎么也写不下去。如果要硬写,文章就会很生硬、不耐读。于是,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放一下。如果你的命题真是个好命题,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就再留心,观察思考,继续积累着这方面的信息,等资料储存到一定程度时,写作的灵感就会被再次激发起来。那时,你再拿起笔来写,就会顺当得多比硬写出来的质量也高得多。 写稿是这样,改稿,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学生时代,很相信自己的灵感,写文章一蹴而就,养成不爱改稿的习惯。后来知道写文章是要改的。但说来  相似文献   

18.
因为每周都要写一篇专栏,以及准备在今年写一部小长篇,我经常在纽约觉得时间紧张,拎着几口袋的菜走在厚厚的金黄色落叶上都心事重重。工作的时候一直处于准放假状态,放假时候则一直处于准工作状态,说不清是在跟谁较劲,大概只是在跟虚无较劲,我有一种随时随地都在自我错位的感觉,好像人生已经在某个尚未意识到的关键点出了错,然后就一直要这样将错就错下去了。写一个字一块钱的专栏没有写一个字五毛钱的愉快,写一个字五毛钱的没有写  相似文献   

19.
刘峰 《视听界》2002,(6):83-83
我有个习惯,每天都要买好几份报纸。很快发现,其实买一份也就够了。虽说现在报纸很多,又是晚报又是晨报的,但可看的内容大同小异,常常是相同的那样几条消息,甚至连标题都只字不差,是一个模子克隆出来的。不由得就想,干嘛要花钱买那么多报纸呢,这不是瞎耽误功夫吗? 有时候也能看到“独家新闻”。比如几家报纸都登了同一个消息,有的不以此为满足,又多了一个或几个电话,不论电话是  相似文献   

20.
全国好新闻评选年年强调创新,突出创新,也年年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这是可喜的。摆在我案头上的六百多篇作品中,有几篇作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经济新闻是不大好写活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经济新闻就更难写活。可《经济日报》的消息《谁是“最紧张的观众”?》,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