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档案》2011,(3):F0004-F0004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合作编辑的《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已由中华书局出版。清代负责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是南府、景山等,道光七年(1827年)为消减经费和便于管理宫廷的戏曲演出活动设立升平署。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升平署档案共计1803件册,涉及时限是道光七年以后至宣统末年,包括演剧档案和曲本两部分,大致分为恩赏日记档、旨意...  相似文献   

2.
罗燕 《文化遗产》2010,(4):74-81
清代宫廷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这些承应戏在最初都是为了应合宫廷内的各种民俗节日、朝廷重要庆典等筵宴场合而专门编写的,可统称为"节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存清宫承应戏的表演本和清升平署有关演剧的档案,以探讨节戏在演出中所呈现的仪式性特征,以及这些仪式背后所具备的宗教性、习俗性甚至政治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演员演戏,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在戏中完全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王宝强得到了这个机会,也做到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从昇平署档案来看,清宫乞巧节演戏活动应分为祭祀献戏和观赏演戏两类。祭祀献戏的性质为娱神,因此献戏戏目非常稳定,《七襄报章》和《仕女乞巧》历朝不变,献戏地点以圆明园为多,圆明园被毁之后均在紫禁城或西苑内。观赏演戏的性质为娱人,因此除开场、团场外并无一定规律。《七夕佳辰》《银河鹊渡》《鹊桥密誓》为常见的开、团场剧目,其他剧目大多与乞巧节俗无关,常有连台本戏和折子戏出现。  相似文献   

5.
"打戏",指教戏人通过殴打学戏者以督促其学艺的行为。打戏与艺人的学戏生活相始终,普遍存在于戏曲传承活动的各个方面。打戏的盛行,是戏曲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应当予以辩证的审视。  相似文献   

6.
清升平署所保存的大量内府曲本是清代宫廷演剧,乃至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但其自1924年开始大量散出后,被众家所得,使得今日之曲本收藏十分分散,收藏全貌尚不清晰。本文以时间为序,按照收藏者逐一介绍该处所藏升平署戏曲文献的源流和今日的收藏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多种日记与档案中戏曲史料的比对分析,认为《王文韶日记》中的戏曲史料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其中的宫廷演剧记录可在观众人数、座次、礼仪等方面弥补清宫升平署档案之不足;二是其中的官府演剧不仅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与礼乐性质,而且绝少见诸其他文献,于同类史料中殊显珍贵;三是从作者的戏曲活动与观剧感受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戏曲态度。  相似文献   

8.
一、电视栏目剧的兴起与发展 电视栏目剧是一种依托于固定栏目,通过演员演绎、主持人转承来讲述故事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每个故事都是一个播出单元.它兼备栏目和戏剧的特点,“在栏目中演戏,在戏中做栏目”①.它以栏目的形式制作和播出,以剧的形式来表现,通过一些平凡人小事来阐述生活道理、认知人生百态.  相似文献   

9.
1915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第一次来到天津。在东天仙戏园演出,此后又多次来津献艺,在半个多世纪的戏曲生涯中。天津的新明、平安、春和、皇宫、天福、升平、中原、中国等大大小小的戏园子,都曾留下梅先生的足迹。他在天津这片艺术的沃土上,与热情的天津观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戏曲类在民国时期的开封,戏曲表演有三种:梆子戏、京剧和坠子戏。梆子戏在开封最受欢迎。当时在开封有三个梆子戏曲院,即国民戏院、永乐戏院和永安戏院。国民戏院共有演员25名,他们开始学戏的时间都比较早,一般在12岁至15岁之间。包银即收入最高的是耿洪奎,每季达2000元;包银最低的是牛凤春和樊清泉,每季只有20元。永乐戏院共有演员21人,学戏开始最早的是张鸿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