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翁泽仁 《新闻窗》2012,(3):59-60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6%。如果算上外出到沿海地区及内地的打工人群,其分布面积占到了95%。很显然,这些比重大且分布广的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乎其的信息报道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民族信息报道的成功与否不仅涉及到国家信息、新闻传播机构的舆论引导任务,而且还触及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问题、社会稳定、民族关系的和谐问题,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等问题。尤其是,我国处于多种文化出现、各种思潮泛滥、各类群体滋生的社会变革和转型期的现今阶段,民族信息、新闻的报道更赋予了时代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如何进行民族信息报道,并使得民族信息报道具备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及真实性,促使其发挥普适性、普世性和普时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族献是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我国少数民族产生、变化、发展的间接体现,它忠实的展示了我国各民族古今往来的全面貌,民族献的信息导向和决策功能,在我国民族献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利用民族献资源,将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献学体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均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克清 《中国广播》2006,(12):48-50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尤其是边境沿线,山高谷深,交通、通讯十分滞后。这些特点决定了传播信息快、收听方便的广播仍然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传媒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特别是“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广播事业,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广播的覆盖率明显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今年6月,我有幸随国家有关部门到西部民族地区,对广播事业的发展做了一次调查,深切感受到了我国民族广播事业的发展和影响,同时也  相似文献   

4.
民族新闻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业兴起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百余年来,少数民族新闻业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又迂回发展的道路。如今,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像为其信息载体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全面快速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业队伍日益壮大。少数民族新闻业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民族新闻的定义及民族新闻工作的特殊规律,做出既符合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基…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2000年~2008年近十年来的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研究进行了统计分析,试图从研究的角度清理出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发展的脉络,总结综述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研究的成果及对未来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运用科技传播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区域,有4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这个地区,人口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18.4%。西北五省区中,除陕西省外,其他省区的少数民族数量所占比例都较高,其中甘肃占10.3%,宁夏占32.9%,青海占42.1%,新疆占62.4%。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原、山地及沙漠、戈壁、草原相间地带,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不利因素。由于山高沟深、交通不发达也给信息的传播、人才的交流和现代…  相似文献   

7.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亿,几乎所有县市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共同居住。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民族地区,边境21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低,公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素质普遍偏低,直接影响到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论文针对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公众信息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科技传播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区域,有4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这个地区,人口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18.4%。西北五省区中,除陕西省外,其他省区的少数民族数量所占比例都较高,其中…….  相似文献   

10.
回族是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中人口分布最广的民族。但在旧中国,回族地位低下,国民党政府不承认回族,认为“回回已经汉化”。据统计,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回族人口约有350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开展好图书馆学科重点建设和培养少数民族图书馆人才的关键。本文拟从对十几所民族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了民族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高校地区性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网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如何运用CALIS项目建立高校地区性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传递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作者构思了民族高校地区性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基本传递网络。  相似文献   

13.
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不同的视野和角度,探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特点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信息素质教育改革、完善和规范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全国已建立159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4个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大多数居住在偏远地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和相对的来说,目前还比较落后。我国5000多万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中西部地区。如果说我国整体上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民族地区就是处在初级阶段的最低层次。我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这些基本情况,不能不反映到民族地区的新…  相似文献   

15.
友言在先     
胡莹 《兰台世界》2019,(8):1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各具特色的民族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档案、少数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少数民族声像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少数民族声像信息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作者多年的收集、整理、典藏与利用,以及对历年出版的云南少数民族声像资料目录和资料图片的收集与研究,较为科学、有序地找出整合与利用云南少数民族声像信息资源的途径与方法,从而科学有序地利用好这些资源,为云南民族文化大省、民族特色文化、民族学研究、民族学教育、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拓展新的视野,营造新的文化价值,来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应用研究,为云南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与发展,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宣传、保护与传承,增添新的亮点,积淀新的理论活页。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少数民族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要求,并提出实现少数民族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措施,为加快少数民族数字档案共建共享进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少数民族出版工作的现状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67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6.7%到1985年底,全国共建132个民族自治地方。即5个自治区、31个自治州、96个自治县(旗)。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满、畲三个民族通用汉语汉文外,其余的少数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但有文字的,解放前只有21个民族(其中7个民族的文字不完备或不通用)。解放后,党和政府帮助5个民族进行文字改革,帮助壮族、布依族,苗族、彝族、黎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佤族、侗族等10个民族设计了14种拉丁化的文字方案(其中苗族方言文字方案4种,哈尼族文字方案2种)。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工作,才逐步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分析公共舆论的特征、寻求科学的舆论引导方法是当代舆论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对于内地汉族聚居区来说,舆论现象在存在形态、活动要素、形成模式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由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舆论引导也应采取与之相应的方式和途径。掌握这些规律对于充分利用舆论的力量,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少数民族地区 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部分,而其他民族所占比例小,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