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强化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文章综合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价格指数等指标,深入分析 2005—2020年主要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变态势及其主要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始终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不断强化;德国、日本、美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始终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但部分产业竞争优势出现下降趋势;中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品价格优势,德国、日本、美国主要来源于产品技术优势。文章提出 4点政策建议,包括:推动以提高产业基础能力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着力提升制造业国际合作和跨国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穆荣平  蔡长塔 《科研管理》2001,22(2):127-135
本文评价分析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指出中国医药制造业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 ,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但在R&D投入强度、技术创新能力、生产集中度和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全球医药品市场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环境改善 ,为中国医药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研究结论认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指数与竞争优势指数均在提升,但决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提升的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不同产品类别的竞争力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的不同变化趋势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优势产品正在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相似文献   

4.
探析山东半岛发展制造业的问题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详实的数据,从国际产业转移形势,山东制造业基地现状及劳动力等方面出发论述了山东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并指出山东在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存在着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管理水平低及新技术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压力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山东发展制造业过程中应做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自己研究的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指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资源转化能力、市场化能力和技术能力、技术投入和创新活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比较优势、竞争环境和态势。  相似文献   

6.
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性举措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严峻的外部挑战。因此,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期积极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时,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和演变态势。文章通过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综合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价格指数指标,对2000—2015年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演变态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较强,但部分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不断降低;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不断上升,但其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环节。文章提出了4条政策建议:(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竞争优势;(2)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营造良好外部环境;(4)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分析了创新的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假设。通过建立一个计量经济模型,以中国制造业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理论推断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的开放性对中国制造业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出口比重等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且,越是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本水平越高,中国产业越就能从开放式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制造业是在一个关键时期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地位在全球价值链中,不仅增加的技术内容,中国的制造业,增加附加值的产品,并改变中国的制造业的制造工艺得到足够的重视。运用工业工程(IE)中运筹学,生产计划与控制,项目管理等灵活的生产是一个重要的制造技术和理念,以适应全球竞争和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提高生产的柔性制造技术,秉承柔性制造的理念,为了更好的提高我们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客户变化的适应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和国际贸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介绍了柔性制造的概念和要求,灵活的制造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中的现代商业环境和值,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为中国的制造业灵活的制造系统的建立,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以提高有用的经验教训。并在企业推广机械制造科学技术的同时实施绿色环保制造技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韩国在华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为主,投资地区以东北、环渤海地区为主,投资战略以市场战略、资源导向战略为主。中国西部工业基础缺乏,目前处于发展初级加工业、提升和带动农牧业、解决贫困发展阶段,韩国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适合开发西部战略,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开发力度,扩大中亚、西亚国际市场规模,提高西部的区位优势;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意识,规范经营环境;加强引导增进了解,投资规模和质量双注重,提高经营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效率和出口技术结构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内部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年均提升3.17%.从影响因素来看,前期积累的发展质量存在良性循环和示范作用,继而形成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历史分析法研究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力机制,认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发生的四次调整都是国家独立和安全、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中国制造业改革与发展内在规律性、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等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了“互联网+”提升中国制造业价值链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2005-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有利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并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拉动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空间外溢效应存在地理边界。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再工业化”与“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迫在眉睫.在透析1997-2014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演变、产业贡献度和国际竞争力基本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之间的时序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消费量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有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且煤炭消费量亦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电力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均不存有长期均衡关系,印证了中国制造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以及当前加快劳动密集型向附加价值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步伐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在利用主要国家专利机构的专利数据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引入跨国专利(transnational patents)概念,以避免在利用专利数据进行国际技术比较中"本土优势"的影响,客观评价主要国家电动汽车相对技术水平。构建跨国专利比例指标,对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国际化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并引入专利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主要国家电动汽车技术的比较优势。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与日本、美国等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少、专利国际化程度低等方面;中国在电池及电池控制技术领域存在比较优势,而电机及电机控制技术存在明显的比较劣势,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电机技术的研发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中国制造业实现地区结构优化和行业纵深发展的有机统一。构建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利用SUR方法估计技术引进、外商投资、合作研发、自主研发4种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与技术进步偏向,从结构优化与纵深发展两个角度探索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来源。研究发现:发展以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为来源的技术进步,有利于中国制造业整体结构高级化;技术进步的要素需求强度存在地区异质性,中西部可通过吸收外商投资技术溢出促进地区制造业结构高级化;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分别构建以合作研发、外商投资、自主研发为主要来源的技术进步模式,可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与行业特征相耦合,加速行业纵深发展。最后基于制造业区位优势分析,尝试以优化技术来源为政策抓手,统筹实现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两大目标,提出了技术来源选择方案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 山东省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全国范围的比较优势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加入WTO后,部分传统制造业成为少数在全球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同样,发展高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探讨在发展山东有比较优势的传  相似文献   

17.
"再工业化"与"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迫在眉睫。在透析1997—2014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演变、产业贡献度和国际竞争力基本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之间的时序均衡与短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消费量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有长期动态均衡关系,且煤炭消费量亦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单向Granger原因,而电力能源消费量、产业贡献度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均不存有长期均衡关系,印证了中国制造业长期发展过程中以煤炭消耗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以及当前加快劳动密集型向附加价值更高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步伐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许琳 《中国科技信息》2014,(11):148-149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加工制造业对自动化技术的要求更高,所以在机械加工制造过程中自动化技术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做到精益求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机械加工制造业的需要。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机械加工制造当中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将针对如今中国机械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促进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运营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在对我国制造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化运营的策略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国制造业应融入全球价值链,发展高端OEM是我国制造业国际运营的主要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管理和创新经济学的视角,从理论上分析了自主创新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机理,提出了自主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和市场竞争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对“自主创新–国际竞争力”关系的调节效应的假设,并利用22个中国制造业行业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自主创新的各个指标对中国制造业提高净出口率指数、比较优势Michaely指数、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说明自主创新对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正日益重要。(2)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行业,在国际竞争中越能从自主创新中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