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开展微格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目前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而教学能力相对较差,一般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在校期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师范生进行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这一重要环节。微格教学正是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形成的一种科学化教学技能的培训系统。 一、微格教学的指导思想及程序 微格教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ALllen)博士等人创立的一种培训在职教师和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方法。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视听技术和多项反馈,分项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师范生轮流进行培训,从而使师范生理解教学过程和掌握教学技能,形成一套培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微格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顾名思义“微”是微型、片断及小步的意思;“格”摘自“格物致知”,是推究、探讨及变革的意思。这里是指分类研究教学行为及规律,从而掌握教学技能,因此,微格教学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复杂综合的教学整体,分解定格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教学技能,并通过现代的视听设备手段,单独训练,反馈改进,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技能培训的一种方法。微格教学是一个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应用现代视听技术的有控制的实践系统。 微格教学,最根本的是它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只能…  相似文献   

3.
微格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现代视听技术基础上建立的一个有控制的微型教学实践系统。通俗地说:微格教学是缩小、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提供教学技能练习。我们在理解微格教学的涵义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微格教学是以认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为理论依据的。第二,微格教学充分应用现代视听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行为的及时反馈,从而使这一可控的教学系统具有先进性和实践性。第三,微格教学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教学实践系统。第四,微格教学的功能是培训教师和师范生的教学技…  相似文献   

4.
微格教学是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系统培训的一种方法.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的传统方法相比,微格教学具有培训压力小,培训程序合理、科学,培训内容具体,目标明确,教学示范鲜明具体,反馈清晰,评价客观,培训设备数字化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利用微格教学对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本文分析了传统微格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技能训练系统构建和培训模式.该模式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教学示范和优秀课例,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为调练者提供及时全面的反馈,充分发挥师范生自主学习、相互评价的优势,在微格教学中体现了学生主体认知建构的思想理念,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对多数学生的及时指导,提高了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6.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 ,系统培养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把基本的教学能力分成 10项 ,针对各项教学技能进行逐一训练 ,使教师或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微格教学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单一教学技能,并利用现代化的视听设备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在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的一种方式或模式.微格教学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参与性强、反馈及时、评价合理及有利创新等特点.通过对化学教学技能进行再界定,并利用微格教学对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以教学目标分类学、行为主义理论及现代系统科学为指导的系统训练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方法;它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反馈及时、训练效果好等特点.有条件的学校可按严格的微格教学的程序实施,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开展"模拟微格教学”.  相似文献   

9.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最早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它又称为小步子教学或微型教学。所谓微格教学,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教学评价理论和反馈学原理,分阶段系统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技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发挥微格教学优势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微格教学法的涵义微格教学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视听技术为手段,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微小的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将教学技能分为:导入、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组织、结束十种技能。对它们分别进行教学活动达到提高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预期目的。大量的实践证明,微格教学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和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微格教学法教学过程流程图为:师范生在微格教学训练前必须学好教育学、心…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及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发展的态势下,MOOC与SPOC发展迅速。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SPOC则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们可以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结合学生学习风格进行创建。文章基于Felder-Silverman模型剖析中职学生学习风格类型,对接中职教与学的实际要求,探讨“MOOC+SPOC+翻转课堂”的融合教学模式设计,以“商务礼仪”课程为例,对中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应用,以实现更适于中职学生学习风格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就教育硕士而言,其实践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五个方面。从"是否有学校教学工作经历"和"是否师范专业本科毕业"两个维度,可以将教育硕士研究生分为"有经历师范生""无经历师范生""有经历非师范"和"无经历非师范"四类,他们对硕士阶段的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皆表现出不同的反馈与诉求,需要从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设计上做出区分以进行分类培养。  相似文献   

13.
“双高计划”背景下“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教法”改革。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主线、以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而混合教学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为学生学习的延伸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分析和讲解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思路设计,以期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带来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传统高职“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辅导,学生知识应用技能不强,教学效果有待提升。“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教学环境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创造条件。以高职“建筑装饰设计”“别墅建筑装饰设计”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发挥慕课在教学中的载体作用,从课前准备、课中实践、课后总结反馈采取相应措施。实际应用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促进高职“建筑装饰设计”教学效果提升。  相似文献   

15.
“工学结合”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之中,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提升。高职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准确意识到“工学结合”价值。基于此来做好数学教学改革工作,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程教学、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协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探讨如何利用这种教学模式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努力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高职数学学时缩减、教学资源"碎片化"的趋势,结合高职学生基础状况,运用国外先进的概念图教育原理,提出了基于网络的高职数学概念图教学模式及其实施要点,旨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散在知识点的能力,为未来的知识更新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广州四所高职院校2012年6月份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作文成绩及对用人单位调查得知,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还比较薄弱,有待于加强培养。从 Krashen 的“输入假说”和Swain等人的“输出假设”理论中得到启示,尝试运用基于“输入与输出平衡”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适应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对“高本3+2”衔接项目学生进行“三类十项”内容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自主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调控”3类内容均值分别为2.16,2.30和2.21。在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3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Microteaching has gain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for its effectiveness in rapid and contextual training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s. However, the interpretiv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and peer feedback may influence individuals’ attribution and self-correction, leading to ineffective learning. In this study, a microteaching workshop in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78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er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microteaching wa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bias due to social categorization. Moreover,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 in-group and out-group, classified by the degree of the individuals’ science knowledge, fostered social categorization. Participants tended to experience perception conflicts caused by their inability to see personal faults, and a typical perception bias of “seeing one’s own strengths and seeing others’ shortcomings” was more frequently recognized in the out-group. These results converge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 in perception bias relevant to microteac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