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开始萌芽时期(1289-1902)   我国元代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频繁,至元二十六年(1289)设立回回国子学,教授波斯文,为官署培养译吏.明代与西域、俄罗斯以及东方的日本、高丽诸国文化、经济使节交往日频,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047)设立四译馆,招收译字生,教授西域、北方、东北等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缅甸、暹罗等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译员.……  相似文献   

2.
1834年8月1日,第一个来中华帝国传教的英国“伦敦会”(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Rev.Robert Morrison)在广州病逝,这一消息在欧美各国传教士中引起很大反应,不少人发表悼念文稿,赞颂马礼逊为基督教传教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广州周围的英美等国传教士和商人“为了永远铭记他所建立的功绩,于1835年1月发出倡议,决定成立马礼逊教育会(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这一倡议很快得  相似文献   

3.
基督新教自1807年传入我国,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它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曾产生过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试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以推动学术界对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一、基督新教的传入与“洋教”之称号首传新教于我国者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 Morrison, 1782—1834),他于1807年到达广州进行传播基督教的活动。随后来华传教的还有德国路德宗礼贤会(1830)、美国公理会(1834)、美国圣公会(1835)、美国浸礼会(1836)、  相似文献   

4.
<正>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的大炮加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国大门之后,世界列强接踵而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军攻陷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其内容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规定保护“基督教”在华的各种活动,允许他们的传教士在全国各地建房、传教。 同治九年(1870)六月十一日,在天津的外国传教士,残害我国儿童数十名,激起公愤,人民捣毁教堂,惩治了传教士,酿成震惊全国的“天津教案”。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前,仅湖南省境内,就发生了临湘、衡阳、来阳,衡山、常德,澧州、湘潭等地教案。咸丰十一年(1861),衡州与长沙  相似文献   

5.
林乐知在华传播西教西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是美国基督教南部监理会牧师。1859年他受监理会派遣离美赴华任教,从1860年到1907年,林乐知在中国生活近半个世纪,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西教西学传播活动。他先后创办《教会新报》和《万国公报》,设立中西书院及中西女塾,他曾担任上海广方言馆的西学教习,参加过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工作。19世纪90年代,林乐知积极从事外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出版机构广学会的西学传播活动,他所撰写编译的文章、书籍,特别是《中东战纪本末》等书曾,经风行一时,产生了较大反响。林乐知曾因西书有功得到清政府赐予五品官衔的  相似文献   

6.
《职业技术教育》2007,(24):10-11
1862年,总理衙门奕訢奏设北京同文馆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派"代表奕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本国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1862年,奕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月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相似文献   

7.
《学子》2004,(2):62-63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是马利逊学堂。早在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利逊曾在南洋马六甲开设一所英华学校。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为纪念马利逊,1839年11月。美国基督教徒布朗,在澳门创办了一所小学,叫马利逊学堂。1842年,该校迁至香港。校长为布朗,还请中国人教汉文。第一批学生有容等6人,课程除宗教外,还有中文、算术、代数、几何,生理学、地理、历史、英文、化学等。  相似文献   

8.
马礼逊的《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是他来华后第一部关于中国的英文著作。《译文集》篇幅不长但内容涉及广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翻译个案分析,揭示出译文中彰显的译者的文化身份,马礼逊在归化儒家文本,使之基督教化的同时折射出译者的传教士身份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意识形态。英国读者由《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产生的对中国的评价,除译者因素外,还显示出其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可以说译本(译者)和阐释者(读者)共同建构了当时英国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9.
马礼逊的《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是他来华后第一部关于中国的英文著作。《译文集》篇幅不长但内容涉及广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翻译个案分析,揭示出译文中彰显的译者的文化身份,马礼逊在归化儒家文本,使之基督教化的同时折射出译者的传教士身份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意识形态。英国读者由《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产生的对中国的评价,除译者因素外,还显示出其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可以说译本(译者)和阐释者(读者)共同建构了当时英国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0.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陲,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目标,它们很早就派遣传教士来到广西,发展教徒,设立教堂,组织教会,逐步形成了相当的侵略势力,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广西的急先锋。这些传教士干涉广西的政务,包揽词讼,欺压和剥削百姓,为非作歹,引起了广西人民的极大愤慨,掀起了一次次激烈的反洋教斗争。一基督教在唐代传入中国,直到明末基督教才传入广西,是由天主教传教士罗明坚传入的。罗明坚,意大利人,耶苏会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广东肇庆,然后由此进入广西传教。1585年,他“往桂林传教”①。《教务纪略》也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型报刊最初并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基督教传教士充当了在华办报的主角,其报刊不仅开中国近代型报刊之先河,而且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主要报刊简介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Monthly Magazinc)基督教士东来之初,活动范围局限于东南亚华侨集中区,其办报活动也就开始于此地。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以华人为读者对象的中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教会学校的沿革及其接管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清朝末年,特别是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英、美、法、德、意、比等国的传教士不断涌向中国,他们深入内地,办教堂、建学校,开始了文化侵略。湖北省是帝国主义列强进行文化侵略的据点之一。自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武汉开埠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很快办起学校”。早于一八六一年,武汉市便有了“教会义学”(为湖北省最早的教会小学)。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十月,美国圣公会派来中国传教的第一位主教文惠廉(中国姓),立学校于武昌云华林(最初创于武昌横街头)。他们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代,时断时续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基督教,企图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世界”。可是适得其反,他们给中国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在中国传教的“合法”权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内推波助澜,试图加快中国的殖民化进程。他们想以学术收揽人心,往往采用以学术  相似文献   

14.
容闳(1828年—1912年)是我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先驱者,也是最早提出在我国设立各种实业学校并为之奔走促其实现的爱国主义者。 容闳,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家境贫困,1835年至澳门得入英国传教士古特拉富夫人办的西塾读书,后为小贩、书籍装订工等谋生。1841年入马礼逊学校就读。1846年执教于马礼逊学校的勃朗教师,因体弱归国,愿携带三、五名学生赴美国继续学习。18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末,西方教会出版的书籍中,在谈到传教事业对殖民侵略的作用时曾直言不讳地供认:“在殖民地修建教堂、驻扎传教士,就象在殖民地修建兵营、驻札侵略军一样必要”;“一个传教士抵得上一营军队”,“与其设立九个军事据点,不如设立九个教堂更为有效”。事实正是这样。就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来说,当时在华传教士中的头面人物郭士立、马礼逊、裨治文和巴驾等,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或大肆刺探、搜集我国情报,充当侵略者的间谍;或为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和攘夺中国权利出谋划策,充当谋士;或和鸦片贩子狼狈为奸,参与贩卖鸦片和为鸦片贸易辩护。这说明,在中国近代史上,从一开始西方列强就把宗教作为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工具。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直至解放前夕,殖民主义、帝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经典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47年春,洪秀全到广州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学习基督教道,并请求为其洗礼。然而请求受洗一事却未能如愿。原因何在?史学界一般的看法是:罗孝全拒绝为洪秀全施洗礼。①对此,本文提出如下质疑。 (一) 洪秀全应该是罗孝全合格人选,为何拒为洗礼? 罗孝全是美国基督教南浸礼会的传教士,1837年来中国传教,1844年到广州开设礼拜堂。他从助  相似文献   

18.
吕永进教授     
吕永进,1957年8月生,山东莱州人。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学院副院长,烟台市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学会会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吕永进教授1984年7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到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至今,期间曾到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进修。从教24年来,吕永进教授牢记“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务求平实,耻于虚荣;教书育人,以勤补拙;行有余力,乐于问学。他的为人为学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肯定。20多年来,吕永进教授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任教。先后担任了本、专科生的“古代汉语”、“汉字与正字”、“中国汉字学”、“俗字研究”、“书法”、“语文现代化”等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工作;为硕士研究生开设“汉字学”等课程;为外国留学生开设“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等课程;也应邀为兄弟院校开设“现代汉字研究”等课程。其中作为课程负责人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于2004年被评为校级优质课。吕永进教授重视教学改革,先后承担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技术研究项目“基于网络的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教学、科研、管理软件系统”和鲁东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现代汉字规范化训练教学软件包”,...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倾销商品、发动战争、派遣传教士就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互为依存的主要手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大批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遣部队,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涌入中国的沿海和内地,也来到了地处西陲的甘宁青地区,充当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西部偏远地区的先锋。一1878年(光绪四年),天主教罗马教皇派遣比利时籍韩主教率数士进入甘肃传教。首先在凉州(今武威)设立了教堂和学校。同年,英国传教士在秦州(今天水)购买土地,修建教堂。于  相似文献   

20.
一、汉代以来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使”管理新疆。隋在西域地区设鄯善、且末、伊吾三郡。唐先后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别失八里”等处行省等行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