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陈飞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3):38-40,44
目的探讨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干部工作倦怠状况、自我效能感水平以及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量表MBI—G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149名学生干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学生干部工作倦怠总得分2.48土0.55,存在中度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得分2.62土0.49,低于常模平均水平。(2)学生干部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且非常显著,其中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两个维度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而成就感低落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3)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对成就感低落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有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学生干部的自我效能感越低,工作倦怠感就越高,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来自湖南省部分地市中小学校629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心理资本在情绪劳动策略与工作倦怠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⑴工作倦怠与深层行为、自然行为负相关,与表面行为正相关;心理资本与深层行为、自然行为正相关,人际型心理资本与表面行为负相关。⑵表面行为正向预测工作倦怠;深层行为负向预测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自然行为负向预测低成就感。人际型心理资本负向预测工作倦怠;任务型心理资本对去个性化、低成就感的非标准回归系数显著。⑶任务型心理资本能调节深层行为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的影响,调节自然行为、表面行为对低成就感的影响。人际型心理资本可调节自然行为对低成就感的影响。结论:心理资本可调节情绪劳动策略对工作投倦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农村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其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教师教学效能感问卷与工作倦怠问卷对250名农村中学教师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教龄的长短对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和疏离感、成就感降低等工作倦怠水平都有显著性影响;性别和学校类型对于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工作倦怠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是否班主任对情绪衰竭有显著性影响.(2)一般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情绪衰竭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个人教学效能感对情绪衰竭、疏离感和成就感降低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职业倦怠量表、角色压力量表以及韧性量表,对170名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以探讨幼儿园教师角色压力对其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韧性在其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幼儿园教师存在轻度职业倦怠.(2)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及角色过载与职业倦怠的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韧性与个人成就感低落存在显著负相关.(3)角色模糊对个人成就感低落、情绪衰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角色冲突、角色过载对去人性化具有显著预测作用.(4)韧性在角色过载与个人成就感低落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减少角色压力源、调节职业心理压力及提高心理韧性三方面提出了减缓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7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呈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非人性化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必须关注教师,帮助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6.
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状况及成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红斌 《教育科学》2005,21(5):41-45
工作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是不可调和的压力反应产物,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直接导致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对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与成因进行调查分析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时中学政治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1)中学政治教师的工作倦怠虽然没有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但已经普遍性地存在。最主要表现在低成就感,接着依次是情绪衰竭、去人格化等方面。(2)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的中学政治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3)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与社会时政治课学科的偏见、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诸多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MBI—GS工作倦怠量表,对福州市几所高校的286名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总体上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存在中等程度的工作倦怠。②31—40岁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情绪衰竭程度显著高于41岁以上工作人员。③未婚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玩世不恭得分显著高于已婚工作人员。④专科学历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成就感低落程度显著高于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工作人员。结论: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存在中等程度的工作倦怠: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等人口学变量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倦怠程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倦怠是指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一组负性的综合症状,如身心的极度疲惫、厌弃工作、没有工作成就感等,它通常被定义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无效能感三个维度。工作倦怠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课题,国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较少。为探析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形成的机理,在本研究中将采用工作倦怠前因变量表,该表有3个一级维度,6个二级维度,共28个题目。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将得到以下结论: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与组织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较大且比较平均,而职业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工作倦怠是指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得不到缓解而产生的一组负性的综合症状,如身心的极度疲惫、厌弃工作、没有工作成就感等,它通常被定义为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无效能感三个维度。工作倦怠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课题,国内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较少。为探析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形成的机理,在本研究中将采用工作倦怠前因变量表,该表有3个一级维度,6个二级维度,共28个题目。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将得到以下结论: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与组织因素及家庭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较大且比较平均,而职业因素对工作倦怠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自编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283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同时,以162名高校专任教师为对照组考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结果发现:1)与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的情绪衰竭得分高,非人性化、成就感低维度上的得分低;2)工作年限为1~3年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10年以上辅导员;未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已婚辅导员;3)4个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工作负荷与压力、领导支持与认可对情绪衰竭有正向预测作用,领导支持与认可对成就感低、学生表现对非人性化有正向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高中教师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典型个案抽样的方式,选取洛阳、焦作、信阳、商丘、无锡地区五所普通高中的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内控性不易发生职业倦怠,机控性跟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维度存在显著相关但对工作倦怠不具有预测性;幻想、问题解决、退避的应对方式对工作倦怠有预测作用;情感耗竭与心理控制源都存在显著相关,六种应对方式除问题解决外都和情感耗竭存在显著相关;人格解体与他控性和机控性有显著相关,并与除求助之外的应对方存在显著相关;成就感降低维度仅与机控性显著相关,在应对方式上与问题解决、自责、合理化、幻想呈显著相关;他控性加上消极的应对方式在工作倦怠的两个维度都会有很高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教师的实证调查,探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有显著的相关;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福利待遇和同事关系对情绪衰竭有正向的预测作用;教育改革、学校的管理、福利待遇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去个性化有正向预测作用;同事关系和学生的不良行为对自我成就感有负向预测作用;感受的期望对倦怠的三个维度都没有预测作用。针对调查结果,文章提出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市中学教师及家长进行调查,研究中学教师职业枯竭特点及其与家长对教师压力源认同度的关系问题.结果发现:①中学教师整体的职业枯竭情况并不严重.②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负荷、工作自主性、人际关系及职业发展.③除了工作自主性之外,其他各压力源和情绪衰竭、非人性化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来自工作自主性的压力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来自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和角色模糊的压力与认知枯竭存在显著正相关.④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对于职业枯竭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认知枯竭三个维度具有良好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自主性对于个人成就感具有良好的负向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西3所地方师范院校900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没有性别差异;不同婚姻状况、年龄、教龄和职称教师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在应对方式不同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208名大一新生施测情绪智力量表(EIS)、自尊量表(SES)和应对方式量表(CSQ),以探讨情绪智力、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应对方式方面,文科生在自责、幻想、退避上均显著高于理科生,独生子女在合理化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学生干部在求助方面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情绪智力与解决问题、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退避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与解决问题、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负相关;他人情绪管理对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自尊对消极应对方式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教师个体水平变量和集体水平变量对教师职业枯竭的预测作用.多层分析结果表明:(1)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和工作压力分别对职业枯竭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且存在学校间差异;(2)学校水平的集体效能变量能显著正向预期工作压力与情绪衰竭、工作压力与非人性化、应对效能和知识枯竭以及应对效能与个人成就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92名护理人员的调查,研究角色认知及其维度与护士工作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角色认知是护士工作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会影响角色认知和护士工作倦怠;角色冲突对玩世不恭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角色模糊对情绪衰竭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723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了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回归预测情况。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呈显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工作负荷、学校组织氛围、角色控制等维度对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学校组织氛围因素对职业倦怠中的非人性化有显的正向预测效应;工作压力中的角色控制、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个人成就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必须关注教师,帮助他们消除职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20.
工作倦怠产生于长期的工作压力,表现为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退状态,将直接导致出现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教师是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身上表现出的工作倦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巨大的消极影响。关注中学政治教师工作倦怠的现状、消极影响、产生的根源与措施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77名江西省中学政治教师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政治教师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状况;不同性别、年龄、学校的中学政治教师在情感衰竭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