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骈文的名称演变过程反映了人们对骈文的认识过程。骈文最初的名称应是连珠。之后逐渐有今文、今体、四六、骈体、俪体、骈俪诸称。从内涵来看,骈文是从修辞学角度划分出的散文分类概念,骈文就是由对偶文辞组成的文章。这种对偶应包括字数、意义、词性、结构四个方面内容。从外延来看,骈赋无疑应归属于骈文的范畴。骈文与韵文、文学等概念是交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以来,论者多以为唐宋"古文"是作为"骈文"对立面出现的。实际上,唐宋古文运动反对的并不是骈俪形式本身,而是文道分离的浮靡文风。韩柳欧苏不仅在理论上对骈俪相当友善,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甚至还是整个骈俪文学史上的关键人物。从概念上看,"古文"与"近体文"相对,它不完全是指散行文,还部分地包含了骈文。从影响与效应的角度看,古文与骈文在唐宋以后也一直是并行发展,直到20世纪初,在现代白话文的强力打击下,才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3.
骈俪的成分在先秦时代的散文中就出现过,但是并不十分流行;南朝时代骈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章不仅内容和辞藻华丽,而且讲究句式和对仗,骈文的发展达到逐渐成熟的时期;盛唐时期,文学复古逆流思潮蓬勃发展,与骈文相对抗;晚唐时期,在古文逐步衰落的过程中,小品文崛起并深受人们赞赏,后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骈文卷土重来,再次受到人们的赏识。  相似文献   

4.
<正>《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用骈文的语言形式写成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骈文?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的意思,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唐代的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篇骈文的语句特点,在分析这些语句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语句包含的丰  相似文献   

5.
唐修《晋书》是翔实史著,又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选载之文的骈俪化和史臣行文的骈俪化是《晋书》骈俪性的集中体现。晋代骈文并非如南朝文风绮靡淫丽,而是以典雅、工稳、理周、辞巧为特征,受到南朝文论者和唐初史臣的肯定和赞誉。《晋书》选载之文多为骈俪化应用文体,其功能由以抒情为主向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具的成熟体式演进,就此意义而言,唐修《晋书》不仅是一部晋代骈文总集.而且不失为一部翔实的晋代骈文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的骈文并不是六朝骈文的简单回复,其中包含着自中唐古文运动以来文章变化的特点。其文章的特点是"骈中运散",首先是有意识地区分骈散,有意识地将骈散加以对立;其次是注重抒情性,改变过去骈文矫情的特点,继承了六朝时期徐庾骈文和韩柳古文的抒情传统,抒发真情,注重"写心"。李商隐文章对晚唐文章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7.
骈文兴盛于魏晋六朝,不是偶然的文学现象,其时正值中国文学进入自觉的时代.骈文充分地展现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故而随着人们对文学认识的日益深化,文坛骈风大开,进入一个骈俪化的时代,在句式的整练、声韵的和谐、辞藻的雕饰诸方面体现了文学艺术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言说方式,其语言的弹性与随意性以及它的音乐性使它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等其他体裁.本文透过中国现代抒情诗无法表达现代人的情感这一现象,发现音乐性在抒情诗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接受者、诗歌本身探讨抒情诗需要音乐的事实.同时,文章也阐释出音乐性在抒情诗中的内外两种层次.  相似文献   

9.
一散文是一种取材广泛、篇幅短小、能灵活地记叙情事、自由地抒发情感的文章体裁。它是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是一片广泛而自由的美的天地,散文被人们称之为美文,美在文情并茂,诗意盎然;美在有优美隽永的意境。所谓意境,现通行的文学理论在对其界定上一般认为:它  相似文献   

10.
一 骈文即骈俪文,是以词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固定的名称,梁简文帝(萧纲)称“今体”、“今文”①,刘勰叫“丽辞”。②但这并不是固定名称,后世亦未用这些名目。骈文是同古文(即散文)相对的。中唐韩,柳举起了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帜,掀起了一场以反对骈文为目的的古文运动,骈文的地位受到冲击,于是骈、散之分正式出现,清李兆洛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②这就是说唐以前文体虽然发生了变化,而新的名称却没有出现。中唐虽“目六朝之文为骈俪”,但庸人的习惯称呼是“时文”或”四六文”。其所以叫“四六文”,是因为骈文以四六句式为主,晚唐李商隐又把自己的骈文集子叫做《樊南四六》,故得此名。郭锡良等人说:“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④  相似文献   

11.
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辞赋家、散文家,其散文体裁多样,颇重文采,抒情真挚而深刻。其中,骈体作品更加讲究藻绘、对仗、用事等技巧,体现出成熟骈文的特征。散体作品则多表现对逝者的哀悼及对自身遭遇的悲悯。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一种散文体的文学样式,但在中国古代小说文本中,却往往有一些非散文的因素——诸如韵文、骈文之类不时出现于其间,我们可以称之为"特殊语言"。有时,它们虽然也以散文的面貌出现,那就是诸如行话、隐语、俗语、方言、歇后语等。这些"特殊语言",不仅在小说作品叙事或写人时发挥了散文很难达到的特殊作用,有时还能以"代言"的方式展现书中人物的个性特征。更为有趣的是,上述问题又引起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者们的高度重视。正因如此,如果我们对这些"特殊语言"视而不见的话,就等于丢掉了中国古代小说"语言艺术"研究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3.
“欧化”不仅影响了汉语词汇、语法,而且对文学文体也有潜在的影响,适度地欧化,使现代散文卓有成就。欧化给现代散文带来文体上的新变,与传统散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具有亲切自然的风味;与旧白话文相比,欧化的散文文体获得了现代意义上的诗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进入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完全正面的,我的理论正试图回到散文上去,与读者是亲近的,插科打诨的把我的观点说出来,非逻辑的\无理之理,我不会再写那种纯粹的学院派的理论了,我觉得那种论文是对理的谋杀。中国那些伟大的论文,《老子》、《庄子》、《论语》和《文心雕龙》哪一篇是用现在这种制蜡的论文模式,语言写的?中国最伟大的论文莫不是散文式的,包括朱熹、王阳明。如果中国的20世纪的新文化影响的论文这个小传统不自我反省,想想被文革抛弃、毁灭的那个伟大传统,只是一味地模仿西方,是没有前途的。中国当代教育的严重危机就来自以那种论文模式为基础的考试制度。而西方最近的思想家例如福科、罗兰.巴特、德里达等无不试图把他们的论文写得非理性,非逻辑,散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6.
中唐时期,随着山东士族的复兴,古文运动蓬勃发展。在骈文盛行的中古时期,山东士族有不废古文的优良传统。古文运动的精神实质与山东士族的家学门风相契合,同样具备宗经的传统、反佛的立场以及尚功用、重实际,反对浮华风气的特点。山东士族对古文的勃兴居功甚伟,参与并引领了古文运动。  相似文献   

17.
魏晋之际清谈的盛行对论文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萧梁时期是骈体论文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于南朝的繁荣,北朝的论文创作却极为贫乏,留存至今的论文寥寥无几。骈体论文因受声律和对偶等形式限制,要在逻辑论述上与散体角胜,常须借助排比句式,以疏通文气,增强说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蒙和平是一位有实力和有潜力的作,她的散总体上都能做到刚柔相济、理相生、情并茂、小中见大。虽然前期之作的一些题材有单薄和雕琢之嫌,但现时之作却显得平实自然,这正是一种良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的小品文由前期浮躁凌厉之巅向平和冲淡之谷转变,追求一种闲适蕴藉、“自我表现”的趣味之风;但透过其柔和的笔调,却又可以发现其散文貌似平淡实质蕴含“苦”和“涩”之味。由此,构成了其小品散文存在平淡与苦涩矛盾对立纠缠的二元风格。具体言之,“平和冲淡”不是周作人散文的唯一风貌,“凌厉苦涩”也不是周作人散文的仅有格调。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既“平和冲淡”又“凌厉苦涩”的,是由辐射性与内敛性这二元相结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对立又纠缠。周作人小品散文纠缠于二元之间的复杂风格,既让我们看到了其散文丰富多彩的一面,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其颇受争议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高教版《中国文学史》认为徐铉入宋后文章多用骈体,风格浮艳。笔者通过数据统计,认为徐铉入宋后文章以散体为主,且风格并非浮艳,而是崇理尚实、有宏博典丽、厚重雅致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