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校如何密切围绕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科研和服务,侧重点放在语言文化服务上。阐明了地方高校服务企业的必要性、语言文化服务的主要内涵和创新实践体系的协同构建观点。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繁荣,要努力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教科研工作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必须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争当推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3.
完善体制机制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  相似文献   

4.
积极构建互动交流与学习平台,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对地方科技、经济与文化的服务水平与贡献力度,并反向提升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是城市型综合大学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成都大学为例,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机制与途径,通过探索建立"校政"、"校企"和"校地"协同创新平台,初步实现服务社会创新需求、力求重大领域突破与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深入推进过程中,协同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要找准协同定位,建立符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科研体制;面向区域协同,加强科研组织化能力;构建协同的纽带和桥梁,吸引创新资源集聚。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为主体,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协同创新是行业划转院校强化办学特色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西安科技大学把推动协同创新、提升服务能力作为加快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契机,在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新趋势.知识、人才和制度是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围绕核心要素,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若干高校充分挖掘其人力资本开发、知识溢出和文化辐射等功能,遵循区域能力建构、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品质提升层层推进的发展路径,在其发展过程中彰显出开放性、针对性与整体性的协同特色,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省属高校面向区域发展开展协同创新应围绕本省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资源的优势,按照"省内急需、国内一流"的要求,以体制改革和平台构建为重点,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为目标,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大力推进高校与国际国内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为本省的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9.
高校参与区域协同创新是其服务社会功能的需要,地方高校参与组建区域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也是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功能的需要。池州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积淀深厚,富有特色,池州学院多年来坚持一贯的特色科研策略,广泛而深入地参与了区域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研究、规划与开发,因此,组建池州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不仅是重要的、强要的,也是迫切的、可行的。该文还对协同创新中心组建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社会成效、基本形式与构成、任务分工、研究计划和政策支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设构想与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我国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实施该计划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支撑就是要推动高等学校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强强联合,建设面向文化建设、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协同创新体,促进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艺术院校在协同创新方面有天然和独特的优势,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价值追求在于大力提升科学研究能力,探索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工科为主的研究型高校、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研究型高校,协同创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地方高校中实力不俗,特点、优势突出的高校与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其优势特色尚有很大提升空间的高校,贯彻"2011计划"亦应采取不同的思路。现实中高校的协同创新研究和实践已经出现某些误读,需要及早矫正。  相似文献   

12.
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发展重点.高等教育以其人力资本、科学研究、文化服务、国际化发展等资源优势赋能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但在资源赋能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多重挑战,主要表现为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不平衡、创新资源投入与创新成果转化不匹配、基础文化设施与区域公共服务不对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与扩大开放步伐不协调.为此,高等教育应优化人才结构,支撑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高校科技研发效率,加强区域产学研融合创新;探索高校文化共享共建,增强两馆区域服务能力;推进在地国际化发展,做强"留学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3.
高校协同创新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最为引人瞩目的改革之一。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协同创新是其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是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结合实际进行了基于区域产业视阈的协同创新路径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区域产业分析明确了协同创新的目标,探索了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科技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百年大计,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高校要紧紧抓住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积极寻找突破点,全面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相对于所在地方和服务的区域而言,高校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发挥在科技资源、智力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着力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高校也要注重与企业协同创新,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和转化平台,营造科技创新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区域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任肖  吴倩 《教师》2023,(8):111-113
当前,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服务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等困境。因此,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共建演艺协同创新中心,以有效推动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化,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在建设校企演艺协同创新中心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布局,完善运营机制;做好校企协同,找准服务路径;加大投入力度,提供工作保障;打造精品力作,形成品牌效应;强化服务意识,健全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面对课后服务存在的现实困难,中学主动求变,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在双方主体“需要”与“被需要”的协同合作中,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建设模式的实践样本。该模式一举打破了课后服务所需课程、师资及质量的掣肘,在“四个变化”转型中提升课后服务能力,满足了“双减”下中学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专业课程与资源的需求,引领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提升教研水平;创新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模式,彰显师范文化特色,为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就成为重要课题。高校共青团应该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挥其独有的政治、组织、资源、载体和宣传优势,在大学生创业的观念融入、能力提升、协同推进中大显身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是地方农业高校促进自身发展、服务地方建设的需要。地方农业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现状,积极构建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聚集人才、整合资源、合力攻关,提高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语言文化服务不仅能积极推动企业扎根本土文化,同时又为企业文化内涵提供支撑。在协同创新文化建设中,高校的缺位现状和为地方企业供语言文化服务的巨大潜力,促使企、校、行多方形成协同态势。多方协同的语言文化服务对创建创新型城市、城市升级、保障城市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优化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和科学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