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琳 《现代教学》2012,(12):62-63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人类生存、身体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21世纪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这一学科的许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因此生命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途径,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2.
张琳 《现代教学》2014,(6):64-65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研究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身体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21世纪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这一学科的许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得来的,因此生命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时机,是发展学生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渠道。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是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所有生物的演化、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本质,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物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生物学从其诞生时就显示出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其教育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生命科学的成就、发展以及学科特征和学科精神。生命科学的发展凝聚着人类探索生命世界所获得的科学精华和认识生物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生命科学研究的是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它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人类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物化学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体系的重要基础。生物物质的分离纯化是研究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微生物学、细胞学等必不可少的步骤和前提,其中最重要的实验手段就是柱层析(columnc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物课程是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长见识,提高生物学素养,建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提高身心素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那么,生物教师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现代生态学不仅研究生物细胞、个体、种群与其生存环境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和机理,并扩展到景观、生物圈及其与水圈、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总之,生态学正在成为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思考1.生物教学的生命性生命性是中学生物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特点,它是由生物科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决定的。自然界中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在此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生命现象。对于中学生物科学教育目标的研究和确定、课程教材的建设、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都不能游离于生命科学的特征以外。所以应从生命性的视角审  相似文献   

9.
席彩荷 《考试周刊》2013,(98):174-174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因此,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环境科学需要研究生物,生命科学则推动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体制把中医归入生命科学。但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医和以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下的生命科学对生命的理念和认识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生命科学以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为基础,把DNA和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看作生命的本原;在中医经典中认为“气“是生命的核心,通过中医的气血理论、经络理论、藏象理论等论证生命的本原为“气“。本文作者对人体外气的实验研究试图验证“气“的客观存在性,寻求探索中医的“生命观“与现代科学之间联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1.
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的重要部分,生命科学的学习不能脱离实践,不能脱离大自然。《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心灵与自然界和谐,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未来幸福的条件。现在的科学教育,很多都是闭门造车,课堂上教师海阔天空,隔着窗户看蓝天,拿个花盆就能讲森林。科学不仅是实验、操作、拓展些知识面,为以后学习理科打基础,科学还要让学生去亲自体会生命的价值,体会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纯净的自然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森林里有勃勃生机,我们要让他们感受生命的可贵,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其他的人、其他的生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全体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它以观察、实验、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使学生在获得生命科学的基咄知识、基本技能及其相关方法的同时,接受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上海科技版《生命科学》高一(试用本)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第4节“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第1课时。整个章节的内容着眼于普遍存在于生命世界的新陈代谢过程,诠释了生物体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上的“动态”规律。这一章的学习将让学生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在分子水平上得到深化,从而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为以后进一步认识信息流本质和其他生命活动规律打下基础,因此本章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时代,生命实践活动中纷繁复杂的理论问题,不断影响和制约着伦理政策制定的方向和动力。如何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适应中国国情的伦理政策路径方法,是当代中国生命伦理事业的重大课题。对当代生命科学伦理的前沿问题的争论与分歧现状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发达国家生命伦理学原则的深层哲学基础与国家伦理政策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研究对当前中国生命科学学科未来发展的伦理取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稳态、环境与调节是现代生命科学核心理论之一。正确、全面理解和认识稳态这一生命科学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须在哲学层面进行思考。稳态包含着生命活动稳定与变化,有序与无序的转化,遵循着"稳态-环境干扰-调节-稳态"这一基本原则,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调节是生命活动的核心。对稳态内涵和外延的正确认识能使学生对生命科学有系统、完整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问题的认识能力,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的理解,促进其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1996年9月13日,世界生物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莅临广州市从化英豪学校,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指导。笔者就目前国内高考不考生物这一现象采访了牛教授。牛教授满怀激情地陈述了自己的观点:21世纪是生物世纪,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生物科学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对农业革命同样木同可缺少,对于拥有8亿农民的中国更具有重要意义。基础生物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生物学研究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基础生物教育,生命科学的发展水平也非常高。科学落后就没有发言权。高考不考生物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17.
王玥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3):146-150
化学贯穿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与能源、材料、环境、生命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生命过程中的大量化学问题成为化学家关心的焦点。本文对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从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无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四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讨论,阐述了化学与生物问题的密切结合将促进和推动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放 《生物学教学》2011,36(11):13-13
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在生命科学的研究历史中,我国科学家在诸多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作者对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如何联系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让学生从"体验"到"感悟",甚至升华到"形成"正确、高尚的价值观,进行了如下实践。  相似文献   

19.
吕辉 《考试周刊》2012,(59):143-144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研究生命科学,必然要涉及生物的生存环境,涉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无疑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具体分析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一、让学生了解我国环保问题的现状,培养其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刘云香 《科学教育》2005,11(2):18-18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生态工程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体现出了环境教育的要求,列出了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