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学生往往不会说真话,不能在习作中进行个性化表达.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弘扬个性,写出真情实感、童趣盎然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习作必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事实上童真、童趣的缺失使本该充满灵气的儿童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启蒙习作呼唤“童真”,让童心在倾诉中袒露。让童趣在玩耍中回归,让童言在博客中再现,让童真在赏评中闪光,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真实表达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儿童收获习作的成功和快乐。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作文贵在童真童趣,童心妙笔;实话实说,想说就说,这才是儿童作文的本色天然……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新作文、新理念又强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凡此种种,我们不难意识到以上说的其实是一个共同的热点话题:这就是要让小学作文回归儿童本位,用生活语言写儿童作文。  相似文献   

4.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章从来都是心灵真实声音的承载体,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反应童年真实生活,表达一种童真童趣之感.《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习作时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见,"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作文求"真"是作文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习作是儿童表情达意、书写真我、洋溢灵性、激发悟性、张扬个性的生命活动。《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故作为儿童作文的教学者,要努力让小学生习作教学回归儿童本位,彰显学生作文的儿童天性。一、让习作与生活无缝链接回归儿童本位的习作课堂,就必须努力做到关注儿童生活,尊重每一个能够激发儿童表现欲望的  相似文献   

6.
吴小红 《广西教育》2013,(13):67-6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那么,"真情实感"来自什么?答曰:生活。但是,生活并不等于教学。在生活内容教学化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动态生成,尊重儿童的天性,遵循习作教学的规律,让童心在表达中绽放。一、无法预设的精彩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践行"让作文回  相似文献   

7.
儿童具有独特的情趣、思维、心理、生活,我们不防暂时把属于孩子本身的特色统称为儿童本色。孩子的习作理应还其儿童本色,即让童心袒露,让童趣回归,让童真再现,让习作成为孩子自己的习作。要知道,儿童能写出属于儿童本色的个性作文,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呀!本文将重点阐述如何在孩子的作文中彰显儿童内心本色、生活本色、自然本色及生命本色,以激发兴趣,盘活积累,自由表达,优化评价,使属于学生生命个体的个性习作得以催生。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作文中要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打假恶丑.因此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说过.作文也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与新课标对于作文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相吻合的.然而,在我们学生的习作中却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内容:我扶弟弟过马路、帮老爷爷买生活用品、我的妈妈对我很严、这里的风景太美了、我的心情真高兴……都充满了"假大空"的内容.在作文的天地里,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是否被淹没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中设定的习作套路上呢?作文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强调写真实的、独特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正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它要求学生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可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很难写出真话、实话。怎么训练学生写真话呢?笔者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借用微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敢说真话,会说真话。什么是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的习作片段,是用短小精练的语言描述场景、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习作片段。它取材于日常生活小事。微作文有多种形态,有基于生活应用方面的,有基于解决问题方面的……目前,笔者学校通过多年研究,发现微作文和传统习作相比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的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义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作文本应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但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如何挖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习作存在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失真",即失真的语言、失真的生活感受和失真的情感体验,其根源在于他们缺少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条件和环境。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如何让学生写出真心话、真体验、真情感的作文呢?一、体验"真"生活,丰富习作素材如今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城里孩子过着"笼中鸟"一般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强调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写作要写"真心"话。笔者经过思考,发现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说真话,有两大根本理由。理由一,说真话的孩子才是"孩子"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儿童们写的东西,就是天使说的话。孩子们说的不  相似文献   

13.
刘丹凤 《考试周刊》2014,(41):55-55
正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的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了虚假的、机械的应试训练。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真感受难以寻觅。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认为"心声"与"情动"应是作文的发端。可见,作文教学首要的是引发学生的习作需要,回到情动而辞发的原点,找回学生的童真、童心、童趣,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酝酿情感,点燃表达的热情!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从找回童真、激活童趣、发掘童心出发,沿着一  相似文献   

15.
习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习作本应顺其自然,更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然而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闪现真实的学生世界中的童真、童趣、童乐,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一件快乐的亭睛,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龚士丰 《现代语文》2005,(10):113-113
现在要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怕什么?十有八九的学生会告诉你怕写作文.如果再翻翻学生的作文簿,就会看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相近,写法相似,小孩子说成人话,没有发自内心的真话,没有天真烂漫的童趣,没有妙趣横生的自由想象……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存在"为考试作文"的思想,过高要求学生的习作,以成人的角度和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学生为了满足教师要求,完成任务,要么东搬西抄,找套话假话哄骗教师,要么是死咬笔杆子,无话可写.那么如何打破上述被动局面,提高儿童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把作文的权力还给孩子.  相似文献   

17.
翻开如今小学生的作文本,读读现在的孩子写的作文,不难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成人的语言充斥着学生的作文,虚假的情节代替了真实的情感,过高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起点。种种问题导致了儿童的作文失去了童趣和真话。所以,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审视现状,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让童真、童趣、童言、童语重新回归到儿童的作文中。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作文是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一种写作体验。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个人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当作学做人的一种历练。这样,我们的作文指导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常鼓励小学生习作要表达生活,但现实的状况是他们的生活圈子是两点一线式的:家庭与学校。学生缺少生活体验,写出的作文没有新意、生活气息、童趣。这种状况令语文老师们很无奈。如何让学生的习作融入生活?一、尊重学生,感知生活小学生习作内容缺少生活气息,行文空洞无物,见闻简单,素材匮乏,缺少真情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察的习惯不能只停  相似文献   

20.
陈猛 《教师》2014,(15):28-29
作文原本是学生跳动的生命,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学生习作要真实,要讲实话,说真话。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构建,更要展现学生本真的生命底色。儿童习作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还应该从儿童那里听到最美妙的生命拔节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