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魏雪 《考试周刊》2009,(51):204-206
本文通过自编《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对长春市4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结果53.5%的大学生正处于恋爱中或以前有过恋爱经历,60%的学生在恋爱中追求天长地久,但只有不到50%的学生打算与大学时代的恋人结婚。不论男女,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家庭和事业同等重要,而且不维系没有爱情的婚姻,对性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对在校结婚学生基本持否定态度,并得出结论:大学生的婚姻观较为积极乐观,性观念逐步开放,要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性观念,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性观念,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闫莉玲 《文教资料》2011,(28):220-223
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明显变化。恋爱追求及时行乐,关注过程,轻视结果;择偶深受拜金主义影响;性观念开放,性行为轻率;网恋态度理智中存有幻想。高校应从"三观"教育、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才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几方面,多渠道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调研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现,恋爱追求及时行乐,关注过程,轻视结果;择偶条件深受拜金主义影响;性观念开放,性行为轻率,对他人类似行为宽容;网恋态度理智中存有幻想。为此,高校应加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性道德观、健康观、成才观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对未来人生的信心;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升华其亮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与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恋爱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大学生在婚恋观上的主流态度是积极的,有较强的责任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学校及学生家长需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以增强大学生对待恋爱与婚姻的责任感和神圣感。  相似文献   

5.
恋爱与性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焦点之一。当代大学生恋爱与性观念的特点主要有:具有强烈的恋爱愿望,恋爱动机多样化;自主性强,非理性观念浓厚;心理不成熟,感情不稳定;缺乏自控力,耐挫力较弱;非婚姻取向性突出,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性观念开放,对性行为的宽容度增加。加强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在观念层面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道德层面上,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合适的恋爱道德观;在生理层面上,要加强性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在教育层面上,要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黄国权 《考试周刊》2014,(87):168-169
在家庭、社会、学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树立正确婚恋观,从大学生自身而言,要端正恋爱动机、培养爱的能力、正确对待恋爱及挫折;从学校层面而言,必须加强大学生健康、科学的生理、心理知识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恋爱和婚姻是人一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各个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现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相似文献   

8.
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采用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呈现复杂多元化趋势,注重情感体验;择偶标准综合化,注重人品与情感;结婚动机趋于多元化,晚婚趋势明显;性观念趋于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进步性、开放性与矛盾性并存;男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时会遇到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十分强烈。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加之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时会遇到种种矛盾,影响到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健康发展,甚至成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责任感指个体对社会责任的态度、动机和策略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理量表》对817名大学生施测,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大学生总的社会责任感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2)对性别和年级差异的分析发现,女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差异不显著。(3)对家庭背景变量的分析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在社会责任感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影响显著。(4)对受同伴欢迎程度的分析发现,自我评价为很受欢迎的或较受欢迎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水平高于自我评价为不受欢迎和较不受欢迎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婚恋观与高校德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婚恋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问题的一种基本的看法和态度,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恋爱问题随着大学生中恋爱现象的日益普遍,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和婚姻的认识及态度,对高校德育是一个挑战。通过对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较为理性,注重个人品质;恋爱婚姻指向性不太强,婚姻信任度不高;对“性”的态度更为开放和宽容。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提醒高校德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和行为决不能简单的回避或漠视,而是应采取相应的得力措施,来消除其不利因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大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弱化的倾向,大学社会实践则是高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促使学生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激发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大学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的责任认识、丰富学生的责任情感、锻炼学生的责任意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责任是一个社会人应该对社会承担的使命、职责、义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出色地完成社会责任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除了应当承担起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还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的责任:一是承担着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责任,二是承担着推动发展先进文化的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新世纪民族复兴的要求,如果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具备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那么只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因此,树立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应是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问题,培养大学生适应新世纪要求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领航的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丰富的爱与责任思想。进行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坚持系统性和协调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大学生爱与责任教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新理念;建立爱与责任教育的长效机制;强化教育者的爱和责任意识;让学生增加爱与责任意识;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整体互动的合力系统。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教育哲学中,他详细阐述了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精神、大学教育的本质及实施大学教育的途径。在目前因美国华尔街金融人才的自我膨胀和过度贪婪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及我国社会过分商业化,市场价值弥漫到校园,自由教育受到威胁之时,重温雅斯贝尔斯的大学自由教育思想,对提升我国的大学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重新认识大学自由教育的意义,注重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尤其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自由交往意识。  相似文献   

17.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格素质。新时期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产生着正负面的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精心教育、科学培养和陶冶训练才能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凝聚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更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不良性行为的出现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一是个体对性行为伦理认知的偏差;二是高校、家庭性教育的双重缺位与社会性伦理要求的低姿态化。要培育大学生的性伦理意识,必须从完善自我意识,强化责任意识;提倡科学的性文化和社会主义性文明;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突出性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整合的立体教育模式等几方面入手。唯有如此,才能强化性伦理意识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师道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大学教师的“为师之道”存在着“行为世范”的弱化、教育的“工具化”的问题,从统一角色期待与认同、加强师道修养、合理运用内在权威、增强胜任力、发挥主导作用几个方面,探讨新时期构建大学教师“为师之道”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构建了物质责任心的理论维度,并据此编制了大学生物质责任心问卷。899名全日制大学生接受测试的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物质责任心测量工具。研究发现,大学生物质责任心有两个特点:大学生物质责任心主要由生物、资源和环境三个维度构成;大学生物质责任心与学校性质、年级、专业、家庭收入、是否独生、是否单亲差异显著,与性别、父母职业和家庭来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