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鲁迅文本中,最直观地呈现了"两个口号论争"中鲁迅与周扬之关系,并因此最典型地经历了阐释之艰难的,莫过于《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的题注,能够从一个具体而微的层面,揭示"鲁迅"在当代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和进步文学阵营在民族危机时期文艺论争。"文化大革命"中江青一伙把"国防文学"诬指为"投降主义路线",口号之争变成了政治迫害。周扬和周立波,这两个出生于湖南益阳的现代作家,一个是首先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一个是最早响应,并发表多篇文章全面阐述这个口号的作家,周立波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廓清了一些左翼文学中长期存在的偏颇,为"国防文学"口号的推广,为文学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之际发挥更大作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代中期,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这场论争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我认为是左翼文艺运动内部的争论,里面有是非之分,有路线之别,但并非敌我斗争。刘少奇、陈伯达之流蓄意歪曲论战的是非界限,掩盖论战双方分岐的实质,是别有用心的。“四人帮”蓄意歪曲历史,把是非之争、  相似文献   

4.
一九五九年,“四人帮”中自封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姚文元,匆匆抛出了《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这株大毒草,对鲁迅进行了攻击、诬蔑和诽谤,歪曲毛主席对鲁迅的评价,为机会主义路线头子树碑立传,宣扬修正主义观点,是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对一九三六年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问题,姚文元在《巨人》中有段毒汁四溅的文字,他说:“鲁迅逝世前那一段时间里,胡风、冯雪峯等进行了恶毒的挑拨,企图利用鲁迅来分裂进步文艺界.由胡风、冯雪峯挑起的两个  相似文献   

5.
通过梳理综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联两个口号之争之前的文学论争情况,表明周扬与胡风的两个口号之争是这些论争的必然结局,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中共与第三国际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这段历史中,两个口号之争更多落入一种喜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里,一九三六年“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的问题,是一个被“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造成严重政治后果和恶劣影响的大问题。一九六六年初,“四人帮”勾结林彪、陈伯达炮制的“文艺黑线专政”论出笼之后,他们把“两个口号”论争说成是毛主席革命路线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两条路线斗  相似文献   

7.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于一九三六年,距今已有四十二年了。四十多年来对这次论争的评价,经历过几个阶段,大体说来,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前,多数人认为这是革命文艺界内部的一次论争。两个口号都是革命的,论争的双方都有缺点,但鲁迅的意见是正确的。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后,发生了根本变  相似文献   

8.
三、"两个口号"论争的主要内容 以上介绍仅只"两个口号"论争的时代背景及其过程,我们当然需要知道"两个口号"论争的具体内容.针对徐行2月号<礼拜六>和<新东方>发表<评"国防文学">等文认为"国防文学"属于"全民族的文学"而非"真正彻底反帝的社会层"并"骂国'<"酒"和"山水之间"与"醉翁之意"--20世纪年代"两个口号"论争的深层原因新论(一))见<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9.
当年两个口号所引起的矛盾,理论认识的差异只是他们的托词,这只是醉翁之意和酒之关系,当然还有背后更重要的深层原因——山水之间,即周扬们和胡风们在历史上的矛盾.假如他们把如何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分歧论争转化为研讨,这样就能达到互相补充的效果并挖掘出因论争而难达到的理论深度.然而他们没有这样做,却反而激化了原有矛盾并影响到文艺界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历史的教训我们应该牢记,两个口号论争评价的历史属于政治研究,其意义更超越了口号论争本身.因此,其历史价值意义不仅是悲歌一曲,更多则是留给我们后人的思考,这就是如何求真而不应刻意求新.只有从这个角度分析并反思,我们才算抓住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经过“四人邦”的歪曲和篡改,被搞得十分混乱。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批判“四人邦”制造的反动谬论,澄清被颠倒了的理论是非和路线是非。  相似文献   

11.
(接上篇) 五、"两个口号"论争背后的深层原因分析 虽然"两个口号"内容并无实质差异,但还是发生这让当事人几十年始终没有解开疙瘩的论争,首先因为他们对自己所提口号固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13.
王张江姚“四人邦”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复辟资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种种歪曲和篡改,在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我们要足够地估计“四人邦”在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水浒》,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许多不同看法.前几年,"四人邦"利用评论《水浒》,大搞篡党夺权,制造了严重的混乱.因此,如何正确评价《水浒》,是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近来,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了不少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有关《水浒》评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揭批"四人邦"对毛主席关于《水浒》评论的歪曲《人民日报》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刊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和本报文艺部写的题为《"评〈水浒〉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的文章,深刻批判了"四人邦"歪曲、篡改毛主席关于《水浒》评论的指示的罪行,揭露了"四  相似文献   

15.
鲁,郭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曲折演变的四个阶段:一、从五四文学革命到北伐前后,他们由文学上“文人相轻”到政治上“同气相求”,二、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由于郭沫若对鲁迅的错误攻击,使鲁迅“愦懑”而关系交恶;三、左联时期,他们共同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但相互之间却时常“笔墨相讥”;四、左联解散之后,他们为建立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而加强团结,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求同存异,彼此作了充满战友情谊的中肯评价。  相似文献   

16.
“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于一九三六年。以周扬、夏衍等为代表的主张“国防文学”一方,和以鲁迅、冯雪峰等为代表的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一方,各发表了多篇文章参加论争。论争甚是激烈。 “国防文学”是根据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来的。它适应了当时抗日的形势,很快为一大批革命作家、爱国文艺工作者所接受,但是,这一口号有明显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在 2 1世纪 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 ,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 ,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 ,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21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月派理论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就文学的“人性”与“阶级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场论争涉及到新文学的政治选择,文化选择,审美选择以及有关文学的本质,功用和价值等问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梳理总结梁实秋和鲁迅两人不同的人性论旨趣及其理论渊源,对于我们今天从当时的历史语境去重新评价这场论争的功过得失。或者对于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建构和现代批评形态的生成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我们彻底推翻了“两个估计”,砸烂了长期强加在教育战线广大教师和干部身上的精神枷锁,为教育革命大干快上扫除了障碍,我们万分激动,深受鼓舞.“四人邦”炮制的“两个估计”不仅在政治上极端反动,理论上十分荒谬,而且事实上也是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  相似文献   

20.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