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三角高程测量在不同工程中的应用,文章阐述了单向观测法、对向观测法、中间设站观测法三种三角高程不同观测模式,并对各种观测方法,计算方法,精度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三角高程测量常见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观测由以往的人工观测演变到现在的自动化观测,自动化观测的运用极大的节省了观测站的人力资源,降低了成本,但是在运用自动化观测技术的同时发现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化观测数据是不同的,通过研究表明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有客观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最终事实证明气象观测中运用自动化观测得到的数据优于人工观测。因此,本文通过对本气象观测站2009年1~12月的全年资料分析,自动化观测与人工观测温度数据的对比,找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杜奕才 《现代情报》2004,24(8):220-223
文章指出观测是使用性测试的基石,阐述了观测技术的要素及其关系,介绍了直接和遥控观测两种方法。重点对遥控观测的两种新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提供了观测的评估原则和量化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内容,分析了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沉降观测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杨燕萍 《金秋科苑》2013,(14):124-124
地面气象观测中云的测量以及记录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当前形势下,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正处于一个改革的过程中,但是目前使用的还是计算机编报的形式,所以云、能、天都是需要观测员目测以及记录的,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观测人员来说,在对云进行观测和记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云、能、天相互配合集体观测的主要内容,同时又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对云、能、天配合观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地面观测工作提供一些简单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重要性,沉降观测的实施及如何对沉降观测进行分析和报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利用宽甸基准站2003至2004年地面站自动数据与人工平行观测期间的数据,对自动与人工观测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数据差异分析,分析结果为:自动气象观测与人工观测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同时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包括观测方法和时间不一致以及仪器本身存在问题等;自动站的气温及相对湿度与历史资料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50年前第一届国际环境遥感大会“遥感”的诞生,使得人类掌握了利用对地观测技术获取地球客观而现实的时空信息、从空间高度分析并认识地球系统宏观变化规律的手段。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球研究中具有难以比拟的优势,在遥感问世50年之际,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能源、灾害以及全球变化等挑战背景下,分析国际和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剖析空间对地观测的科学内涵和应用方向,对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让遥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孙军 《中国科技纵横》2014,(21):126-126
本论文基于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主要讨论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方法研究。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沉降值与时间及荷栽的数学关系模型,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开鲁气象站自动观测代替人工观测后气温要素进行了对比评估分析。分别对气温要素的观测值、日值、月值进行对比差值、差值平均值的对比分析。得出:开鲁气象站气温自动观测数据同人工卿.删精据-羁_有时问一贽性.可以同人工卿.测的信化历史数据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12.
在测量平差过程中,一般都是对一系列带有偶然误差的观测值,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消除观测值之间的不符值。对于与偶然误差同时存在的各种系统误差,在观测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弱其对观测成果的影响,同时用闭合差时候超限来检验观测值中是否含有粗差。数据探测法是利用统计假设检验的原理来对粗差进行探测,从而剔除探测出的粗差。由于该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已广泛应用于测量平差中。  相似文献   

13.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贺  王绍强  王梁  程书波  姜正龙  张子凡 《资源科学》2020,42(10):1883-1899
为了实现自然资源的规范管理和高效利用,需要对其要素进行长期、连续、稳定的综合观测,从而获得相关的基础数据,掌握资源种类、数量、质量和资源间相互作用过程信息。由于目前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自然资源观测指标体系,导致不同区域间资源观测和管理存在差异,使得国家尺度上对自然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合理利用难以实现。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适用于国家尺度、科学、系统、规范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本文以解决认识自然生态变化规律、预判发展趋势的基础数据支撑能力不足问题为出发点,参考国内外现有观测(监测)指标体系,确立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建立和选取的基本原则;在自然资源要素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正、反演相结合、模块化等构建方法,建立了由36个归类模块、6个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系统和若干个赋能模块构成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大气-地表-地下多层次,个体-景观-区域多尺度的立体化综合观测网,获取自然资源要素数据,以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评价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地面气象观测中,一直未能实现冻土的自动观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基于微型雷达技术实现冻土自动化观测方法,在不改变气象部门沿用的业务规范和观测方法的前提下,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波雷达测距原理的冻土自动观测仪,并进行了外场对比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冻土自动观测仪能精确测量冻土深度。各项指标符合中国气象局《冻土自动观测仪功能规格需求书》的要求,进而验证了基于微型雷达技术实现冻土自动化观测方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冻土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同时,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  相似文献   

16.
酸雨观测是一项要求严格,操作仔细,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保证酸雨观测记录资料准确、可靠,必须要熟悉酸雨业务规范和技术规定,在"细节"上下功夫。本文从采样器皿的洗涤、标准溶液的配置、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仪器的使用和维护等方面介绍了酸雨观测业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对台站业务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同时,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铁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柳 《内江科技》2010,31(3):100-100,105
本文在介绍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重要性的基础上,主要对沉降板、单点沉降计、剖面沉降管、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沉降观测桩这五种沉降观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对今后的路基沉降观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必要性、内容、观测过程及观测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数据整理等,对变形观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对测绘同行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建筑物变形观测的必要性、内容、观测过程及观测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数据整理等,对变形观测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对测绘同行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