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教育》2008,(12):30
从2008年秋季开始,南京市将现行的“助学券”制度范嗣扩大到幼儿教育阶段,实现了从幼儿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的全覆盖。幼儿“助学券”制度实行按月对幼儿的保育教育费用资助的方式,实行标准为一般园保育教育费160元/月。全年按10个月计算,每个符合条件的幼儿每年町以享受1600元的“助学券”补助。适用范同是在南京市幼儿园(含民办)人园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即具有南京市户籍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和特困职工家庭在园就读幼儿以及孤残幼儿,革命烈士或因公牺牲军人、警察子女。  相似文献   

2.
从南京市政府召开的全市幼儿助学券发放工作会议上获悉,从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全市17万名在符合兑现条件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将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助学券。  相似文献   

3.
智利教育券政策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智利开始实施由公共经费资助的政府教育券政策.该政策以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教育券模式为理论基础,覆盖全国所有的公立和部分私立中小学.教育券政策的实施尽管扩大了学生及其家长选择学校的机会,但研究表明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才是该政策的更大受益者.此外,在改进学校效益、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智利的教育券政策也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应.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教育券政策的目的与功能,以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教育券自在中国实践以来,理论界和实践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湖北监利变法"、长兴教育券等实践表明,我国教育券的实践在变通,即偏离原初意义上的"弗里德曼"式教育券,日益走向以"教育公平、社会效益、政治价值"为目标导向的变通发展道路。其"本土化"变通主要体现在扶持薄弱学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以及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2008秋季开学起,南京首次实行“幼儿助学券”制度,对六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读幼儿园进行政府资助,每个符合条件的在园幼儿每年可享受1600元政府补助。  相似文献   

6.
《福建教育》2011,(4):2-2
从今年9月开始,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内的南京市17万在符合助学券兑现条件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将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助学券。  相似文献   

7.
2008秋季开学起,南京首次实行"幼儿助学券"制度,对六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读幼儿园进行政府资助,每个符合条件的在园幼儿每年可享受1600元政府补助.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江苏省南京市通过调整已经试行3年的幼儿助学券政策,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正式施行学前教育免费一年政策,成为率先实行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的省辖市。据介绍,南京市学前教育一年基本免费教育的对象为从2014年秋季入园读小班、2016年秋季就读大班的在园幼儿。今后,凡南京市户籍幼儿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依法设立的幼儿园就读的幼儿,每生每  相似文献   

9.
教育券在中国实践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弗里德曼教育券的原意是通过学生凭借教育券的择校竞争行为来促进办学的效率,资助上学只是它的外加功能.我国目前在局部地区试行的教育券有悖原意,基本上是一种"福利性"的教育资助;此外,教育券资助民办学校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教育券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能性也是值得质疑的.对教育券功能的拓展需持合理、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教育券制度是西方国家对教育投资体制的一种创新,其概念背后是一种典型的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资助机制,它在西方教育领域的盛行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和教育资助计划改革以及教育治理机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引入教育券制度有利于把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权交还给市场,具有实现教育公平和效率,促进公立高校和民办高校协调发展,满足学生教育选择权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超 《广西教育》2013,(5):4-4,11
教育券是指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的有价证券(即教育券)发给每位学生,家长可为子女选择任何学校就读,不再受学区的限制。而学校把所收集的教育券向政府兑换现金,用以支付办学费用。而学校间会为争取学生而互相竞争,努力改善教育质量,以符合教育消费者的需求。1955年弗里德曼首次提出教育券理论之后,美国、英国、智利、台湾纷纷开展教育券的研究及实践工作。2001年浙江  相似文献   

12.
张璇 《江苏高教》2003,8(6):106-108
本文通过对教育券拨款制度介绍 ,以及对国际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券拨款机制的分析 ,提出了建立以教育券拨款机制为主的混合资助体的建议。这种混合资助体充分考虑消费者 (学生 )的需求 ,有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办学质量 ,是今后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江苏     
《天津教育》2011,(5):15-15
南京市今秋起发放幼儿助学券 从2011年9月新学期开始,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南京市17万名在符合兑现条件幼儿园的适龄幼儿,将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助学券。幼儿助学券发放工作将采取“政策全市统一、经费市区共担、实施区县为主”的原则,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安排资金34亿元。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私立教育券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立教育券是美国教育券的主要类型之一,由私人和社会团体捐资,帮助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私立教育,具有很强的慈善性及一定的政治、文化价值取向。不同的私立教育券计划在资助额度、服务学生数量、目的及导向上存在差异。私立教育券的推行对改善学生学业成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践中仍面临如何维持计划的长远推行和留住学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长兴教育券缘起 教育券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的教育经费改革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将教育经费以支票凭证形式直接发放给家长,家长持具有货币价值的教育券为其子女自由选择政府认可的学校,不足部分由家长自付;学校持通过竞争所得的教育券向政府兑现办学经费;政府负责审查学校办学资格,确保其具有基本的办学水准.  相似文献   

16.
评析美国的教育券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敏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11):29-32
教育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公共教育改革实现私有化与市场化过程中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资助方式。美国政府资助的教育券实验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教育券开始付诸实践。文章试图对美国教育券政策的实施背景、具体实施政策、关于教育券争论的一些分析以及关于教育券提议的未来思考等方面作一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谨慎推行教育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券是经济学家设计的改变政府投资教育的一种方式,又称“学券制”,即政府不是把钱投给学校,而是把具有货币面值的“券”发给学生,让学生凭券自主择校,学校将学生的券收起来,再凭券向政府领取教育的投资,以此来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学券制能不能达到这种效果,有待实践的检验。不过,我作为一个多年工作在基层教育岗位上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券计划应该缓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券理论及其实施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本文从教育观念、学校系统、政府监管和资助以及具体实施障碍等不同角度,试图说明在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下,教育券计划应缓行。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政府为资助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一项资助政策。这项政策已经资助了数百万学子完成学业。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助学贷款的实施产生了许多如贷款拖欠率高、银行惜贷等问题,国家助学贷款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贫困生群体的需求。而将保险机制引入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可以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从而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美国现有11项公共教育券项目,按资助对象分为通用券、城镇券、特殊券、弱势券等四种形式。美国教育券计划对资助金额、资助对象和参与学校作了详细规定,其特点不再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经费配置,而是在有效利用公共财政经费的基础上,体现了对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教育公平的保护。美国教育券计划在实施中不仅促进了公立学校效能、提高了学生成绩,还有效节省了公共支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