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  相似文献   

3.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这一段自然是教学的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文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前不久聆听我校两个老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有感于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断,使我得益匪浅,特作整理,以自勉。  相似文献   

5.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先上,上了《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9册25课)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6.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8.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种特殊体例的课文,就是把一首古诗词包融在一篇生动浅显的现代文中,我们常称之为“文包诗”,如低年级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中年级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高年级的《黄鹤楼送别》等。我想“文包诗”这一文体,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而设置的,它使原本深邃的诗歌意境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总体来说,“文包诗”与一般古诗文相比.具有如下一此特秆——  相似文献   

9.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一种独特的文本样式。文中含诗,诗文一体。《黄鹤楼送别》就是一篇文包诗课文。  相似文献   

10.
一日,我给学生讲《黄鹤楼送别》一文。课上,我带着学生一起去欣赏了烟花三月的江边美景,去体会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去见证了经典的黄鹤楼把酒话别的一刻,去凝望了伫立在江边送行的李白,并聆听了他即时吟诵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相似文献   

11.
金玉莹 《教书育人》2013,(11):58-58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是一篇辞藻优美、感情真挚的古诗,诗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别有一番如诗如画的情致。  相似文献   

12.
课前热身:欣赏歌曲《烟花三月》一、深情导入,渲染情境师:“一曲新词酒一樽,烟花三月送君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千古一别黄鹤楼.”一首柔美清丽的古筝歌曲把我们带到了烟花三月的黄鹤楼上,那离别时淡淡的忧伤,轻轻划过我们的心房.让我们穿越时空的殿堂,回到一千三百年前的黄鹤楼上,去亲身感受大诗人那荡气回肠的黄鹤楼送别.  相似文献   

13.
《三峡》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其他三篇文章分别是《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山川美景”。可见,编者将《三峡》纳入富有文学性的“山水文”范畴。  相似文献   

14.
在市级青年教师展示课上,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这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文包诗,讲述名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士(孟浩然)赴名城(扬州)时的情景,即李白创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的背景。全文体现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距下课还有几分钟,学生已在教者的组织和引导下,理解了全文,并能当堂背诵古诗了。从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达  相似文献   

15.
【教材解读】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与前几册教材中出现的《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等课文相比,《黄鹤楼送别》传承着“文包诗”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等特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的韵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他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相似文献   

16.
刘云丰 《考试周刊》2012,(88):54-54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小语上的一篇文包诗,“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此类课文的教学应根据“文包诗”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精彩     
这是《黄鹤楼送别》的第二堂课,我问:黄鹤楼的景色和两位诗人的情谊比起来,哪个更美?我想把大家的意见统一到"情感"这个角度上来。这时,班级的"课堂病毒"发作了,他在座位上嗤之以鼻地说:"老师,李白是不是在拍孟浩然的马屁啊?"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上,我有幸展示了一节汇报课——《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整节课的前半部分总体上可以说是比较顺畅。解析课题、自读课文、指导读书等环节几乎没有什么波折。当教学进行到“请同学们默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看哪里有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烟花、碧空尽、唯见、故人”等关键词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通过引导学生诗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比较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随后,我继续引导:…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是“文包诗”形式的课文,在想象中叙述了年轻时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吟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景。在阅读与实践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执教此课应把准两位诗人辞别的“脉”。  相似文献   

20.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