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象现象一有位在小学数学成绩蛮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却感到学习数学有些困难,成绩在不断下降,于是来找我这个曾教过他的小学老师指点迷津。我猜测他对数学课本可能十分陌生,果然,他说数学课本他从来就没有读过,还说:“学数学就靠听课、做习题。”现象二在一堂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上,老师讲授了30分钟新课后,留10分钟给学生做练习。老师看到一个学生还在看书,没做练习,就上前催他动笔。学生说:“刚才没听懂,想把书看懂了再做。”老师却撂下一句:“听都听不懂,还想看懂﹖”二、反思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师还在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  相似文献   

2.
引例:(1)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问她是否有孩子。她说:“有两个孩子。”那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2)你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问她是否有孩子。她说:“有两个孩子。”你又问:“有女孩吗?”她说:“有。”那么一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概率是多少?  相似文献   

3.
儿子今年已是一名高中生了,平时街坊邻居见了都夸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我们也对孩子的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比较满意。可是期中考试后,他的数学成绩却很不理想,当时我们也没在意,鼓励他说:“到新环境后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抓紧调整,一定能赶上的。”可到了期末考试时,成绩下来仍然没有多大进步,孩子一脸沮丧,一肚子委屈地抱怨道:“谁说付出了就一定能有收获?”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但马虎粗心是常事……”看来做家长的真得好好帮他找找原因了。寒假里,我细心观察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郭利 《小读者》2012,(2):76-6
虽然社会、学校、家长都异口同声地说要实施“素质教育”.一再呼吁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实际上谁也不甘落后。社会上各种特长班、补习班越来越繁荣.学校希望学生成绩有进步.自然大加鼓励:家长们更是不甘落后,踊跃参与。也许家长也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现实如此地残酷.人家都学.你不学,肯定会落后于人。补习班实在是大势所趋啊!  相似文献   

5.
晓桦 《初中生》2006,(9):22-23
我有一个读九年级的小邻居,他的数学成绩不好,妈妈担心他考不上好一点的高中,特地给他请了家教。可是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他还没有进步的迹象。他着急了,问我:“我不明白,我是不是在数学方面有些弱智?”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母亲点点头。专家又问,孩子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吗?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叠被褥,您嫌他笨手笨脚而帮他叠是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问:“您是怎么知道的?”……  相似文献   

7.
幽默四则     
大促父亲:“鸟儿起得早,才能提取虫吃,读书起得早,才能成绩好.”儿子:“那么虫子起得早不就太傻了吗、’反正他一样顾客:‘周志,你卖的包子怎么都是破皮的、’服务员:“这有什么关系人正你吃的时候也要叹破它的.’”节约电费甲:“你家每月为什么只用了3度电?”乙:“很简单,每天吃完饭我们都出去玩了.”不用谢孩子:“爸爸,卢阿姨给糖给我吃.”父亲:“那你谢谢阿姨没有?”孩子:“谢了.没用的,她说不用谢.”幽默四则@莫克伦  相似文献   

8.
《圣经(旧约)》上有个故事:两个妇女为孩子的所有权发生争执,到所罗门国王面前请求判决。一个妇女说孩子是自己生的,被另一个妇女抢去了;另一名妇女称孩子本来就是自己亲生的。于是国王命下人取来剑,说:“把孩子切成两半,让她们每人拿走一半。”结果一个妇女说:把孩子给她吧!不要杀了他。另一个妇女说:切吧!谁也别想要孩子。于是孩子判给了第一个妇  相似文献   

9.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雯燕 《成才之路》2010,(4):I0015-I0016
《圣经(旧约)》上有个故事:两个妇女为孩子的所有权发生争执,到所罗门国王面前请求判决。一个妇女说孩子是自己生的,被另一名妇女抢去了;另一名妇女称孩子本来就是自己亲生的。于是国王命下人取来剑,说:“把孩子切成两半,让她们每人拿走一块。”结果一个妇女说:把孩子给她吧,不要杀了他。另一个妇女说:切吧,谁也别想要孩子。于是孩子判给了第一个妇女。类似电视剧《绍兴师釜》里的方师爷就比国王聪明,他遇到一个同样的案子,  相似文献   

10.
沙晓付 《贵州教育》2010,(10):21-22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这位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有一次,上帝想接四个孩子到天上玩玩儿,就对他们说:“说吧!我给你们每人一个机会,你只要说出一个心愿,我就能立刻把它变成现实。”第一个孩子立刻回答:“我想变个瞌睡虫,会飞,只要往老师的鼻子眼儿里一钻,他就立刻睡着了。”上帝问:“为什么?”“他睡着了,才不会给我们留那么多的作业!”第二个孩子说:“我想当一回老师,就当一回,当一个特别特别厉害的老师!”上帝问:“为什么?”“这样,我也就能给老师的孩子留好多好多作业了!”第三个孩子说:“我想过一个绿颜色的星期天!到绿色的草地上踢一会儿足球!”上帝问:“怎…  相似文献   

12.
进入初三以后,女儿的学习成绩稳定在年级十名左右,从小好强的她对自己的成绩很不满意,尤其是每次考试结束,不管是进步还是退步,都很不开心。我记得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市里统考,她的总分排在年级第八名,平时较薄弱的数学学科这次排在年级第一,我对这个成绩挺满意的。谁知她看到我,眼泪就簌簌地掉下来,问我:“妈妈,你说实话,你和爸爸是不是很希望我考第一?”我愣了愣,随即说:“只要你尽了努力,名次不重要,而且你要相信,努力才能有回报,你看,平时你在数学上下了功夫,这次进步就很大,是不是?”她破涕为笑,使劲地点点头。初三这一学年,我和丈夫一直都在想办法给孩子减压,让她能轻松地进入考场。  相似文献   

13.
那天,孩子愁眉苦脸地说:“下午不想去上学了。”问及原因,孩子说:“有个叫小玮的同学非说我弄坏了她画的琴键图,让我赔。”我说那就画一张给她不就行了?孩子说不行,她就要她原来的那一张。我再提议,那就送她一张白纸,让她自己画一张好不好?孩子摇摇头,说那样更不行。  相似文献   

14.
以优异的高考数学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的刘君同学。在谈到她的学习经验时深有感触,她说,数学题目浩如烟海,她曾把每本习题集都从第一页开始一题一题地做,苦苦挣扎许久以后,毫无明显进步的迹象,后来,她终于发现了一条“秘诀”:只做最典型和最难的题,她介绍说:“不久我发现有很多习题题型相同,  相似文献   

15.
我的女儿是成都一所小学3年级的学生。她活泼快乐,特别是在体育方面出类拔萃,经常和男孩子一道踢足球、打乒乓球。最近她被同校的一个5年级的男孩子喜欢上了。开始我都没有在意,她连着几天都回来告诉我说:“妈妈,有一个5年级的男孩子叫××的,他说他喜欢我”。我说:“喜欢你,你就跟他玩嘛”。她又说:“妈妈,不是那种喜欢……”为了把事情淡化,我故意不理解她的意思,跟她说:“你们每次出去玩,不是就缺男孩子吗?我们下次把他叫上(我们也组织了类似‘星星河’的活动)。”这下她急了:“妈妈,你怎么听不懂嘛。”然后她就告…  相似文献   

16.
曾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打动了许多人:一个校园的花房里,日开了一朵最大的玫瑰,一个4岁的小女孩却把它摘了下来。一个教育家路过,他亲切地问她:“你摘这朵花给谁?”小女孩红着脸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玫瑰,她有点不信,我摘下给她看看,看完就送回来。”听了小女孩的回答,教育家的心颤动了。他又摘下两朵花,对孩子说:“一朵给你,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一朵给你妈妈,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相似文献   

17.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18.
她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差劲,他如一个傲慢的天使降临到她的课余时间里来,并且非常严肃地对她说:“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在一个月之内,把你的数学成绩提高到及格线上来。”她托着腮,木然地“哦”了一声。  相似文献   

19.
胡萍 《教育文汇》2014,(24):31-32
一次,我到一个城市给小学低年级学生上性健康教育课。课后,一位妈妈问:“老师,你发现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吗?”她把一个男孩指给我看,这孩子坐在第一排,上课的时候我注意过他。我回答:“我没有发现他有明显的问题。”她说:“我的儿子有‘自闭症’!”  相似文献   

20.
《光明日报》曾经报道过一些幼教专家在北京所做的一项心理测试。其中有一道题目:“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穿吗?”幼儿园的孩子们半天都没有回答。于是老师点名让每个孩子回答。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会生病的,我妈妈还得花钱给我看病。”第二个孩子说:“我妈妈不让,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