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们聚首在生命教育的旗帜下,作为同道,我们相互勉励,相互启迪,积累共识,激荡情怀,生成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尽管“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被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生命教育”的“为了更高的生命品质、更美好的生命存在”这一追求却是共同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聚首在生命教育的旗帜下,作为同道,我们相互勉励,相互启迪,积累共识,激荡情怀,生成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尽管"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生命教育"的"为了更高的生命品质、更美好的生命存在"这一追求却是共同的。生命教育,最通俗地说,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教育概念,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范畴。它首先是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让生命更美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中国教师》2012,(1):56-57
<正>我们聚首在生命教育的旗帜下,作为同道,我们相互勉励,相互启迪,积累共识,激荡情怀,生成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尽管"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生命教育"的  相似文献   

4.
善待人生     
周瑞金 《高中生》2010,(28):1-1
人来到世间是为了享受生命的美好过程。让生命过得充实、愉悦、有意义,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人生价值的真谛就是:"爱自己,爱他人。"  相似文献   

5.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一种"为了生命"的教育,可以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是现代教育的理想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精心设计安排、完善丰富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之外,更要努力关注和寻找与之配套的有效教学方法。为此笔者坚持在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最后找到了心理学的叙事疗法。本文阐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关键阶段重点运用叙事的精神理念和方法技巧,以期更好地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郑影 《早期教育》2012,(2):17-19
当前我国幼儿的生命安全问题再次激发公众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对于生命的理念却越来越缺失,有些幼儿园甚至为了追求"功利主义价值"或打造具有某种特色而在活动中压抑儿童的生命性。本文基于回归幼儿生命的视角,反思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并提出其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应然走向。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将是人类在教育观念上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那么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取向,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教育的原则进行。生命教育必须坚持生存价值与生活意义、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三者相互统一协调的原则,借鉴国内外经验,开展学术交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和生命教育研究,可以促进生命个体真善美的自我追求,使学生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个性鲜明、掌握创造智慧的个体。  相似文献   

10.
一、生命教育与高效课堂 2006年,由我主持研究的省级教科研成果——构建“五步探究教学”模式,明确提出了构建“生命课堂”的课堂目标。之所以今天再次提出,是因为我认为:教师、学生是学校中鲜活的生命个体,呵护自然生命、完善社会生命、涵养精神生命是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教师幸福、学生自信”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了生命的完善与美好应是教育最大最持久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成长生命的教育。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小蔓教授认为:"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师生生命相互敞开和走入的过程。这考验着教师人格的本真、情感交往的诚意,  相似文献   

13.
人是教育的、受教育和需要教育的生物。教育是一种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其真实意义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那么,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对生命的日益关注,语文教育的生命性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彰显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终极价值的基本思路,以提升“人”的生存意义与质量为核心的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中学语文教育要进入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使学生理智地看待生命本身和生命的进行过程,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追求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格,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肖川 《广西教育》2012,(28):30-30
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于1997年提出。此后,各地便陆陆续续开始了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的汶川地震以后,生命教育得以迅速地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博士生导师肖川教授任该中心主任,这是我国首家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究机构。肖川所倡导的生命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追求美好的人生。在肖川关于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论述中——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教育的存在形态、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向我们阐明了生命教育应该如何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如何用生命去滋润、温暖生命,以及生命教育所涵括的广阔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王文治 《现代语文》2009,(11):59-60
关注生命,"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了一种教育追求。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遵循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生存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真谛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我们今天关注儿童,关注生命,不再是一种乌托邦的幻想和美好追求,而是解救儿童的当务之急。因为今天的儿童,他们的生命正在受着成人主宰的教育的煎熬和折磨。在此先摘录两段分别描述中外课堂场景的文字,看看我们的课堂是否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是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给"生命化教育"下的一个定义。体育训练中的生命化教育就是把真挚的生命关怀融入到体育训练中,不仅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求,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远发展,让师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体验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相似文献   

20.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受"工具性价值"思维的影响,在教育中,即便是在幼儿园教育中,把人当作工具,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遗忘与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要直面儿童的生命,直面儿童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为每个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