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说明了武德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武术在长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地强调了道德修养的作用,并以传统的崇德扬善的道德观来协调习武者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德”与“艺”(武技)的统一。文章以武德的概念,传统武德的主要内容为出发点,来分析武德在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价值。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注重对武德思想的关注,及学习。  相似文献   

2.
武术是武德与武技的统一,表现为以武德统制武术技法,武德融入武技之中。习武一方面要求除暴惩恶、见义勇为;一方面又要研修既可迅速解除对手战斗力、捕俘对手又不致伤残对手的制人术;还要求习武者既要苦练技击术,还要学好救治术,有杀而不知救有悖人道。表现为以武技之能,行武德之举:以武卫  相似文献   

3.
武术礼仪是武德文化的载体,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人历来讲究"习武先习德""、德为艺先"。近年来,由于各种客观因素,"武德"传统在年轻一辈中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间接阻碍了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拟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武术礼仪进行规范,使武术礼仪在实践过程中更具可操作性,并使习武者以身体力行的方式来继承武德文化,形成武德习惯,提高武德修养。  相似文献   

4.
我国武术运动包含两个部分,传统的竞技武术和新兴的大众健身武术。我国武术运动的发展,要坚持推广与传承的结合,开发与保护的结合,一体两翼的结合,以及武技、武德与武术文化的统一。推广与传承的结合使得我国武术的延续成为了可能。开发与保护的结合丰富了我国武术体系。一体两翼的结合为我国武术指明了方向。武技、武德与武术文化的统一是我国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回顾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武术是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从历史学的视角,回顾历代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认为,中华古代战争武技与武舞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要素;中华武术为近现代民族崛起做出了贡献。提供以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策略:将武德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武礼与学校礼仪教育相结合,武术技术与学校文体活动相结合,武术教育融入武术爱国故事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武术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武德是中国武术理论观的核心,表现为以道德规范武术行为与方法,使道德观念成为武技之准则。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谦和仁爱为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7.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课堂教学不单是纯粹的技术传承,而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国家把武术作为大、中、小学学生体育必修课程,对培育广大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立德树人”和传统武德的现代内涵出发,分析了中国武术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思想道德建设、“四观”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弘扬方面,并针对武德教育的价值体现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武术对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的历史重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8.
苏建波 《体育科技》2010,31(4):26-30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逻辑分析,对武术爱好者和学生进行随机调查。从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之间的道德礼仪动作、宣传力度、场地设施等方面。跆拳道推崇"礼始礼终"的尚武精神。其宗旨是"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挠"。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学习武术过程中及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为目的。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武术只留下一抱拳礼仪。中华武术先要有武德才能让武术立于不败之地,发扬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意识,构成了中华武术尚武崇德的民族精神。通过对跆拳道礼仪和中华武术的武德教育的对比揭示了学习武术武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更好的发扬中华武术武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四、武技与武德1、武技基本涵义和内容武技是关于搏击交手的具有操作意义上的技艺、技能、技巧、方式、方法和战略战术等,是武术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武术生存发展中最基本的内容,正是由于有了技法才能称其为武术。  相似文献   

10.
武术特征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武术,以利于武术的国内发展和国际化传播,有必要从整体上总结武术在世界武技中的独树一帜之处.从外显的拳种流派、内含的武德修养、呈现诗意审美的艺术化倾向等三方面,探析了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形成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当代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在武术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习武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在发生着不同的改变,那么,习武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受到影响的程度与受到的思想教育是否存在着关系呢武德作为武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怎样才能让习武者了解到武术的真正内涵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以蔡龙云先生在多年对武术的研究,并构成其特有的武术思想体系作为研究根本,深入了解蔡龙云武德思想对当代习武者的人生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伦理学的辨证道德论认为,自人类道德产生以来,道德就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要求中有着不同的内容,因此武术也具有时空流动性的特点。武术教学不单是纯粹的技术传承,而是一个民族文化思想、传统美德的教育过程。当代的武德要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基本立足点,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武术发展的要求为根本,充分发掘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攻防体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套路攻防的实用性进行体悟和研究。研究认为:武术套路绝非"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相反,其具备了丰富、精妙且能攻善守的技术特质;通过套路攻防训练能够使练习者掌握攻防使用技能,提高自卫防卫能力,更愿意参与武术套路运动;通过套路攻防训练来提高增强练习者的自信心,使身心获得愉悦,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探析武德教育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武先学礼,习武先习德”。武德是衡量武术人才的道德与文化的重要指标。作为习武之人应重视武德教育,把武德的教育放在武术整个教育过程的首要位置,以促进武术呈良性正规方向的发展。文章解释武德的由来及其涵义,进而描述了武德的发展现状及武德宣传教育的形式,最后着重从武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三个方面论述了武德教育的原因,以此来探析武德教育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中华武术历来讲求“习武先习德”,德立而功夫深,从古至今不管是何门何派,其门规戒律都要求把德放在首位,习武之人对德性修养的要求很高,甚至是苛刻严明,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武德精神,使得武术的精华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武德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社会主义新时期,要充分发挥武德精神的育人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视角,阐述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分析了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时代价值,指出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思想存在的问题,提出武术教学要树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树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理念、树立"武术文化传承与技能传授并重"的理念、树立"尚武崇德"的理念、树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以大力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高校武术套路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武术套路教学诉求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武术套路教学文化诉求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单纯的教习技术的现象,转而诉求于武术的文化和精神元素,使枯燥的技术学习转变为丰富的内在的精神追求,利用高校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武术的精神和文化占领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之从内心接受武术文化,并从一个新鲜的视角重新理解武术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武术教育理论中武德是其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道德规范、武术行为和方法;把道德观念视为习武者的基本准则,武德以尊师重道、重义守信、立身正直、仁爱谦和为基本内容。高校习武者是武术爱好者中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武术运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武德教育对于习武者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