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述及战国诸子的重农思想,过去多笼统之论,且主要着眼于其积极层面分析,本文在肯定战国重农思想进步意义的同时,认为战国诸子存在不重视农业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改进的缺陷.这些缺陷在以后的历史中未能加以修正而成为中国重农传统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中山文化论     
中山之名,始于战国,或为国或为郡或为府,一直沿用千余年。中山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完全河北地域内的一种文化。起于战国中山国、传承千年的中山文化博大精深:既有科技与艺术之美的中山之器、工艺与书法之妙的中山铭文,还有丰富的中山酒文化、科技、诗词歌赋、多元宗教、民间艺术等。中山文化造就了中山人文精神的传统精华:重信尚义,忠诚勇敢;开放包容,淳朴仁厚;慷慨悲歌,英雄大气。中山文化杂糅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多民族文化,对河北的文化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耶酥会士携天主教先后进入日本与中国.处于战国末期"下克上"风潮中的日本是由"轻文重武"的武士阶层所主导的封建割据社会,中国则是"重文轻武"的士大夫所主导的中央集权社会.中国明末社会与日本战国末期的社会背景不同,两国深层的社会政治传统也大相其异,迫使远东耶酥会采取了不同的传教策略,这种"因国制宜"的传教策略其实也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相异所催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古典公关艺术之精华的战国公关范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它日益成为公关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孙志江的《战国公关艺术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为今人解读中华古典公关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作者大胆破除了把中国古代公关的流散形态和现象形态视为公关之荒漠及公关之集体无意识而加以漠  相似文献   

5.
战国诸子之学不仅受到周代传统王官之学的影响,更注重从民间资源中汲取智慧的养料.民间智慧对战国诸子之学的影响随着战国诸子学术自身的发展而日益重要,这种影响不仅极大地改变了战国诸子著作中各类叙述性材料的具体比例,也对战国诸子学术精神风貌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的哲学思想深受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又有明显的中国传统哲学的烙印,他提出的一些哲学命题如哲学乃“一切科学的总积”,“乃语言之副产品”,“汉语实非哲学的语言,战国诸子亦非哲学家”,并由此延伸出中国无哲学的惊骇之论;以及《战国子家叙论》、《性命古训辨证》两部哲学巨著,证明了其在中国哲学近代化变迁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思想启蒙和中国哲学近代化历程中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战国诸子争鸣之际,出现了"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的局面,"黄帝"成为诸子百家言论中炙手可热之人物。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黄帝之学"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中出现的。先秦"黄帝之学"的渊源是上古时代的巫术活动,代表的是在战国社会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科技发展背景下的数术与方技知识技术。先秦战国中后期所流行的"黄帝言"背后,有着较为相似的著述内容和较为接近的思考路数。  相似文献   

8.
高师国画篆刻基础课教学必须别具只眼地继承传统,打通实用与艺术层面。一方面,秉承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战国至唐宋印章多元化的实用空间;另一方面,挖掘人文本体价值,呼唤自我精神生命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文人入仕传统,造成了中国古代士文化中的贬谪文化现象.封建专制制度肇始于战国,定形于秦汉,完成于隋唐.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士人的入仕途径不尽相同,他们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人格模式也就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0.
《墨经》以其萌芽几何思想,精辟的逻辑思维而立为战国显学。其中内蕴"圆、方、平、直、点、比"概念体系;点的数理哲学;比的经解深入;"相合"、"相连"与"相切"原理;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抽象,皆为我国数学传统文化精髓,但未能影响中国数学传统文化主流,出现断裂。新时期,我们应该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把中国数学传统文化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11.
伦理政治是典型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模式,王道和霸道是春秋战国时期提出来的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这一王霸观演绎了由分歧、对立最终走向综合的思想历程。这一认识成就,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攻与守是作战过程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防御理论在中国传统兵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防御理论的形成和成熟,相对滞后于进攻理论。它萌芽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而在宋、明两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攻与守是作战过程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防御理论在中国传统兵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防御理论的形成和成熟,相对滞后于进攻理论。它萌芽于春秋时期,形成于战国时期,而在宋、明两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4.
对近30年来有关《孙子兵法》是战争之法还是和平之法的争论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将孙子置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置于中国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进行考察,认为孙子的核心文化精神乃是和谐竞争,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核心文化精神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的。而将研究的焦点置于竞争与和谐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之上,正是《孙子兵法》有别于其他兵书并高于其他兵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控制人口和增加赋税的需要,促使户籍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书社组织是一个具有一定人口和方域土地的地缘编组单位,又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单位,最早的户籍制度就是由书社组织的人口统计功能转化而来。战国时期户籍制度迅速发展,楚简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楚国通过登记人口来统计民数,区分身份来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承担不同赋役的相关材料。通过对户籍的管理来实现社会控制,证明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战国策》的书名和编著者,历来说法众多且各执一词。本文首先根据刘向《战国策书录》所述,对之进行分析辨缪。其次,依据《战国策》原文,对其编著者进行简略考辨。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官”作为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及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代大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华夏远祖尚武传统的熏陶下,侠萌蘖于上古时期的士阶层。我们一般认为,春秋剑士是其发展的初始形态,而战国游侠则是其较为成熟的发展形态,已经成长为当时重要的社会力量。策源于先秦时期的侠士形象和侠义精神早已融入到中国特有的本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侠的身份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对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古代的广西作为岭南百越民族文明的一个摇篮,其饮食文化与这块古老土地的人类文明一样,史踪清晰,内涵丰赡,成就灿烂。通过对商周至战国时期古壮族饮食文化踪迹的探寻及秦至隋时期广西壮族饮食文化态貌的史料考析和文化钩沉,首次对商周至秦隋时期广西饮食文化态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