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献”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我国“文献”一词的最早出处,现都以《论语·八佾》篇的记叙为渊源:“夏礼吾能言之,(木巳)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是什么意思呢?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问题,现在又引  相似文献   

2.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的这段话,说出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资料,是历史前进脚步的印记。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基础,也是研究当前现实问题的依据。整理和编修教育史志,尤其要以高度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文献资源布局”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文献资源的布局是国家对有价值的文献搜集的完备程度及其在地理区域上的宏观配置。这里对“文献”一词的概念必须搞清楚。“文献”一词及其原意出于孔子,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  相似文献   

4.
<正> 文献,这个古老名词,是二千多年前,由孔子所提出。《论语·八佾》篇里说:“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但是,文献究竟是什么东西?代表的名物范畴是什么?其本质涵义何在?孔子并没有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性的描述。多年来,人们在机械地接受和传统地沿用文献概念的同时,也在历史地分析和考查处于春秋时代孔子的文献心态和文献观念,以探讨和研究文献的本质涵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文献形态的衍变,文献自身发展的复杂过程以及处  相似文献   

5.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标点均照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最后一句话,诸家标点有异: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4页“追迹三代之礼……《礼》记自孔氏。”——…  相似文献   

6.
一、文献定义的历史演变 文献一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他懂得夏代、殷代的制度,但不了解杞国和宋国的制度,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对这段话,后人的解释颇多,但长期流行的是汉郑玄和宋朱熹的观点。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文献的原意是两个概念,即典籍与宿贤。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训为贤,指广博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因为古人治史,一方面靠文字记载,一方面借助口耳相传的资料,因此“文”与“献”(贤)都被视为史料。 宋元之际,文献概念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专指有价值的图书文物,其外延有所缩小,贤的意义退化。这个时期的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著作作了《文献通考》一书。他在此书自  相似文献   

7.
古籍文献资料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在各高等院校都收藏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如何开启这座宝库,是高校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古籍文献资料的范围中国文献历史悠久,从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五百年历史。"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径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径也。文献不足故也","文献"的概念在这里是  相似文献   

8.
石熠璘 《甘肃教育》2011,(19):36-36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云: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要使教育能够“枝繁叶茂”,必须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传统文化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深化教育根基,传承优秀传统的载体。“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传承文化经典,不仅意味着汲取圣贤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文献。什么是文献呢?“文献”二字自古有之,在我国,它最早出现在《论语》中。《论语》第3卷“八佾”篇中记录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再徵之矣。”杞、宋是古代的国名。杞是夏的后代,宋的是殷的后代。孔夫子这段话的大意是:他能讲解夏代和殷代的典章制度,但对杞国、宋国的典章制度因文献不足而无法讲解。如果文献充足,那他就可以取得证明了。这段话表现了孔老夫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而何谓“文献”…  相似文献   

10.
2013年7月,笔者参加“区培’学习,听了特级教师黄亢美关于经典诵读的讲座,感受颇多。由此也深深了解到,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从我班开展“诵读经典诗文”后,笔者发现学生的诵读水平有所提高,作文中也多了很多经典语句,这是一个可喜的开始。笔者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经典诗文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1.
研读文化经典,植入传统文化之根;诵读经典诗文,催生心灵品质之花;汲取名家精髓,塑造理想人格之躯;建设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之魂;等等,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经过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浸染,学生必定能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迷人,能感受饱读诗书、风度翩翩的儒雅之气,能感受居高临下、居高声远的魅力,从而让精神升华,自觉地把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用直译法和意译法翻译文言文,其作用仅仅局限于学生“习其句读”,不能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一般读者和大众只能“心向往之”,严重制约了经典的大众传播.如果采用释译法翻译文言文,就能突破以往传统译法的瓶颈,促进经典的传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理所当然,一所学校也不能没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文化是有传承性的,而传统文化中能够影响至今的,是师生最容易接受的。基于此,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小学对“经典诵读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领域做出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树立经典选文的多维度理解观念,能为教师规避经典教学的误区提供指导框架:构建与单元学习任务的递进式和同构性目标;其教学设计须在字字响亮、句句精熟中夯实文化基础,在“有疑而无疑”的探索中提升思辨能力.最终实现经典传承传统文化、达成学习任务群任务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梅 《华章》2011,(33)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走进校园,“书香校园”营运而生,凸显的效果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华文化对孩子发展、成长的影响力.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我们通过营造宣传性、教育性、浅显性与可操作性的环境,让幼儿经常沉浸在经典文化之中;通过抓住生活环节,建立了两个特定常规制度,让幼儿时刻与经典文化为伴;我们以活动导入,幼儿参与到形式多样、富有游戏趣味的经典诵读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喜爱经典、亲近经典.  相似文献   

16.
经典传统文化,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根本,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的有效渠道,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一首古诗一个人——链接拓展酝气度”“一座楼阁一组诗——灵动建构蕴高度”“一篇文章一本书——回归本原孕厚度”的三种维度,在语文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落实传统经典文化教学,使得学生既能积淀文化素养,又能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文化经典有如恒河沙数,是我国文化史中的瑰宝,源远流长。从小就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能滋养他们的心根,使他们在经典文学的天地里自由地心驰神游,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心田,从而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18.
“若厥株拘”,语出《列子·黄帝》和《庄子·达生》篇,历代诸家解释不一,聚讼纷纭。 郭象给“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作注说:“不动之至”。这是提示句意,基本精神是对的,但未及疑难字句的训释。成玄英疏云:“拘,谓斫残枯树枝也。”,疏对“拘”字的解释决不可信,因为从来没有这种用法。 陆德明《经典释文》:“本或作橛,同。…李(颐)云:“厥,竖也,竖若株拘也。”黄焯《经典释文汇校》:“景宋本、古逸本作橛。”按,作“橛”是。《说文》:“厥,  相似文献   

19.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国学有助于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小学开设国学经典地方课程,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对此,笔者认为,对于国学经典来说,需要开展"悦读",让学生享受国学经典,并在其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言行习惯。具体策略有:突出学生自主,奠定国学经典"悦读"基础;借助游戏策略,丰富国学经典"悦读"色彩;强化体验感悟,给国学经典插上"悦读"翅膀。  相似文献   

20.
<正>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具有修身立德和陶冶性情的功能,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要从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着手,深入挖掘那些经典的国学篇目,以及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诗文,为育人所用,再结合实践开展丰富的国学教育活动,使传统文化得以弘扬,美德得以传承,师生素养得以提升。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作出具体规划。《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总目标”中提出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