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汉武帝没有通过征和四年所下《轮台诏》表示对自己一生征伐的悔过。《轮台诏》是武帝针对西域有关具体问题尤其是轮台屯垦一事做出回答的诏书,没有表现出对过去穷兵黩武的悔悟,也没有反思自己一生过失。  相似文献   

2.
罪己诏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两汉时期的罪己诏又最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从汉代君主罪己思想来源、汉代罪己诏与政治生活、汉代罪己诏的意义等三个方面对汉代的罪己诏作一略析。  相似文献   

3.
许雁南 《文教资料》2013,(31):188-190
罪己诏是封建时代皇帝发布的命令、诏书里的一种特殊文种,一般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危机时,皇帝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而发布的一种口谕或文书。众所周知的是,皇帝发布任何诏令,都会有亲信大臣或内侍大臣替他拟制,而像罪己诏这种皇帝骂自己的文章,其中的分寸把握对执笔者更是一种考验:说过了,等于是骂皇帝;说轻了,意义不大,百姓也不满意。本文拟从几份古代罪己诏的文本出发,探讨古代秘书性人员的职业操守和素养.从而给我们今天的秘书人员代拟讲话稿、代发公文等做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罪己诏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与其他诏书相比,它在行文语气、下诏内容和接受者方面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又反映了"君与民""君与德""君与天"三对特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在灾异发生或政令失误时颁布的反省罪己文书,文化内涵丰富。罪己诏最早出现在汉代,且数量众多,这主要源于阴阳灾异说的盛行。从修辞层面看,罪己诏垄断了灾变解释权,限定了归罪资格,有助于巩固皇权,是政治修辞的重要形式。在后世发展中,其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式的策略实施,日渐蜕变为取悦民众、缓和矛盾的统治权术。应该肯定的是,罪己诏显示君王自我反省精神,常伴有招贤纳士、延问得失、敦勉臣吏的作用,且附带救助优抚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修政功能。  相似文献   

6.
沈悦 《文教资料》2013,(32):181-182
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五位皇帝连续颁布了数量颇多的求贤诏书。体现了统治者求贤若渴的进取精神。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治国理念的指导下,选贤的标准又是内在不同的。在诏书之下,是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人才观的反映。以“求贤诏”为切入点作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探究西汉前期的思想文化、政治生态,以及从文体学角度探究求贤诏书的写作文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一 轮台,又作“伦头”或“仑头”,本是西域古国之一。其地位居西域中央,北倚天山,南临大漠,东指焉耆,西接龟兹(今库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开发较早的农耕地区,又当“丝绸之路”必经的交通要道。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太初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大军,西伐大宛,取道轮台而西。轮台的统治者,过去一向侮慢汉使,此次又企图阻遏汉军西进,被李广利攻而平之。故轮台有其地而无其国,班固作《汉书·西域传》时,就没有撰写轮台的专传,后世常说的“西域三十六国”,也就不包括轮台在内。  相似文献   

8.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登载的柳用能同志《试论〈轮台之诏〉与统一西域》一文,读后颇有收益,但文中在论证汉武帝《轮台之诏》产生原因时,对一条史料的引用和分析却似有不妥之处,兹提出一些不同看法。 柳文云:“据《资治通鉴》卷二十二所记,早在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汉武帝就对大将军卫青说过:“汉家庶事草创,加(之)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联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相似文献   

9.
《四时月令诏条》是一份在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抄写本诏书,颁布于西汉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本文分析了《四时月令诏条》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和思想,论述了《四时月令诏条》所体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最后讨论了《四时月令诏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用性。  相似文献   

10.
敦煌悬泉置发现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被定名为《四时月令诏条》,其释文现已发表。由于书写其内容的泥墙墙壁破碎严重,致使其中部分文字无法修复和释读。因《四时月令诏条》源自《吕氏春秋》、《淮南子》,并与《礼记·月令》有密切联系,现结合上述文献对其中9条月令中尚未释读的部分文字作了新的释读和补证。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统治时期,流民问题十分严重。汉武帝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严控户籍、赈济安抚、生产自救、扩大土地资源、抑制土地兼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汉武帝解决流民问题尽管有些不足,但成效显著。汉武帝时期的流民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深刻地反映出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政治经济特色。  相似文献   

12.
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神化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登位之初是怀疑天命的,也不知如何实现天下大治,多次征集贤良文学问以治国之道.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天命观及阴阳五行学说,从而使儒学神学化.汉武帝肯定天命、大一统观,部分地吸收了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将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和陈皇后、卫皇后、李夫人以及钩弋夫人都有过缠绵的感情,可是都以悲剧告终。陈皇后先是失宠,继而被废,郁郁而终;卫皇后因巫蛊事件被废,自杀;李夫人因病早逝,让武帝思念不已;钩弋夫人因为可能危及皇权而被武帝处死。帝王和后妃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和功利性、政治问题以及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他们感情上的结局,因此,汉武帝和后妃的情感故事堪称是一曲哀婉的悲歌。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夷”地处边陲,其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 的。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强盛,经略“西南夷”的条件日趋成熟。汉武帝通过设置郡县加强 对“西南夷”管理,同时实行“故俗治”、“毋赋税”、募兵屯垦和开凿交通干线等一系列开明的政治、 经济、文化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加快了“西 南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汉武帝为适应形势对人才的需要 ,制定了选才育才的制度 ,增多了选才的途径 ,扩大了选才的范围 ,实行察举与自荐、选拔与培养 ,上诏与下举的结合 ,坚持量材而受官、禄德而定位的用人原则 ,知人善任 ,赏罚分明。对当朝及后世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琼斯皇》是美国著名戏剧家奥尼尔的代表作。从宗教角度看,琼斯这一形象传达了奥尼尔内心深处的宗教观念。作者通过表现琼斯对两种宗教——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和美国白人的浸礼教的背叛、忏悔和获得拯救的过程,表达了他本人对黑人处境的深切同情和对现代人命运深刻思考的双重主题。奥尼尔也试图通过这一形象的忏悔和被拯救的过程为深受肉体和精神奴役的黑人民族与深受精神困惑折磨的现代人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唐太宗制定了一系列氏族政策,如皇室婚姻中,“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同时组织官员修撰《氏族志》,并颁布《诫励氏族婚姻诏》等。这些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以李唐皇族为中心、并联合朝中大臣的氏族新秩序,藉此扭转山东士族很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不过,这些氏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未取得理想的直接效果。  相似文献   

18.
汉武帝提倡辞赋的一个原因是出于政治上选拔人才的考虑:奖掖赋家——文化建设的需要;提拔赋家拓边固疆的需要;黜罚赋家——君主专制的需要;倡优蓄之——供奉宫廷的需要。由于武帝对辞赋的喜爱与对赋家的擢拔,文学家纷纷麋集在他周围,赋从此由汉初的藩国走向宫廷,赋家也从王侯的客卿变为御用文人。文士被武帝网罗后,开始了与中央政权的合作,此后文学与中央政权结合得更紧密了。  相似文献   

19.
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怀有建功报国的伟大志向。在汉武帝通西南夷的历史进程中,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平息了唐蒙事件,稳定了汉在巴蜀的统治,保证了通西南夷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亲自出使西夷,使汉朝与“西南夷”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得以加强,增强了“西南夷”对汉王朝的政治认同,为汉武帝后来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