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学界越是为不能获得诺贝尔奖而纠结,中国对诺贝尔奖的研究就越热。然而,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对科学研究的工具主义观念,"诺贝尔学"并不能帮助中国成为科技强国10月11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来,正在开车的徐飞手握方向盘,目光直视前方,用平淡的语气说:"诺贝尔奖里最有含金量的还是科学奖。我现在丝毫不怀疑,中国科学家随时都有可能获诺奖,并且很可能不止一位。"身为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哲学部主任,徐飞长期研究科技史与中国科技制度,从中国科学发展目前的总体水平来看,无论中国科学家获还是不获诺奖,他都不会吃惊。然而,科学界却未必都有徐飞这般的淡定。早在2000年,杨振宁就提出"中国科学家将在20年内获诺奖"的断言,由于这一预测迟迟未能实现,莫言的获奖,也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在一个小国家里出了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很了不起的话,那么在这 个小国家的同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更属罕见了。这个 光彩照人的家庭,就是荷兰教授延拜尔根兄弟的家庭。 廷拜尔根(J·Tinberge)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获得者。而他的弟弟则是生物学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有趣的是兄弟俩都是在66岁的那年获得诺贝尔奖的。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奖项中没有生物学奖,早期的诺贝尔奖似乎更青睐医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诺贝尔奖基金会似乎“情有所转”,1950年至1959年的十年间,从事“纯理论”研究的遗传学家竟获奖5次。此后,科学家的发现越来越证明了遗传学的医学效用,纯理论学科终于等到了大展宏图之时,基金会也因其当年慷慨奖励一个“毫无用处”的学科而备受赞扬。  相似文献   

4.
《读者》2000年第9期摘登了一篇题为《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原载《中华英才》2000年第3期)的长文,该文有一小标题为:“6位华裔科学家问鼎诺贝尔奖”。 我们知道,华裔科学家中,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等6位均曾荣获诺贝尔奖。那么,荣获××奖能否说成“问鼎”××奖呢?  相似文献   

5.
美国科技为何能坐头把交椅王丹方美国的科学技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超过西欧并领先世界。迄今,仅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美籍科学家就有100多位。美国为什么能在近半个世纪中,维持第一科技大国的地位,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对此,局寄中在他所著...  相似文献   

6.
档案广角     
《湖北档案》2012,(10):1-1
●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该奖项是诺贝尔五大奖项之一,自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除中国的莫言外还有4位亚洲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以色列的施姆尔·约瑟夫·阿格农。  相似文献   

7.
学界     
当中国人在釜山亚运会上大规模收获金牌,把昔日的亚洲体育强国日本远远抛在后面时,日本人却在一个远为重要的领域连获两枚金牌——2002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日本三年来四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可以看成是日本的基础科学在整体上崛起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8.
一、首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中国女性 2003年2月27日晚,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亮出盛大节日的华彩,在国际上有"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第五届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来自非洲、亚太地区、欧洲、拉美和北美的五位女科学家在聚光灯下接受颁奖.时年7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李方华院士就是获此殊荣的亚太地区女科学家.此前,她曾连续4次获得该奖项提名,此次正式问鼎这"女性诺贝尔科学奖",同时获得10万美元奖金.  相似文献   

9.
刘昊 《声屏世界》2016,(7):48-49
2015年12月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包括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10位诺奖桂冠得主出席仪式并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获奖证书.作为第一个进入诺贝尔颁奖典礼现场进行报道的中国媒体,宁波广播电视台派出了记者在为期7天的诺贝尔周发回了大量的报道,同时这些记者也成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对象.本文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心之所系,心中所想,就成了地方媒体参与国际事件报道难得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秦军 《传媒》2002,(11):27-28
去年曾有一篇报道,说曾“培养出60多位政要精英和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牛津大学,2000年6月 28日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的殊荣授予中国女孩吴杨,以表彰她在数学和计算机两个专业11门功课全部名列第一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这篇名为《中国19岁女学生打破牛津800年优异成绩记录》的爆  相似文献   

11.
来自医药、物理和化学领域的4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给国会的一封公开信中提到:“为了美国科研投入能获得更好的回报,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必须尽可能广泛的共享”。这已是近五年来第四次顶尖科学家呼吁国会确保联邦资助科研项目成果的免费、及时被获得。此次,他们呼吁支持2009联邦科研公共获取法案(FRPAA)。  相似文献   

12.
观点     
《中国传媒科技》2012,(19):24-25
<正>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因此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自199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立以来,已先后有5位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 近日,由科技部组织的汇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一辑,已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欣然为这套丛书作序。 江泽民在序言中指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产生了众多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杰出人物,他们创造的成就彪炳史册。新中国成立后,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愤图强、勇攀高峰,在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4.
《湖北新闻名人丛书》 举行首发式 本刊讯 11月5日,《湖北新闻名人丛书》首发式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丛书选编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历年"湖北新闻名人奖"11位获得者的代表作品,共11集、总计387万字。该丛书为作者自选综合性新闻作品集,内容广涉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荆楚大地一段改革、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5.
传媒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1962年形同陌路的他们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而两位当代中国大科学家的对撞起因,即在一篇经典性论文的排名先后问题。有关诺贝尔颁奖  相似文献   

16.
<正>媒介融合当道,编辑记者们要掌握的不再仅是笔头功夫,能用用户体验最好的方式做新闻才是增强自己竞争力的砝码。这个时代需要复合型人才,虽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技术流,但跟上可视化设计师的思路实属必要。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3年12月诺贝尔颁奖典礼前后,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推出数据新闻,向一百年来的七百多位获奖者致敬。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和中国人关注诺贝尔,而要了解诺贝尔的历史,财新网的这张《百年诺奖》数据可视化动态图一目了然。而且在此专题出品一年后,细心地加上了2014诺贝尔奖的信息。可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11,(38):46-48
2011年,诺贝尔奖在中国比任何~年都要预热更早、升温更高。在诺奖公布前夕,随着81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中国国内舆论普遍宣称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以至于在10月3日。首轮揭晓的诺贝尔奖宣布当日,国内有媒体以“屠呦呦能否获诺奖今见分晓”为标题,  相似文献   

18.
1991年11月10~11日,原上海印刷学校第一任校长、我国第一届毕升奖和第一届日本森泽信夫印刷奖获得者、八十六岁高龄的吕纪同志访问了广东佛山市彩色印刷厂,受到全厂400名职工由衷地欢迎和热情地接待。    相似文献   

19.
交叉科学与图书分类:《中图法》组配化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发生了伟大的革命,特别是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在各门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宽阔的交叉地带产生了许多新生学科。如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等。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认为;“交叉科学是一个非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探索杰出科学家科研合作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优化科研合作提供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1900-2018年242个英美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合作规模、合作广度以及合作角色等合作指标与其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结果/结论] 虽然非一作论文的合作特征对总体合作论文的合作特征的贡献比一作论文的大,但是一作论文对诺奖获得者学术影响力的贡献比非一作论文的大。一作发文的合作规模是诺奖获得者一种有效的合作规模,它与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呈正相关。多与不同的学者合作,对诺奖获得者来说有利于其学术影响力的提高。建议研究学者发文的合作特征对其学术表现影响甚至与合作特征相关的其他研究时将学者的一作、非一作发文分开研究这样有可能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