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艺术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 ,同样 ,科学也是艺术家灵感的激发剂。科学技术和科技理性 ,对艺术的发展既有推动的一面 ,也有破坏的一面。“网络文学”很年轻 ,且雄心勃勃。但是 ,“网络文学”与摄影文学、影视文学一样 ,只是一种“嫁接”的不明确的说法。现在 ,“网络文学”还是文学的一种 ,只是所用工具和传播渠道不同而已 ,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本质的区别 ,还为时过早。目前 ,大批“网络文学”丛书、网络作品的问世预示着“网络文学”不仅从形式上 ,而且从内容上向传统文学靠拢 ,并同样日益商业化。实践一再证明 ,高科技进入文学 ,仍须服从文学规律的支配 ,否则 ,文学就会被科技异化 ,就会变质 ,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宣泄工具 ,大大降低文学的水准。倘若对所谓“网络文学”的认识离开对文学基本认识的规范 ,使文学失去自己的边界 ,甚或令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看“网络文学”变成一种痛苦 ,那是极有可能在无形中取消真正的文学创作的。研究“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应当会成为一个重点。“网络文学”对文学的影响 ,国内已有不少学者给予关注 ,但是 ,“网络文学”对文学理论特别是文学基本理论的影响 ,研究得还不多。“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 ,而网络文化又构成“文化工业”主宰一切的大语境?  相似文献   

2.
在美国,消费主义已成为主流文化并与国家意识形态渐趋一致,身体也从文化的幕后走到前台,其重要性在消费社会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彰显。托妮.莫里森敏锐地捕捉到“身体热”这一消费文化的症候,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通过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从渴望并幻想得到蓝眼睛以致最终发疯的悲剧,揭示黑人女性身体在消费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尴尬困境,以及在消费价值观主导下黑人社区呈现出的荒原景象。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粉丝聚集于网络虚拟社区已成为一种时尚景观。粉丝以偶像文本为元代码,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再编码等来制造风尚,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网络粉丝亚文化。不过,粉丝文化又被迅速卷入到文化与经济合谋的陷阱,成为消费主义狂欢的噱头。  相似文献   

4.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虚拟社区中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新图景。借助符号互动论的分析框架,对一个品牌特卖微商群的文化实践展开的网络民族志考察,揭示了虚拟社区以“种草带货”为导向的品牌消费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流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在线消费社区满足了个体对共同体的需求和想象。在资本和技术的合谋下,“信任”“情感”和“荣誉感”成为可被操纵和利用的营销手段。个体、不同阶层群体和不同性别群体为了缓解身份焦虑,试图通过品牌消费来建构身份,却不可避免地陷入消费符号秩序所营造的幸福幻象之中。  相似文献   

5.
电视剧以有意味的故事叙事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文化重构,并以“他人导向”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从类型学视角探析,青少年对主旋律电视剧价值导向的接收呈现出协商式认同的趋向,青少年从现实题材电视剧中认知社会、反思自我,但也呈现出一定的消极逃避的生活态度,青少年在娱乐类电视剧中体验青春情感和审美愉悦,但也可能陷入情感幻象和消费主义的误区。从社会文化语境出发,电视剧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取向呈现出从一元价值观到多元价值取向的变迁,其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冲突、分化与整合,在青少年价值取向变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对互联网使青少年所遭遇到的社会化困境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然后又指出,网络空间的文化危机才是青少年网上不良行为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由于互联网具有不同的社会控制结构,它的有序性问题,特别需要精神治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解决“认同难题”,本文将网络空间文化准则概括为“善待网络”,并梳理出网络道德的五条基本规范。既然使网络走向有序的最有效手段是基于道德的精神治理,青少年网德教育便成了教育在新世纪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鼓励、倡导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呈现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呼应主流价值、映射社会问题的“现实转向”趋势。作为最有影响力的题材类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从不缺乏对现实的关照,然而当下却面临短视频和免费阅读冲击下的用户流失、内容空心化、IP改编不及预期等问题。从《琅琊榜》系列、“九州”系列、“振华三部曲”等成功案例来看,虚构题材网络文学加强对现实的关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现实质感,向着更加成熟的精品化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的“现实转向”,更有助于延续网络文学作为世界“文化奇迹”的辉煌,同时探索出对中国网络文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现实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时下的网络文学创作中,体现着浓郁的中产阶级文化趣味。这是由创作主体的中产阶级文化身份决定的,也是由于阅读主体的“中产崇拜”心理所致。网络文学在打造物质乌托邦盛世图景、为现代人提供情感庇护和为现存图景提供另类镜像方面,具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功能;但网络文学主体的“消费性”、网络文本的情色性以及网络文本的信息化语境也内在地消解着网络文学的文化功能。这使得网络文学的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变得非常暧昧而又复杂。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学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网络文竽的现状及其发展,试图从审美的角度对网络文学的自由开放性和审美艺术性作出深层的阐释,剖析其利弊得失,并追究其根源。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数字技术之上的文化,一种将世界进行抽象编码而又重新构造的文化。网络文化对儿童和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对青少年来说,最具影响力的是网络歌曲、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网络文学等几种亚形态。网络文化对儿童成长有积极的影响,但它也不是完全正向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带进了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日趋提高,它的复杂化、多元化、商业化也日益加强,网络日益成为科技、文化、教育等传播的重要载体,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第四大媒体”。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网络带给我们的并非全是福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时代,网络言情小说受到追捧,随着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苦闷情绪的日益显现,“悲情”写作成为网络文学中的写作主流之一。匪我思存是网络言情小说“悲情”写作的领军人物,在其精致婉约笔触的渲染下,“悲情”主题凸显的同时,“悲情”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尤为成功,特别是那些由性爱分离到深陷情感围城的女性和在欲望、仇恨中不能自拔的女性身上“悲情”色彩更为浓厚。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审美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媒体”之一,与互联网相伴而行的“网络文化”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仅仅几年的时间,随着网络与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因此网络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方式、行为模式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网络新一代迅速崛起,网络文学也正日益成为现代文化景观中璀璨的一页。然而,围绕着“网络文学究竟算不算一种文学”、“网络文学的评判标准和前景”等问题,各方众说纷纭,这就像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网络文学:敢问路在何方? 随着网络这种新的传播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要元素,以其为土壤的网络文学也初步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这种以自由开放、随心所欲为特征的文学创作,就像马路边的一块黑板,谁都可以在上面涂鸦。然而正是这种彻底糟蹋文学神圣性的胡闹式的文学新兴品种,其发展前景如何,各…  相似文献   

15.
都市报作为中国报业市场极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一员,已成为控制和引导都市消费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直接作用于都市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从而影响都市消费文化。但是,都市报在日益浓厚的市场化影响下,也加速了对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虽然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从积极意义上看促进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国际化走向,但过分地传播和引导消费主义文化却与我国的实际国情不符,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都市报应朝着“整合型媒体”的方向发展,引导和传播符合我国国情的、成熟的、健康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文学的制作、传播、消费方式日益强调技术化和商业化。网络文学、视觉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出现对文学产生了影响,社会转型改变了文学的生态环境,高新技术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读者的选择改变了文学的功能模式,但文学对人生的终极追问,对彼岸的关注和对真善美向往的本性不能改变,文学家必须承担起捍卫文学的立场和艺术的尊严,敢于承担救赎与启蒙的社会责任,文学才会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思潮的渗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受到显著影响。在消费主义思潮下,“偶像经济”将“人格商品化”作为产品核心,提升商品附加价值,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诱导过度消费、法规适用范围受限、引导消费者重大误解等现象,侵害偶像追随者群体的消费权益。为破解偶像追随者群体消费权益保护困境,可通过法律解释、法律完善、制度构建等路径,优化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偶像经济”监管制度,规制“偶像经济”的肆意扩张,避免以无限逐利为目标的消费主义对“偶像经济”的侵蚀,引领理性消费,保护偶像追随者合法消费权益。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与文学的亲密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也随之诞生,并在短时间内席卷大江南北。由于“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其特殊的承载和传播媒介,对于传统的纸质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19.
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角,其形式是采用“故事+提示+话题+要求”的四步结构法;其内容关注的是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人文理念;其要求都是围绕话题展开的“三自”方针(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话题作文最大的优点是让考生用自己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来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目的是在倡导考生“做真人,说真话,抒真情”。纵观近五年的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命题者这方面的良苦用心,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一个热点话题,人们对高考作文的关注已远远超过它作为一道题目应承载的分量,高考作文似乎已成为每一年度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等上层建筑领域的折射抑或引领,构成了一种奇持的文化现象,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文化观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学作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盛行。由于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创作具有极大的自由性、创作和欣赏具有参与性、交互性及作品具有多媒体的运用等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的青少年参与其中。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网络素养不高,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判断、鉴别能力不强,也由于网络文学的参与性强、写作门槛低、创作自由度高,也使得网络文学作品呈现出鱼龙混杂的情形。而这类网络文学作品势必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文学网站、相关法律监管部门要形成合力,采取措施降低网络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使得网络文学作品更好的对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使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