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视觉文化形态下其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图形符号为媒介的视觉传播。现代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也传播商品所赋予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文化价值,即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而广告表现的商品文化附加值必须通过将其转换成图形符号才能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因此,研究视觉文化形态下的广告创意表现形式及特征,更有利于广告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文化潮流,随着上世纪后半叶现代性思潮的式微而异军突起.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为发轫,形成了后现代的立场和基本观念,逐步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大众媒介与文化工业呈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特征.笔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后现代媒介理论进行理解和剖析,有利于“互联网+”新时代国内大众传媒的效果的促进和自身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传媒的观察视角,对西方备受关注的视觉文化时代下的媒介特征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探讨文章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新形态,其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影像“而媒介,尤其是电子媒介,正是影像的主要缔造者和传播者。因此,在视觉文化时代,媒介在传播理念、传播体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上都表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文章着重从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微电影中的恶搞进行了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相对于现代性而言,后现代性是扁平的、无深度的,但后现代主义却充满了对现代性缺陷的反思和叩问。这是站在后现代的视角,对微电影中的恶搞进行的质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单波 《现代传播》2004,(1):10-16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 ,也是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传播关系的发展史 ,在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 ,人的创造性、反思性是永恒的“调适器”。在现代性视野里建构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 ,注重的是媒介资本的扩张 ,而不是媒介的均衡发展和信息的双向流动 ;追求的是媒介的权力 (power)及其对他种社会、文化的支配 ,而不是媒介的权利 (right)所包含的对等、互利、相互尊重传播主权、广泛的参与等价值观念 ;推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单向流动与单一控制 ,而非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化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媒介的影响 ,以及媒介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 ,均不是直线过程 ,而是要通过权力关系体系起作用。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现时代代表着三种发展观和三种力量 ,它们共存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内 ,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同时 ,也形成了建构媒介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看"是一种社会性的表意与交流的方式,也被赋予了社会结构的特征。只有以一个完整的社会世界的实践为背景,观看才能呈现出意义。而"视觉文化传播"则是指将可视的形象,经由影像媒介等可视的形象媒介进行传播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看"的社会性,必然影响到视觉文化传播形式的变迁与传播效果的差异。本文就将着重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展开,探讨"看"的社会性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 ,作者生发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不可或缺的黯淡蓝点——图书馆后现代浪潮中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图书馆学中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研究,提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图书馆演化中的表现形式,从社会发展阶段中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个方面,指出现代性在图书馆中不可缺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反映为文化研究美国化的特征必须与传播“构连”起来才能获得解读,这种“构连”来源于“语境”,即传播与文化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本文通过对文化研究美国化代表人物格罗斯伯格的重点分析,展示出传播与文化研究的结合来源于“传播”在当代语境中的“构成性”地位,而对“传播”的研究也将关系到对(另一种)现代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手机传播的后现代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的理性内核,是现代性:信息化的理性内核,是后现代性。一、手机的勃兴及其传播学意义 自上世纪中叶芬兰人发明手机后,这种个人化通讯工具便以其点对点的即时传播、方便易携的外型特征等优势征服了全球,目前全世界有12亿多的手机用户:而且用户数还以每日百万的速度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或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出新。在信息化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为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视觉传播是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媒介的选择上,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视觉形象意识。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对于西方人来说又比较难学,运用传统的文字手段向外输出中国文化,效果是肯定大打折扣的。正像许多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香港电影武打明星李小龙身上开始的,而不是从学习《论语》、阅读翻译的中国文学名著入手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之一,"视觉转向"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视觉"与"现代性"的关系也成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然而在探讨中国早期现代性的发生过程时,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觉形式——信息图表却从未受到任何关注。本文以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报刊上的各类图表为例,从认知、表象、传播三个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如何通过图表这一视觉传播形式重新组织和建构其关于世界秩序的知识和想象。  相似文献   

13.
徐沛 《国际新闻界》2013,(3):124-134
当前人文研究中出现的文化转向起源于对文本的重新认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近代画报出现并风行于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图像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某种观看方式的载体。近代画报图像所承载的新的观看方式意味着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这种新关系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现代性在大众传媒中的表征。本文认为,从视觉文化角度关照近代画报,探索图像表征现代性的诸多可能,研究画报对普通读者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将有助于新闻传播学界在人文学科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重新审视近代画报图像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理解当前各种层出不穷的视觉文化现象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梁虹 《现代传播》2006,6(5):97-99
就审美意义而言,在不讲求深度和意义的后现代语境下,媒介影像文化试图更多地关注现象和表面形式的表达。其中,“视觉狂欢”是媒介现象与表面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然而,对观者而言,“视觉狂欢”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与解放;相反,在一定意义上,媒介影像体现出了对观者的权力与监控。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西方社会现代性文化危机的一种理论反思、批判、解构与颠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化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兴起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现象对当代的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与任何影响较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视觉文化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不只是用肉眼来看,而是把世界整个作为视觉图像来看待。现代社会,视觉在建构人类意义空间的基础上,塑造了社会文化秩序中的合法性等级。而电脑和网络媒介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形式——虚拟视觉文化,更多地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文化等级被消解,社会大众成为形象的缔造者。海德格尔所预言的世界图像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7.
娱乐新闻的后现代性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娱乐新闻成为很多媒体必不可少的部分。 娱乐新闻的出炉,有其深刻的后现代性背景。后现代性是针对现代性而提出的概念。“现代性”指的是17世纪以来,以“理性”为核心词建立起来的以启蒙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化模式。现代性理论倡导人类依靠理性建造一个更合理的社会。现代性的思维逻辑一直影响到今天,并且塑造了现代社会基本的历史和化景观。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电视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敏 《当代传播》2007,(2):39-40
中国电视文化的"后现代"现象,在大众文化的文化民主、影像世界与政治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等诸方面突出地体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也加速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进程,现代性的文化追求被通俗文化的欲望、享乐和快感政治所替代,出现了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重大题材的文化困境.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文化与后现代文化具有密切关系,中国电视文化的发展和嬗变使后现代文化现象凸显,并在诸多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19.
赵志明  朱丽萍 《传媒》2021,(6):58-60
短视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呈现出的叙事特征与后现代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叙事内容浅表化、叙事场景碎片化、叙事语言多元化与叙事主体去中心化.本文借助叙事学视角对后现代语境下短视频存在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在颠覆传统叙事特征及碎片化、狂欢式的传播模式下,短视频存在的合理性并对衍生出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0.
《良友》画报中的审美现代性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友>画报作为中国画报史上最引人注目的视觉文献,是映射中国现代化进程、尤其是都市大众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面多棱镜,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专业视角对其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视觉传播的角度,来分析<良友>画报所蕴涵的审美现代性,及其对中国都市大众审美情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