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词语辨析     
【聚焦考点】 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和新生词语;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关联词、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2.
词语运用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词语进行理解、辨析、选择、品味、运用。词语运用的主要考点有:理解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选择、填写词语;品味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找出并修改词语运用中的错误;积累常见的雅词、成语并能准确运用。解答词语运用题,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词语积累,能辨析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把握词语在使用范围、语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细微差别,理解词语在写人状物、抒情议论中所起的作用,明确词语间的搭配关系,灵活地运用,准确地答题。  相似文献   

3.
词语是汉语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具有组合灵活、内涵丰富、运用方便等特点.文章中词语的性质和意义,不是借助外表形态的变化来显示,而是在上下文具体的语境之中,让读者去灵活地感悟的.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意义不同,不同的读者对词义的领悟不同.因此,重视词语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其内在形象,体会其内在意义,感悟其内在情感,这对于提高学生词语学习效果是极其重要和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符号语义学理论,词语的语义涵盖了多个层次的意义。其中概念意义是词语的核心意义,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概括性的描述;语用意义是附加在词语概念意义上的意义,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意义,反映了语言使用者所属的文化特征。同一概念意义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语用意义或有对应,或有不同。汉语“秋”和英语“autumn”的语用联想意义就体现了中英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5,(17):16-17
词语是汉语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它具有组合灵活、内涵丰富、运用方便等特点。文章中词语的性质和意义,不是借助外表形态的变化来显示,而是在上下文具体的语境之中,让读者去灵活地感悟的。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意义不同,不同的读者对词义的领悟不同。因此,重视词语学习的研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其内在形象,体会其内在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的目的、对象、内容和场合等的不同,所用的语言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词语常用于某些语体,有些词语只能用于特定的语体,也有些词语通用于各种语体。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语言环境来精心选择具有语体色彩意义的词语,这对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的目的、对象、内容和场合等的不同,所用的语言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词语常用于某些语体,有些词语只能用于特定的语体,也有些词语通用于各种语体.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语言环境来精心选择具有语体色彩意义的词语,这对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学阶段是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的起步阶段。所以词语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不同学段理解语词的要求和方法是不同的:第一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学段对词语教学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锁定考点】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复习应关注以下内容:书写、语音、汉字、词语、句子、修辞、标点、文学常识、古诗文名句等。1.3500个常用汉字的声母、韵母、声调的正确书写,多音字的语境认读等。2.3500个常用汉字中的形似字,生活中常见的错别字。3.常用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和反义词,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4.修改病句。5.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仿写句子。6.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等七种点号和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老师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练琪 《文学教育(上)》2014,(23):134-135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类.各国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都非常丰富.除基本意义外,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审美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象征意义更是演变成了一种含义深广的文化现象.本文以中英文中的颜色词语为例,对比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颜色所具有的不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的目的、对象、内容和场合等的不同,所用的语言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有些词语常用于某些语体,有些词语只能用于特定的语体,也有些词语通用于各种语体。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根据语言环境来精心选择具有语体色彩意义的词语,这对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义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语教学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读语文新课标,词语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理解、积累与运用。所谓理解,就是知道词语的意义,包括本来意义和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所谓积累,就是储备,就是将学过的词语贮存到记忆仓库之中;所谓运用,就是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之时,提取相关词语组成句子、片段乃至篇章,表情达意。从语文教学目标的视角来看,词语的理解与积累属于认知领域,词语的运用属于技能领域。众所周知,知识转化为技能,  相似文献   

17.
专题三 词语     
词语(包括成语)的积累也反映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课标”对词语是这样要求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告诉我们学习掌握词语的方法.就是“词不离句”,即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8.
语境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各种语言环境,它对语义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赋予词语特殊的意义、消除词语的歧义、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四个方面出发,通过大量的例证,证明了语境在语义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分别研究。词语的语言义是词语处于备用状态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是人对所指的认识成果在意识中的完整的积存。处于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的意义是这个词语已有的语言义的呈现或变异。词语的语言义分为3类:日常义、学术义、背景义。词语的语言义是社会集体认知活动的成果,个体所掌握的词语语言义的信息量的状况,决定或影响人的言语行为。附着于一个词语的语言义属于全社会,个人习得、学习的词语的语言义在意识中潜藏,成为个人选词造句、理解言语的依据。词语的语言义在意向性活动中显现于意识;在言语活动中显现于命题。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枯燥的,但也有很多方法能理解词语。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词语理解,很多教师通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甚至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