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鸿章因签订了屈辱卖国的《马关条约》,百年来一直被斥为汉奸、卖国贼。本文认为,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外一贯妥协退让的政策和马关谈判中李鸿章的表现及中日双方的态度来看,签订《马关条约》卖国求和的主要罪责在清政府,而不应由李鸿章一个人来承担。  相似文献   

2.
口水战     
甲午之役,中国战败,割地赔款。朝廷命令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谈判,最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条约乃是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一大关键,从此,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而日本则走向对外侵略的疯狂之路。晚清文人况周颐在笔记著作《眉卢丛话》中记载了一  相似文献   

3.
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战后不久所写的《蹇蹇录》一书中,多次引用了汪凤藻(任清政府驻日公使期间)、李鸿章(在马关和约谈判期间)和清政府的来往密电,如数家珍,对清政府内部虚实,了如指掌。这对日本政府确定战争决心以及在马关议和期间对清政府放手施加压力等都有重大关系。人们对此不免纳闷:陆奥宗光当时究竟掌握了清政府多少密电?又是怎样掌握的?有人揣测说:“盖吾之四码电本,苟以算学研究之,无不能得其秘密者,而况无心肝之徒,少许金钱即可出卖国家机密,日人或以此种手段获得密本,亦未可知。”并举出一般所说天津某电报生泄露高升号开船日期为证。这种揣测终难令人惬意。《机密日清战争》一书,内载日本政府当时掌握的清政府密电三十七通。书末附载山边健太郎为此事所写的《资料解说与增补》中,又根据《陆奥宗光文书》,对上述三十七通作了增补,计甲午  相似文献   

4.
一、台湾民主国的败亡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因的“甲午战争”,大败清军。次年,清廷被迫派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日本政府派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为代表。3月20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开始谈判。24日会后,李鸿章返寓所  相似文献   

5.
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对外交涉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威 《历史教学》2002,(6):14-21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龚书铎1894至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结果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惨败和空前的丧权辱国,给朝野上下,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还在战争爆发之前,以及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人...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参与了对法交涉,包括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鸿章与脱利古的谈判是在紧张对峙的气氛中进行的,因为清政府也希望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李鸿章在多次的谈判中坚持定见,驳斥了脱利古的无耻要挟,遏制了法国的侵略野心。  相似文献   

8.
中法战争时期的对外交涉中,李鸿章先后主持了李宝谈判、李脱谈判、李福谈判、李伊谈判、李巴谈判,对战争的进程有重要影响。李鸿章在谈判中有过妥协,更有过抗争;其妥协多是在清政府授意下做出的。探讨李鸿章的对外交涉活动,以及李鸿章思想变化与朝廷态度变化的关系,对中法战争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前,中法两国的外交交涉曾在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以及与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之间进行.李宝谈判中,李鸿章妥协求和;李脱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李鸿章态度的变化,虽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的决策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中日两国在马关的“议和”谈判大局已定,中方被迫同意割地赔款之际,日本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之间有一段对白:  相似文献   

11.
由于清政府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这种亡国灭种的厄势,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去世以后,甚至是他活着的时候,人们就一直给他带着"卖国贼"这样一顶帽子。现如今,我们追求实事求是,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需要基于事实和当时的时代条件,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笔者看来,以"卖国贼"来评判李鸿章,实在是有失偏颇。本文就李鸿章在马关条约谈判过程中的表现,试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中日两国在马关的“议和”谈判大局已定,中方被迫同意割地赔款之际,日本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之间有一段对白: 伊藤:用这笔款项改善国民的生计。明治:不,用来办教育。  相似文献   

14.
发生于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国战败并签订《马关条约》告终。关于中国在此次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历来是认为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所导致;又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使之成为国人唾骂的卖国贼。而历史事实是否如此,本拟对这两个问题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时期清朝京师的安危是时局的关键。日本的战略目标在于攻占北京,压迫清政府投降.马关议和时又以进攻北京相威胁,旨在挟制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从“宗社为重,边徽为轻”的观念出发,以“保全京师根本”为目标,屈辱求和,终以割地赔款的惨重代价换来京畿安全和“十数年无事”之“和局”。以至丧失天下人心,自取败亡之道。康有为等人的“迁都”之论代表了当时士人关于都城问题的普遍认识.  相似文献   

16.
1896年.七十四岁的“大清钦差头等出使”李鸿章(1823—1901),出访欧美八国。不久前,这位“裱糊匠”代表晚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落得“国人皆日可杀”的地步,他自己也发誓“终生不再覆日地”。此番出访欧美,自然为了实现清政府“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8月28日,他到访美国.受到美国人的国宾待遇,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想目睹帝国总理大臣的风采。美国的媒体、商家也抓住这次良机,借李鸿章名义为自己打广告。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正处在民族灾难极为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诞生后的第二年,一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战争的结局是中国遭到了惨痛的失败,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双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是瓜分危机更加严重,国家民族进一步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  相似文献   

18.
“外须和戎”是李鸿章从“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的认识出发而揭示的一条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他处理对外交涉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字外交贯穿于李鸿章外交活动的始终。由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在外交谈判中经常表现为妥协、退让,因此史学界的很多人都认为外须和戎就是拱  相似文献   

19.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腐败的清朝政府向日本屈膝求和,于1895年4月11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台湾、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赔偿军费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一水相隔,唇齿相依,当割台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激奋,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台湾人民对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反对更为强烈,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天,台北民众“鸣锣罢市”,愤怒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中、台南一带人民发出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就在台湾人民积极准备抗战时,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悲愤抗议,不顾台湾人民的死活,竟电告当时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4,(1):45-45
正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新射线,并定名为X射线,它打开了一扇通向身体内部"宫殿"的窗户。李鸿章在他的环球访问中有幸在德国拍摄了X光片,亲眼看到了留在左眼下的子弹,也因此成为中国拍X光片的第一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对,致使他从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