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资源及区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共捕获293个标本;分类鉴定出9种蝶类,隶属5科8属。其中粉蝶科2属3种,占总个体数的51.12%,为优势类群;灰蝶科2属2种,占总个体数的21.16%;眼蝶科1属1种,占总个体数的16.72%;蛱蝶科2属2种,占总个体数的9.90%;凤蝶科1属1种,占总个体数的1.02%.经区系分析;古北种6种,占总种数的66.67%;广布种3种,占总种数的33.33%;未发现东洋种。该地区蝶类以古北区种为主体。  相似文献   

2.
在西藏境内进行昆虫资源调查时,发现球蜡蚧属两种蚧虫即桃球蜡蚧Eulecanium kuwanai Kanda和樱球蜡蚧Eulecanium cerasorum (Cockerell),这两种蚧虫均为西藏境内首次发现。其中,樱桃球蚧在西藏境内的寄主植物柳树为新寄主记录。  相似文献   

3.
产自湖北神农架的狭叶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 var. gerlachii (Hance) Chang一直被各种文献和有关标本馆误定为小花三脉紫菀A. ageratoides var. micranthus Ling。我们对二者进行了野外采集和形态学、细胞学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导致错误鉴定的原因,重新确定了二者的界限。小花三脉紫菀无横走地下茎,这一性状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核型研究发现,小花三脉紫菀为二倍体,2n=2x=18=18m,核型属1A型;狭叶三脉紫菀则是四倍体,2n=4x=36=32m+4sm (2SAT),核型属2A型。二变种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均为首次报道。狭叶三脉紫菀在湖北为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山银花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色谱法和光谱技术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从山银花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咖啡酸(Ⅰ),木犀草素(Ⅱ),灰毡毛忍冬皂苷乙(Ⅲ)、东莨菪素(Ⅳ).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5.
西藏锦鸡儿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掌握西藏自治区锦鸡儿属药用植物种类、分布、药用功效等情况,为该属药用植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标本查阅、文献检索。结果西藏自治区锦鸡儿属药用植物有15种(含种以下单位),占西藏自治区虎耳草属种类的25.7%.结论西藏自治区的虎耳草属药用植物品种多,资源较丰富,但仅有5种具有法定的药材标准,急需运用化学、药理的手段和方法开展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6.
根据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标本,发现有西藏新分布属2个,即马甲子属(Paliurus)和菠萝蜜属(Arctocarpus);西藏新分布种23个,即马甲子(Paliurus ramossissimus)、扁担杆(Grewia biloba)、儿茶(Acacia catechu)、华南皂角(Gleditsia fera)、白背桤叶树(Clethra petelotii)、思茅铁线莲(Clematis ranunculoides var.pterantha)、疏果山蚂蝗(Desmodium griffithianum)、滇南山蚂蝗(Desmodium megaphyllum var.megaphyllum)、芹叶铁线莲(Clematis aethusifolia)、棱喙毛茛(Ranunculus trigonus)、中华水龙骨(Polypodiodes chinensis)、贡山猕猴桃(Actinidia pilosula)、长齿木蓝(Indigofera dolichochaeta)、线叶柳(Salix wihelmsiana var.wihelmsiana)、透茎冷水花(Pilea pumila var.pumila)等.发现栽培种及逸生种3个,即棒叶槭Acer negundo)、木槿(Hibiscus syriacus)和欧洲千里光(Senecio vulgaris).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一株分离自南极海泥,通过5.8S r DNA序列鉴定为篮状菌属的真菌,其发酵粗提物能够有效抑制MRSA和MRSE的生长,但是其发酵能力不稳定。通过优化发酵条件,首次发现提出一株篮状菌属真菌在白光照射下,以大米为营养源,28℃培养,能够稳定发酵出黄色活性化合物。后续经大孔吸附树脂、ODS层析柱,Sephadex LH-20凝胶和HPLC分析得到黄色化合物,通过~1H-NMR和~(13)C-NMR确定其结构,为聚酮化合物Rugulosin。  相似文献   

8.
2011年6~9月,采用黄盘采集法(诱捕法)和网扑法对西藏拉萨市林周县甘曲湿地昆虫群落特征及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共采集昆虫1786号标本,隶属于7目23科。其中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为优势目,其优势度指数分别为51.32、25.86、和15.09。鳞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为常见目,其优势度指数分别为3.59、2.41和1.18。蜻蜓目为稀有目,其优势度指数为0.56。科以蝇科为优势科,其优势度指数为29.33。以蜻科、蜓科、蟌科、眼蝶科和凤蝶科为稀有科,其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28、0.11、0.17、0.28及0.11。中性昆虫较植食性、捕食性及寄生性昆虫多。8月份昆虫群落种类多样性最高但均匀度在6~9月变化相对不大,即6~9月之间物种分布差异性不大。  相似文献   

9.
<正>1下泥盆统大南湖组在大南湖组西部被上泥盆统康古尔塔格组(D3kg)不整合覆盖,与其它地层呈断层接触。该地层中含有腕足和珊瑚类化石。如:薄扭贝Leptoslrophia sp.,无洞贝Atrypa sp.,郝韦尔石燕Howellella sp.等。属早泥盆世中晚期代表化石。本次调查采集到动物和植物化石,动物化石经鉴定有腕足类、腹足类和双壳类。腕足类有Stegerhynchus wutubulakensis(乌土布拉克盖嘴贝)、Leptostrophia striata(细线薄扭贝)、Leptostrophia rotunda(圆形薄扭贝)、Uchtospirifer yengisarensis Wang(英吉沙乌贺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西藏兰科一新记录种——长爪厚唇兰(Epigeneium treutleri(J.D.Hooker)Ormerod.,对其形态进行描述并提供照片和花部特征解剖图。该种发现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海拔1965 m,附生于树上。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标本室(XZ,No.WXL19093)。该种与中国植物志记录的最大区别在于本种的唇盘两侧裂片间的中央褶片较其他两个短,经鉴定本种为西藏自治区分布的新纪录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psychotherapy(心理疗法),behavior therapy(行为疗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精神分析疗法),cognitive therapy(认知疗法)和Morita therapy(森田疗法),以及psychology(心理学)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确定其文献增长规律和发展趋势.方法:登录www.ncbi.nlm.nih.gov/Pubmed(PubMed数据库)后用"psychotherapy(心理疗法),behavior therapy(行为疗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精神分析疗法), cognitive therapy(认知疗法)和Morita therapy(森田疗法)"检索"从1979/01/01到 2008/12/31"文献量,同时检索数据库中文献的语言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检索各时间段,根据科学文献增长规律的理论,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979至2008年底,PubMed数据库收录心理学文献689 144篇,心理疗法文献92 086篇,行为疗法78 407篇,精神分析疗法9 777篇,认知疗法33 775篇和森田疗法3547篇.这些心理疗法逐年累积文献量均呈递增趋势,其方程近似直线(Y=a+bX).1947~2008年的心理疗法文献仍以英语为主导(89.50%),其后是German(2.88%),French(2.21%),Russian(0.91%),Japanese(0.89%),Spanish(0.67%),Italian(0.33%),Chinese(0.18%),其他语种(2.42%).PubMed中检索结果,其中与心理学及相关学科568种,而研究心理疗法文献(1979-2008)主要刊载于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相关杂志.用SPSS 15.0对收录心理疗法(1979-2008)逐年累积文献量进行回归分析,心理疗法文献呈缓慢递增.结论:心理疗法研究的文献量均呈上升趋势,表明心理疗法的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影响心理学文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学科自身固有的规律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2.
西藏境内河流、湖泊、沼泽、滩涂等湿地资源丰富,为鹭科鸟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有记录的鹭科鸟类达到9种,占中国鹭科鸟类的34.6%.2018年6月26日,笔者在西藏那曲市申扎县湿地(30°59′34.94″N,88°22′36.76″E,海拔4685m)的沼泽中发现1只印度池鹭(Ardeola grayii),并获得两张影像资料。由于印度池鹭在国内的分布记录只见于新疆慕士塔格峰、云南滇池和盈江等地,在本研究之前西藏并未有确切的分布记录,故本次发现应为印度池鹭在西藏的首次记录,这也使得西藏鹭科鸟类的种数达到10种。印度池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目前种群数量趋势较为稳定,在中国境内的印度池鹭因为较为罕见,其生存状况仍有待于更加系统的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西藏墨脱县土壤放线菌分布特点及其多样性,在墨脱县不同生境区域,采集14份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放线菌,并对土壤基本理化因子进行测定。结合经典分类法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纯化的放线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墨脱县土壤放线菌分属Strepto-myces、Kitasatospora及Sphingomonas 3个属11个种,其中Streptomyces最多,包括9个种。放线菌多样性与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物种丰富度与水分、铵态氮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4.
大花绿绒蒿为藏药常用药材。本课题研究了大花绿绒蒿活株内生真菌多样性。实验采用PDA培养基分离培养了大花绿绒蒿活株的内生真菌菌株,采用ITS-rRNA基因片段测序比对法鉴定了内生真菌菌株的种属,并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分析了大花绿绒蒿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从大花绿绒蒿活株中分离得到26株内生真菌,经鉴定为18属,其中根部为内生真菌的主要分布部位,毛霉属(Mucorsp.)和新丛壳孢属(Neonectriasp.)是植株根部的优势菌群;H和E指数分别为2.715和0.939,表明了PDA培养基可以较好的分离得到大花绿绒蒿活株的内生真菌。实验结果能较全面的反映大花绿绒蒿活株内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5.
厦门港的微型硅藻(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厦门港进行微型硅藻(<20μm)研究中, 发现2个新种:Cymatosira gibberula sp. nov.和Rocella marina sp. nov.; 2个在我国首次记录的属: Arcocellulus 和 Minutocellus, 以及1个首次记录的种Skeletonema menzelii Guillard, Carpeuter &; Reimann.  相似文献   

16.
铁线莲属研究随记(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9年5月至9月,作者先后访问了K、BM、P和S四个植物标本馆,在查阅他们收藏的铁线莲属植物标本的过程中,发现该属的一些分类学问题:(1)发现过去一些学者分别错误地将Clematis 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C.apiifolia var.biternata Makino,C.subumbellata Kurz,C.goudotiana Planch.&; Triana,C.insidiosa Baill.,C.kockiana Schneid.和C.longicauda A.Rich.等加以归并,这些均应予以恢复。(2)发现过去发表的subsect.Africanae M.Johnson,C.umbellifera Gagnep.,C.pubescens Benth.,C.rhodocarpa Rose,C.edentata Baker,C.djalonensis Cheval.,C.oliveri Kuntze,C.tibetana ssp.vernavi var.dentata Grey-Wilson,C.yunuanensis var.brevipedunculata W.T .Wang,C.clarkeana var.stenophylla Hand.-Mazz,C.subfalcata Pei ex M.Y.Fang,C.angustifoliola W.T .Wang,C.dasyandra var.polyantha Finet &; Gagnep.等学名不能成立,应加以归并。(3)对构成黄花铁线莲组sect.Meclatis的二亚组给出新的特征集要;根据C.sericea B.H.K.ex DC.与C.grossa Benth.的形态区别不大,有时甚至难以区分以及二者的分布区一南一北互相邻接的分布格局,认为二者可能为一对姊妹群,并将其等作为一个种的两个地理变种处理;认为在非洲大陆广布并分布到阿拉伯半岛的C.hirsuta Perr.&; Guill.包含4变种;将过去置于C.oweniae Harv.的变种var.jonodii移到此种中,并根据C.inciso-dentata A.Rich.特殊的绵毛毛被和内面无毛的萼片等特征,否定过去一些学者将其归并于C.hirsuta的意见,也将其作为C.hirsuta的一个变种处理。(4)描述了单性铁线莲组sect.Aspidanthera的一个特产马达加斯加岛的新亚组subsect.Insid iosae W.T.Wang和尾叶铁线莲亚组subsect.Connatae的一个特产非洲大陆的新系ser.Grandiflorae W.T.  Wang以及8新种、1新变种。(5)发现杨宗愈等(1991)报道的秀丽铁线莲C.grata Wall.在我国7省区 (西藏东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有分布所依据的8号标本均非C.grata,而分别是与此 种相近缘的5个种或变种。(6)发现了伏毛绣球藤C.montana var.brevifoliola Kuntze(原知分布于锡金和印度西北部)在我国西藏、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缅甸铁线莲C.burmanica Lace(原知分布于缅甸和 泰国)在我国云南西南部,小木通C.armandii Franch.(原知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越南)在缅甸北部和印 度东北部,以及俞氏铁线莲C.yui W.T.Wang(原知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在缅甸北部 的新分布。  相似文献   

17.
首次全面论述了全世界黄华属(豆科)植物地理。黄华属是豆科少数几个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属之一。对黄华属5组21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本属4个频度分布中心依次是:东亚地区(8种/3组,其中特有种4种),伊朗-土兰地区(7种/3组,其中特有种3种),落基山地区(7种/2组,均为特有种)及大西洋北美地区(3种/1组,均为特有种)。基于以下事实:在东亚地区存在本属最多的组与种;在此区可以见到黄华属系统发育系列;该属最原始的组种及最进化的组种也在该区出现等,可以认为东亚地区是该属的现代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伊朗-土兰地区(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及落基山地区所含种、组数仅次于东亚地区,而且多倍体现象多发生于这两区,因此可认为是本属的次生分布中心及分化中心。在此二地区,物种分化较活跃且复杂,先后描述了很多新种和变种,也曾进行过较多的归并处理。最近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不断揭示,在这地区曾被归并的一些分类群存在着较大不同,从而提醒分类学家对年轻区系中物种分化较活跃的类群进行分类处理时,无论是建新分类群还是对某些类群进行归并,应持谨慎态度。作者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形态演化趋势、现有的化石及地质历史资料,推测黄华属植物在中新世之前早已形成,并且在晚第三纪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失去陆地连接之前在两大陆已经存在,很可能是于早第三纪或晚白垩纪在劳亚古陆上起源于一个含羽扇豆生物碱的古槐成员。两大陆分离后,在不同的成种因子的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的演化格局:在亚洲,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古地中海消失及第四纪冰川作用引起的旱化、寒化,促进了该属植物的强烈分化;而在北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及局部的山体隆起,可能是促进该属植物演化的主要动力。根据黄华属植物的系统演化趋势及原始类群的分布式样分析,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亚区可能是本属植物的原始类型中心。  相似文献   

18.
2015年末Nature杂志同期发表2篇文章,首次报道了全程硝化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er,Comammox)。我们对全程硝化菌的研究始于2012年,基于高简并引物的两步PCR方法发现了全程硝化菌的广泛分布,但当时根据文献将其误认为是奇异甲烷氧化菌,在2014年富集培养过程中才发现是氨氧化菌。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设计全程硝化菌特异性引物,确认了其在各种生态环境中的数量以及多样性。本文对本课题组发现和富集培养全程硝化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研究思路进行总结,将有助于基因序列驱动的新微生物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对五种五味子属(Schisandra)药用植物(小花五味子Schisandra micrantha,狭叶五味子S. lancifolia,滇翼梗五味子S. henryi var. yunnanensis var. yunnanensis,复瓣黄龙藤S. Plena,华中五味子S. sphenanthera)和唇形科植物东紫苏 (Elsholtzia bodinieri) 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01个化合物,26个为新化合物。首次从3种五味子属植物中发现了3种高度氧化的新奇骨架类型。此外,还发现了18,19-seco-乌索酸型苷和17,20断裂并失去17位侧链的羊毛甾烷型和环阿尔廷型八降三萜等新的骨架类型。 对分离得到的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HIV-1、急毒、抗炎和抗肿瘤活性实验,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抗HIV-1活性。其中化合物SM-10和SM-26具有显著的抑制HIV-1病毒活性,选择指数分别为174.08和 >25.04。且毒性较小,作为作用于病毒与细胞结合和融合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托品烷类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是一类主要来自于茄科植物的含氮小分子有机物,其中莨菪碱(hyoscyamine)和东莨菪碱(scopolamine)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胆碱药物,可用于手术前麻醉、抗晕动症、戒毒脱瘾、治疗帕金森症、改善微循环、治疗有机农药中毒等。铃铛子(Anisodus luridus)产自我国西藏、云南高海拔地区,属于茄科山莨菪属多年生宿根草本,该物种具有生物量大、生物碱含量高的特点。本研究采用HPLC测定了铃铛子各器官中托品烷类生物碱含量,发现各部位均表现为莨菪碱含量高于东莨菪碱含量,表明铃铛子属于莨菪碱型资源植物。莨菪碱最高的部位为子房(18.92563mg.g~(-1) DW),其次是种子(15.85058mg.g~(-1) DW)、主根(10.5159mg.g~(-1) DW),东莨菪碱最高的部位也是子房(3.14404 mg.g-1 DW),其次是花萼(2.09926 mg·g~(-1) DW)、花冠(1.75487mg.g~(-1) DW),茎中两种TAs含量均为最低。铃铛子中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含量都高于我国传统药源植物颠茄中的含量,因此铃铛子适合被作为新型TAs高产药源植物进行产业化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