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生态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的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对人类的健康生存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统一与共生共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后,不仅对自然生态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觉醒,对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的价值也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众多的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在关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的同时也在呼吁和关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生态电视是使用生态学的观点观察、分析、反映人类的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现状及问题,在人的意识深层嵌入生态文化指令,倡导生态化行为,引导人们正确地化解各种生态问题,追求精神生态、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和谐与平衡的电视形态.本文主要分析生态电视的教育价值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深层生态学认为,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实际上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因此,生态文学批评不仅要关注遭到破坏的外在的自然生态,更要关注人类失衡的内在的精神生态。索尔.贝娄在《赫索格》中探索了在道德日益没落的美国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文章将从尼采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变形:骆驼、狮子和孩童来分析这部小说同名主人公的精神生态境况。  相似文献   

5.
小说《白噪音》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唐·德里罗的一部"生态灾难小说"。作者以深度讽刺的笔触展现了后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与科技发展的矛盾,美国人精神上的压抑、焦虑和异化现象,以及由消费文化与大众传媒导致的失衡的社会生态环境。本文从自然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三个核心维度探讨德里罗生态思想,以期引发人们对当下严峻生活环境和人类精神失衡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将其小说文本置于工业化进程造成的自然生态危机的背景下,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并对自然生态危机导致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人类生态困境进行严肃审视,从而探究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这无疑充溢着生态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化和自然生态是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与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精神生态的失落。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后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危机。文章就这一点在三位男性人物盖茨比、汤姆和威尔逊身上的体现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对于人类精神平衡的永恒崇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审美追求规约了薇拉.凯瑟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关怀,表达了她对物质至上的社会潮流的厌恶和回归传统拓荒者精神的向往。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正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思想。作品围绕着福瑞斯特上尉家的沼泽地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展开叙述,反映了美国西部拓荒一代没落的精神生态,进而指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态。小说自始至终贯穿了对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注,这种独特的生态视野使作品在时空的隧道中闪烁出绚丽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反映了作者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识。作品中的动植物作为大自然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感受苦乐的能力,因此人类应该善待它们,自觉维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如果破环了自然生态,人类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成为像裘德那样的生态难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人类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要维护精神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和理想的破灭。裘德、艾拉白拉、淑等人的悲剧,既有自然生态破坏的原因,更是他们精神生态失衡所致。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并非是一部宣泄性描写的低俗小说,在其丰富的蕴涵中,潜隐着一个不能忽视的主题,即小说表现了人与自身统一的精神生态观、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生态观、人与自然共存的自然生态观。无疑,小说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不无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向度.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旨在教育大学生主动承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永续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安排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利琳 《考试周刊》2014,(67):15-16
生态学上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分别对应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年轻的布朗大爷》以17世纪巫术在欧洲和新英格兰引起的精神恐慌为背景,提出在17世纪欧洲农业超自然崇拜和巫术大潮的冲击下,人类精神生态的恶化直至崩溃。  相似文献   

13.
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恶化,男女婚姻的不幸以及人类精神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深谋远虑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批评的方法,通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乳房》的解读,发现菲利普.罗斯通过对主人公凯普什变形的描写,其实想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类必须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自然和谐共处,否则等待人类的只有灭亡。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及国际局势,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为构建国际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对人类共同价值赋予新内涵,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既要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关照的生态教育,也要开展人与人间的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真善美的道德信念。通过把握四个平衡——平衡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平衡个体价值与共同体价值、平衡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及平衡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全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学校德育之间的联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下,人们对生态意识给予了高度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调整人类自身行为方式、立场、态度,使之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进,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认知。在此过程中,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培养其正确的生态意识,对改善其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将生态素养和环保理念转化成自觉行动,以及更好地承担历史使命和时代职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类作文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上的生灵万物间构建一种和谐的精神生态。从这意义上来说,生态类作文关注的是对精神生态的观照和挖掘,即不但要关注自然生态的物质层面,还应该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关注精神生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能指导学生写好生态类作文,不仅可以唤醒他们对美的渴求,而且还可以唤起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以辩证法为基本方法论,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进行了整体性的诠释。通过这一诠释,恩格斯建构了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一种辩证整体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使得自然生态所具有的整体性价值得到了有利的佐证,而且还廓清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这些均体现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倾向。《自然辩证法》可以说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基于这一经典文献,可以给予生态整体主义以更强的伦理辩护。  相似文献   

19.
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其冰山原理的一个注脚.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来领悟那生活海平面之下八分之七‘的真谛,可以使人们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现,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失衡这一内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小说所揭示的精神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莫莱尔、格特鲁德、保罗、米丽亚姆、克莱拉这五个人物身上,他们在作品中皆以精神悲剧性角色出现。劳伦斯认为,文化修养的差异、支配与占有欲望、健全人格的缺失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变异是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根源所在,人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协调好社会人际关系,抛弃占有和支配欲望,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灵与肉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悲剧的发生,从而达到精神生态的平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