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兴起的一个研究思潮,它从正面解析人的心理,强调美德、力量与潜能。我国传统模式下的学校心理健康多在"问题为中心"的消极模式下展开,强调对心理问题的化解,忽视对中小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这种偏重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本体价值偏离,逐渐走入困境。学校心理健康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有助于矫正偏颇,在施教中更好的促进中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末新兴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对心理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出发,即从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心理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拖延研究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拖延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现象,且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国内并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国外近20年来对拖延的研究表明,拖延具有消极与积极的双重意义,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文章基于精神动力学、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特质论等观点,对拖延的根源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对消极拖延的丰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也要关注如何更好地促成人类的天赋和潜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挑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观点。初中阶段,是孩子们学习英语重要的分化、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5.
多里斯、哈曼援引心理学中情境主义质疑“人格”的理论与实验证据来挑战美德之实在性,美德伦理学家基于概念辨析、逻辑推演予以消极回应。心理学证据与哲学思辨在实证与理论层次上的错位,致使美德实在性争论仍在继续。文章对美德实在性争论进行实证分析,剖析“美德”与“人格”的关系,剥离出美德的实证内核——美德特质;立足美德的说明方案,结合人格特质大五模型的实证研究,考察人格特质与美德特质在神经解剖学层面的本体论依据,对美德实在性进行积极辩护。  相似文献   

6.
教育管理中有许多奇妙的心理效应现象,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几种心理学理论及心理效应,如需要层次理论、进门槛效应与反进门槛效应、X-Y理论、木桶理论、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对教育管理的启示,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解决教育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行动,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使现代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换,开辟了现代心理学研究新趋向、新视野和新领域,成为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它对二战后心理学中存在以消极心理学为主导的倾向提出了质疑,主张心理学应对人类自身拥有的积极品质加以研究.由于近年来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问题"取向转变为发展性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成果为发展性心理辅导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以下就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研究领域作简要介绍,以及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眼中的积极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一股新的研究力量,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与悲观取向的反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对略显沉闷和近乎于陷入困境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黎杰 《教育探索》2008,(7):124-125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层面与取向的反思。积极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着深刻的启示:教育实践要积极构建一个适宜的环境,要努力挖掘每个人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要培养学生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为教育实践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为我们打开了教育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该对人的消极心理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人的积极心理进行研究。小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以感性为主,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实施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实施情感教育呢?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语言、行为、心理等积极暗示,开发高职院校后进生的潜力。班主任积极的心理暗示像是一盏灯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是水底暗礁,高校教师作为班主任,应该学会通过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向自我发出挑战。  相似文献   

13.
积极心理学观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积极心理学观有助于强化高校心理辅导的积极取向,对心理辅导者积极人性观的构建,对心理辅导方法和策略的价值拓展等,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观对改变人们对贫困生的消极认知,为贫困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心理支持,消除其心理困扰等,提供了新的解决视角。一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首先兴起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评价取向,研究重心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其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14.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秋燕 《文教资料》2007,(21):136-138
文章认为,消极心理学取向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削弱教育功效、教育对象与教育者之间关系对立,不利于形成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等问题。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着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应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应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应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15.
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有关人性的消极隐喻及其对消极心理研究的过度偏爱,强调人性的积极性,主张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应把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现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换的转折时期,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给似乎有些沉闷的心理科学带来新的冲动和活力。而心理弹性研究方兴未艾,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关注积极力量的思想,在积极心理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积极力量的研究取向更为明确,发展势头也更为强劲。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在充分理解其内涵、意义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心理弹性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弹性的定义、要素、过程和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随着心理科学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的转向,心理科学的使命也在其消极功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基础上增加了积极的功能(让所有人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意义;发现并培养具有天赋的人)。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更积极的功能定位: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更积极的教育目标:致力于提升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更积极的课程内容:幸福感、乐观与希望、情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五个效应角度:"遗忘曲线"、"U型记忆"、"情境匹配"、"情绪记忆"、"材料性质"出发,通过五个案例对积极心理学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巧妙运用心理效应来实现快乐记忆的具体主张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努力的新方向.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特质入手,阐述了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然后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就如何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五个效应角度:“遗忘曲线”、“U型记忆”、“情境匹配”、“情绪记忆”、“材料性质”出发,通过五个案例对积极心理学在政治课堂教学实践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巧妙运用心理效应来实现快乐记忆的具体主张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