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古代旅游的源起上古时期,"旅"与"游"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旅"字,本义具有多重含义,或指经商之人,或指客栈馆驿,或指旅行者。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诠释到:"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地方,谓之为旅。"这里的"旅"指的是旅居异乡的旅客,即通常所指的旅行者。"游"字,含有遨游、游览之意,今人所谈及的旅游活动,古人常以"游"字一言以蔽之,如《尚书·大禹谟》记载"罔游于逸",《诗经》记载"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相似文献   

2.
《霸王卸甲》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琵琶武曲,文章分别从《霸王卸甲》的历史方面,与《十面埋伏》的比较方面,以及在分析琵琶武曲的艺术特征中思考与探索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孙星衍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他在经学、史学、天文、地理诸领域皆造诣颇深。孙氏研究经史,精于校勘,每有所得,审考其原委,记叙刊抄年月,作者姓氏,前后序跋,撰写题识。《平津馆丛书》就是孙氏精审校刊的善本丛书,代表了乾嘉学术的成就,对清代文献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霸王卸甲》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琵琶武曲,文章分别从《霸王卸甲》的历史方面,与《十面埋伏》的比较方面,以及在分析琵琶武曲的艺术特征中思考与探索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正>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勇猛、力量的象征。《易经》中的《乾卦》上讲:“云从龙,风从虎。”唐代的孔颖达解释说:“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生风,龙兴而致云气。”后世多用龙虎的威力作比喻,象虎啸龙吟,虎跃龙骧,勇武之士称虎爪、虎贲,威猛之军称虎师、虎旅,等等,都是源出于此。而虎的另一个含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数学取得的成就在宋、元朝达到了巅峰时期,它使得目前的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仍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次顶峰的开创乃源于贾宪三角及其增乘开方法。顾名思义,贾宪三角的创造者即为贾宪。贾宪,生平籍贯不详,仅知其曾做过左班殿直,即一种供职于宫廷的低级武官。尽管地位卑微,但贾宪在数学方面却颇有造诣。他大约在1023~1034年间著了《黄帝九章算经细草》九卷和《算法数古集》二集。后者已失传,前者流传下的仅剩三分之二,分别在明朝编的《永乐大典》和清朝刻的《详解九章算法》中。这是继刘徽《九章算术注》、李淳风等《九章算术注释》之后,又一部阐释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经典——《九章算术》的著作,它大大地提高了《九章算术》的理论水平。书中最主要的内容即是贾宪三角及增乘开方法。贾宪三角原称"开方作法本源"。其图如下:  相似文献   

7.
沈忠环 《科教文汇》2012,(34):88-90
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所著《九章算术注》无疑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刘徽在该书中对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并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新见解,由此奠定了中国古典数学的理论基础.刘徽著《九章算术注》的时代,正是经学衰微、玄学盛行的时代,从书中可以发现玄学思潮对刘徽数学探索工作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刘徽的杰出成就与这一时代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洪敏 《科教文汇》2007,(12X):208-208
《策学备纂》是清代光绪年间吴颖炎等学者编定的大型文献《经策通纂》中的一部类书。《经策通纂》由《经学辑要》和《策学备纂》两大部分组成。《赋学》载于《策学备纂》卷三十一之“艺文”五,是清代较少流传的一部赋话。本文拟就《赋学》一书做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9.
《策学备纂》是清代光绪年间吴颖炎等学者编定的大型文献《经策通纂》中的一部类书.《经策通纂》由《经学辑要》和《策学备纂》两大部分组成.《赋学》载于《策学备纂》卷三十一之"艺文"五,是清代较少流传的一部赋话.本文拟就《赋学》一书做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自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其中重要的问题即为其独立性问题,并就此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耀 《科教文汇》2013,(7):77-79
作为道教信徒的谭峭,面对唐末五代时期混乱黑暗的社会局面,发扬了道家借道论世的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方案。其“均贫富”的思想反映了小农阶级的要求,也把中国政治批判思想带到了新的高度,但是他并不反对封建剥削制度与君主制度,而是企图改良它,其思想套路毕竟没有突破前人窠臼。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由他划时代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产生出来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一方面,库恩自认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是"不可通约性",但这一点遭到多方非议。另一方面,当他被认为是"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强纲领的思想先驱时,他却拒绝承认SSK的主张;他在学术上的同路人少得可怜,与他在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完全不成比例。库恩从登上学术舞台开始,就遭到不同程度的误解,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矛盾的库恩形象,他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影响他的思想形成的几大事件,从"误解"与"被误解"的角度来阐释库恩的心路历程。我们的目的不是"去魅",更不想树立新的偶像,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库恩。  相似文献   

13.
刘丽娜 《科教文汇》2013,(20):66-67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经典著作,它以"一心"和"真如门""生灭门"为支架,构筑了"一心开二门"学说,这个理论肯定了人在本真中存在着善的因子,即使被后天蒙蔽,但只要潜心追求,就会达到升华的境界。唐代著名传奇《李娃传》通过一个倡女从有心为恶到醒悟弥补最终得到善果的经历,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4.
张捷  饶薇  王小伦 《情报科学》2006,24(12):1822-1827
针对古代文献引用方式的特殊性和无法运用常规引文分析及关键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现状,本文以主题内容为检索单元以朝代为时间单元进行频数统计研究,将贯穿中国历代传统书法理论(书论)中的大量自然意象描述主题内容分为21类,并以此为指标进行分朝代统计,进而采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不同朝代书论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作为各朝书论之间的传承关系。论文同时利用文史考证材料对所揭示的传承现象进行了分析、验证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罗鹏  李海振 《科教文汇》2013,(11):115-117
郭沫若于1924年翻译日本近代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译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虽然,郭沫若的世界观并非因译介该书而发生突变,但可以说此书的译介是郭沫若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本文从重读基本史料出发,立足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探讨郭沫若译介《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各种原因,充分认识和理解其在历史变革中的艰难和可贵,并客观地评价该书的译介对郭沫若自身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娄文杰 《大众科技》2012,14(4):260-262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存世二千余年,对《论语》的解释,可谓汗牛充栋。文章试从一种新的角度,试图解释《论语》中争议较多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章。  相似文献   

17.
蒋佳 《科教文汇》2011,(4):78-78,82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经典之作,他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唐僧师徒四人在全书中都是起着主导作用。凡是典型人物都有典型性格,而每一个典型性格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性格自然可做中国文化的典型解析。  相似文献   

18.
黄庆华 《科教文汇》2012,(11):128-128,144
创造性叛逆的本质是"创造性",而"叛逆"只是翻译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客观背离。梁启超在翻译拜伦《哀希腊》时,基于当时救国存亡的背景和其政治家和思想启蒙家的身份再结合《哀希腊》其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所做的"创造性叛逆",使这首诗在中国引发热潮并经久不衰,给当时的社会思想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实验者的回归"论题是柯林斯在追踪引力波案例时,发现在科学争论中存在的一种循环现象,构成其科学观的核心内容,也可看做是他对"归纳问题"的社会学解答。柯林斯在归纳出两种回归类型——是回归到实验结果,二是回归到基本信念的同时,指明了打破回归的两种路径——是实验"校准",二是社会磋商。该论题自提出以来,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了褒贬不一的批评。该论题的提出,为更合理地理解科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我们回过头来对传统科学观进行重新反思,彰显了重建科学观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陈杰 《科教文汇》2014,(31):118-120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塞林格的心路成长历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孤独主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